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燃烧了152天的澳大利亚山火:特大灾害中的黑马警钟(修改稿)

已有 6893 次阅读 2022-6-28 04:5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燃烧了152天的澳大利亚山火:特大灾害中的黑马警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8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我们在2016年4月25日指出,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202.html

       事实上,2014-2016年连续三年创全球最热纪录,2018-2019年美国流感爆发,2019-2022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2021年7月28日晚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海域发生8.2级地震、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澳大利亚山火持续5个月,在2022年1月14日和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一座海底火山连续两次剧烈喷发并引发海啸。2021-2022年北半球发生创纪录高温,被称为“热穹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478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96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912.html

       2011年3月18日杨学祥根据地震空区理论指出,3月11日发生的这次日本东海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没有9.0级地震的空白。这样的话,近百年来,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除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9.0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所以说,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0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0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18/23189558307.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4456.html

      地震资料表明,16年前,也就是2004年、2005年和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3次8.5及以上的特大地震,圣诞岛大规模大规模红蟹迁徙是地震的前兆。时隔16年之后,竟然再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红蟹迁徙,而且数量达到了5000万只以上,显然,这也意味着,类似的印尼特大地震又将发生。

      值得指出的是,2005-2007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3-2025年也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化周期为18.6年,是激发特大地震的主要因素。

       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是地壳均衡和地震火山活动的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4744.html

      综合分析表明,21世纪以来北美洲西海岸、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0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0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4781.html

      超级灾害警钟: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地区最近特大灾害频发,是全球特大灾害中的一匹黑马,是特大地震的前兆,值得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2016-中国防灾减灾之路。主编:高建国。出版社:气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

相关报道

硬核解读!燃烧了152天的澳大利亚山火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灭的?

2020-02-21 12:38:20 来源: 超级数学建模  

终于,一场“及时雨”浇灭了澳大利亚持续了近5个月的山火。

这场火从2019年9月开始一直烧到了2020年2月

2月13日,澳洲消防部表示:主火场已经完全扑灭,虽然不是所有山火都被扑灭,但火势已经得到控制。

消防员叔叔开心的像个200斤的孩子

火场的范围从汤斯维尔到布里斯班到悉尼到墨尔本,纵向距离达2000多公里,有森林的地方就有大火。

这个距离相当于从我国辽宁沿着海岸线一路烧到广东,简直太可怕了!

就是这么长的距离

澳洲的损失有多大?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澳洲累计共有1170万公顷的土地被烧毁。烧毁的土地比江苏省的面积还要大,大约相当于7个北京市加起来。

累计大火燃烧区域,颜色越深烧得越久

火场蔓延的过程中还烧毁了超过5900栋建筑物,至少33人遇难

更为严重的是,澳洲的自然生态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经专家统计,有超过10亿只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死于这场大火。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表示:被看做是国宝的澳大利亚考拉目前幸存不足万只。

其实,就在2019年8月份的时候,澳大利亚议会就指出:近年来野生考拉的数量锐减,如果不加以保护,考拉可能会在30年内灭绝

超模君猜测,这场大火至少把这个时间提前了20年。

除了考拉之外,澳大利亚的袋鼠也会因为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的毁坏,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存受到威胁。

澳大利亚环境部长在最新发言中提到:这场大火共导致113种动物面临种族危机。

大火为什么能烧这么久?

一场大火,在一直有消防部门介入扑救的情况下,竟然还烧了5个月之久,这实在有点违背常识。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场大火到底是怎么蔓延这么大范围的?为什么这场大火这么难以扑灭?

大火持续燃烧数月之久,有很多网友一边倒的将“罪魁祸首”的矛头指向澳大利亚政府。

然而,超模君却通过建模找到了更深层的原因!

超模君选取的模型名称叫做“元胞自动机”。这是在森林火灾蔓延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型。其中“元胞”就是指模型中的一个个网格。

在经典的森林火灾元胞自动机模型中,会将空间划分为一个个正方形网格(元胞),我们将这些元胞划分为三种状态:树、火、空地

接着,为了模拟火灾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我们为元胞设定三种转化规则:着火、烧尽、新生

其中,“着火”是指当一个“树”元胞有相邻4个元胞的状态为“火”,则这个“树”元胞就会在下一时刻转变为“火”。同时,为了模拟打雷引起山火的情况,每一个“树”元胞都有极低的概率变为“火”

“烧尽”是指状态为“火”的元胞会在下一时刻变为“空地”,用以模拟着火的树在一定时间后被烧完。

“新生”则是指“空地”元胞会有一个低概率自动转化为“树”元胞,模拟了被烧过的土地上会重新长出植物。

现在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最理想化的经典模型:

