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痛苦与幸福交织的研究生求学经历才是完整的 精选

已有 10863 次阅读 2013-10-17 15:01 |个人分类:教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培养, 研究生, 幸福, 痛苦

我从小生活在长江边上,很多孩子从小就会游泳。在我们老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小孩子只要到了12岁,如果还不会游泳,父亲就会带着他,教他游泳,先托着下巴,缓缓往前游,游到水中央,父亲突然放手,让孩子自己扑通,父亲就站在岸边看着。说来也怪,很多小孩子扑通几下,喝了几口水,自然而然就会了,遇到实在不行的,父亲也会冲上去救他。这种教游泳的方式,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也值得借鉴。

 

今天读了彭老师的《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一文,文中观点我基本赞同,推开来看,读研究生就得吃苦,我们就缺少点吃苦精神,你要享福,那最好不要来读研究生了。话也说回来了,你本科出去工作就不吃苦吗?还是得到公司去吃苦,到基层去打磨,还是得吃苦。就算你爸是李刚,给你安排了一个看报纸喝茶的工作,媳妇娶来,有房有车,说不定你还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还是得迷茫,这不——乐极生悲,说不定就出什么问题了。所以,卢梭说过,人到世上就是来受罪的,圣经上也有类似的思想。再回到读研究生上来,也有人说,读硕脱层皮,读博脱三层,这不是耸人听闻。也有人说,写第一篇SCI文章比女人生个孩子还难,还麻烦,这也是有一定经历的人才能说的出来的。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只有痛苦和努力,我们就能获得研究生求学经历的成功吗?显然不能,作为彭老师观点的有益补充,我认为除了痛苦,我们还得有幸福,不然也是不合格的,不完整的。

 

君不见,父亲把孩子扔开的那一刹那,孩子是什么心态,害怕?紧张?都已经于事无补,他要做的就是划划划,当孩子自己找到规律划到岸边的时候,父亲又是什么心态,高兴?自豪?在夕阳西下,父亲对孩子说,儿子你真棒,老爸奖励你一个可爱多。经历过痛苦的父子,此时是不是正在享受幸福呢?

 

君不见,一个研究生一进来,导师就给一篇文章,什么事情顺风顺水,那么这个学生就都剩下是幸福了,还没入学,可能就达到学校里面的毕业要求了,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学生的独立科研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也只是个半吊子,没有入门的门外汉而已。导师异化成保姆与慈善家,这样学生也就坐享其成,而缺乏严格系统的科学训练,表面上看是青云直上,但是实际上是走了弯路,终究也是要还的。

 

君不见,一个研究生,什么都不会,从零开始,亦步亦趋,各种痛苦叠加于此:每月只有几百元的生活补助,生活都不好保障,很难体面的生活,科研压力陡增,毕业遥遥无期,看不到未来,没有一点希望。导师这时候也不像站在岸边的父亲,看孩子不行上去救一把,导师不是父亲,就看着学生活活淹死了,或者在没有游泳之前,纸上谈兵跟孩子说各种花样游泳的姿势和动作要领。这种痛苦或许会毁灭一个人,而足以使他们逃离。也就是说,我们即使培养出了一个会游泳的孩子,但是由于父亲的方式有问题,孩子已经被吓破胆了,不在敢下河游泳了。

 

君不见,吃苦是必要的,吃得苦中苦,痛苦也是必要的,痛定思痛,但是不能只有痛苦。培养研究生的困难之一就是成果的反馈调节比较慢,学生还没有找到成就感,现实就已经把理想击得粉碎。学生恨不得今天有个想法,明天做实验做出来,后天就能发文章毕业。但是实际上往往是想法,实验,失败,再想再实验,还是失败,进入循环,很长一段时间以后,量变引起质变,豁然开朗,才能写文章,写好了以后,也是磕磕碰碰,结果还是被拒稿,然后再改再投,如此反复。所以,我说只有痛苦与幸福交织的研究生求学经历才是完整的。

 

当我们埋头实验室通宵做实验,却毫无进展时,我们是痛苦的,但是当我们成功以后文章得以发表的时候,我们又是幸福的;当我们整理数据,毫无规律可言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但是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识可以解释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又是幸福的;当我们发了一堆文章,被人批评为SCI机器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但是当我们的文章获得同行好评,被广泛引用的时候,我们又是幸福的;当我们没有一篇文章,毕业都很难保证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而且很着急,但是当我们经过努力,通过答辩,或者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时候,我们又是幸福的;当我们几年如一日,没法跟家人,跟爱人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也是寂寞的,但是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来跟他们分享的时候,我们也是幸福的……

 

就是这样,我们在痛苦与幸福交织中寻找着自己,寻找着梦想,寻找着未来,这样的求学经历才是完整的,不单单是痛苦,不单单是幸福。要想知道自己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即使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毛主席还是极其豪迈地写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读研究生又何尝不是呢?与读者诸君共勉。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138-733703.html

上一篇:【文献阅读9】分子导线研究获进展
下一篇:母亲带高三女儿参加富豪相亲会背后的价值思考

27 张士宏 郭燕茹 苏光松 彭思龙 杨冠灿 吉宗祥 张珂良 罗帆 褚昭明 陈小刚 江一峰 张焱 刘淼 戴德昌 冯小平 曹贺贺 丛远新 傅晓明 陆俊茜 郭永亮 张鹏举 毕重增 郑延延 clp286 biofans ddsers xiangw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