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一篇文章的血泪史 精选

已有 21452 次阅读 2013-7-27 20:44 |个人分类:教学研究|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投稿, 文章, 心得

有过文章投稿经历的同学都知道,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故事,从产生到实现,从实验到理论,从测试到撰写,都是一段不寻常的辛酸路。有的文章一招制胜始发表,有的文章百转千回终被拒,不一而足。这其中夹杂着彷徨与失落,当然也有喜悦与兴奋,而我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的故事,更是堪称血泪。

这是一个比红楼梦还曲折的故事,这是一篇比林黛玉还命苦的文章。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还算道出了实情。这个工作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做的,新颖性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一直在坚持,做一个系列仔细比较一下,看看是不是带有什么规律。结果做了两年多,才有一点结果,花了半年的时间整理撰写出了初稿。这话一说都到2012年暑假了,开始投稿。先投了欧洲化学,送审回来的意见一个接受,一个拒稿,拒绝的意见非常泛泛,只有四条,一个是引言不行,第二是结构与讨论不深入,三个是实验部分有问题,第四是写得没有结论。就这四句话,敢情我们的文章一无是处啊,哈哈。欧洲化学的审稿是这样,两个审稿人,只要有一个负面意见就拒稿,当时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尤其是看到第二个审稿意见,我们也是哭笑不得。

第一个审稿人好办,第二个意见我们真不知道这个怎么修改,有点一头雾水,只能再重新提炼提炼,投了JOC,这个我们不是很有把握,因为从有机合成上来说,这文章不是很有劲道,果然来意见,四个审稿人,二个好一个坏,然后请了仲裁,仲裁以合成不是很新颖把我们拒了。当时我们也是心情郁闷到极点,但是仲裁的意见我们是心悦诚服。这个工作的特点就是系统性特别强,但是新颖性差一点。投稿过程中谁也不相信眼泪,接受就是接受,拒稿就是拒稿,我们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奋战。

然后我们就想起OBC,给OBC编辑看了以后,他给我们写信说,文章很好,但是我们最近有个新杂志RSC Adv,你们要是愿意可以转过去,更好。我们是第一次投OBC,课题组以前没投过,既然编辑说转嘛,我们就转好了,太违背编辑的意思也不好。结果送审新杂志,来了意见还是动用了仲裁审稿人,还是仲裁把我们拒了,哎,一开始我还抱怨我们是不是太背了,咋这么都大牛都看不上我们的工作呢?!难道我们就这么挫?!后来一想,这个工作尤其自身的特点,大牛们都看不上眼,属于那种搞实验的人觉得不新颖,那种搞理论的人觉得小儿科,两头不讨好,所以命运悲惨了些。有的时候,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是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

后来我们也是欲哭无泪,只能换杂志,其实我们已经找不到杂志了,没办法就去投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投了以后人家说我们不收这么长的Full Paper。我们之所以投这个杂志有点病急乱投医了,当时也是伤心透了,前前后后来了这么几下,一年都过去了,已经到了2013年的夏天。我当时有点“报国无门”空余恨的感觉,好歹我也发过几篇文章,怎么这篇文章这么悲剧,这么难产呢?!我是不是进入了投稿魔咒?

后来还是老师同学的鼓励,约定好,试一次Tetrahedron,如果不行,我们就把文章推倒了再重新实验,再重新完善工作。投出去一个多月,我们基本忘记了这档子事,结果意见来了,接受,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泪流满面,有种撒钱的冲动。有的时候还是老话说的好,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经一事长一智,虽然这篇文章有点折腾,发表周期有点长,这个过程中有点消极情绪,但是还是蛮能锻炼人的,心态很重要,有了这种血泪史,即使以后再折腾,我也要屡败屡战。其实每篇论文不像发一篇博文那么容易,真是如磋如磨,磕磕碰碰,但是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才能更瓷实。那种一碰就碎,一骂就哭,一有激烈矛盾就要自杀或者杀人的,不是智商的匮乏,而是情商的萎缩。

文章接受以后,我也开始反思我这篇工作,一方面我们得设计和探索一些新颖的体系,那些不太新颖的可以放一放,逐步拓展才能不断创新,死抱着原来的体系是走不远的;另一方面我们得增加学习,只有不断提高自我要求,尽量将工作做得扎实些,才能有更大的机会尽快地投中好的刊物。希望这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感悟,与广大研究生同学一起共勉。



投稿与审稿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138-711777.html

上一篇:【文献阅读8】改进型PPV高分子电子迁移率提高了四个数量级
下一篇:粗心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51 郭维 刘立 张海霞 曹聪 李毅伟 水迎波 谢经武 廖晓琳 张乾兵 秦占杰 薛加民 徐耀 宁利中 麻庭光 王康建 李培光 肖纲领 杜增义 倪梦飞 李东风 万润兰 马兆武 姜楠 许培扬 龚凯 张志东 陈沐 戴幸华 刘全生 陈楷翰 郭向云 王志杰 朱高明 李宇斌 常春 张冠军 刘全慧 张波 Editage意得辑 周金元 韩士梁 赵凤光 方晓汾 王浩 魏金本 yunmu gxs2012 bridgeneer waverxx 龚秋声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