森林火灾元胞自动机模拟结果

为了让这个模型更好的贴合真实情况,比如:大火蔓延的时候并不是各个方向一起蔓延的,而且模型也没有考虑到风力的影响。

超模君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相邻元胞着火概率”“风力的影响”

经典森林火灾元胞自动机中,相邻元胞的着火概率如下图(a) 所示,即中间元胞状态为“火”,则下一时刻上、下、左、右四个邻居着火的概率均为 1。

在此基础上,为了使火以各向同性的方式向外蔓延,我们将斜对角的四个元胞也添加了着火概率,并规定其着火概率为,具体如下图(b)所示。

在考虑风的作用时,只需要将顺风方向上的相邻元胞着火概率适当加大,而逆风方向上的相邻元胞着火概率适当减小,具体如下图(c)所示。

这样一来就使元胞的“着火”状态更加真实了:

经典、改进和有风的三种模型测试。左 (a),右 (b),右 (c)

接下来,我们只需要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到澳大利亚的环境中,就能找到澳大利亚山火疯狂蔓延的秘密了!

火灾蔓延的三大因素

超模君根据2010年澳大利亚官方发布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图”模拟构建了“元胞自动机”的初始状态

澳大利亚植被 NDVI 值一般在 0.1 到 0.7 之间,数值越高表明植物冠层密度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裸地和积雪的 NDVI 数值接近于零,而水域的数值为负值。从指数图可以观察到澳大利亚几乎没有积雪和水域的存在

这些数据都可以从澳大利亚气象局官网上查阅到。NDVI 值和植被覆盖率的关系如下:

植被覆盖率

超模君在构建模型时,以每个格点的植被覆盖率作为初始为“树”的概率。例如某格点植被覆盖率为 0.7,则该位置元胞的初始状态为“树”的概率为 0.7。

按照这种方式,超模君构造出了元胞自动机的初始状态:

由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澳大利亚东南部植被密度较大,北部和西南部也有小部分植被密度较大的区域。

而这些植被密度大的地方恰恰就是澳大利亚山火烧的最凶的地方。

为了方便进行对比分析,第一次模拟,超模君没有加入风力的影响,在无风条件下运行模型,得到下图结果:

澳大利亚大火在无风情况下的蔓延模拟结果

可以观察到,在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火场的范围极小。即使没有人工扑救,火灾也很容易自己熄灭。

可一旦有多个着火点同时出现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在没有人工扑救的前提下,它们会不断蔓延扩散,最终汇聚到一起,烧毁四分之一的澳洲大陆。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植被覆盖率是决定山火蔓延范围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接着,为了作为对比,超模君在模型中加入了“风”的影响,得到了如下结果:

澳大利亚大火在东风情况下的蔓延模拟结果

受到风力影响,火势会明显向风吹的方向蔓延更大的区域蔓延的速度也比无风情况下快了许多

超模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只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才能够形成大规模火灾。所以,我们还需要研究一下“树”的密度和火灾的关系

假设有一片8*8的森林,规定只有贯穿森林左右的大火才是大规模火灾,那就意味着森林中的树木必须能够从左覆盖到右,如下图:

我们对多种尺寸的森林进行了测试,按照不同的树的密度,随机生成森林并检验其“树”元胞是否能够覆盖从左到右。于是我们得到了下图:

我们发现,各种尺寸的森林发生火灾的概率曲线都在“树木覆盖率”约为60%时相交于一点。

这说明,当“树”元胞的密度高于60%时就极易形成大规模火灾!

小结一下,超模君通过这次的建模发现了几个不为人知的结论:

1.澳大利亚东海岸植被指数普遍在4.5以上,所以山火才能够“火烧连船”,几乎把澳大利亚的四周都烧了个遍
2.在有风的情况下,火势蔓延速度非常快,加速了森林火灾的大爆发。
3.而且在建模过程中,也发现了导致澳大利亚大火灾的隐藏原因:内陆水资源非常贫瘠,几乎没有水源可以用于大范围灭火。

天时、地利、人不和

所以,如果让超模君来归结澳大利亚山火的诞生原因,那超模君一定会用七个字概括:“天时、地利、人不和”

所谓天时,是因为2019年的降水量是百年来最低的一年!2019年12月17日是澳洲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天,全国平均气温高达40.9摄氏度。

高温和干旱极易形成森林火灾。

而地利则是因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陆,内陆极度缺水,干旱使澳大利亚非常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本次山火的起火点又恰好在东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火势蔓延很快。

另外,着火的森林中有非常多富含油脂的桉树,更加容易引发火灾

最后这个“人不和”则是因为在救治山火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人为原因”,像是“消防员人手不够”、“政府救火不积极”、“宣扬主张顺应自然的理念”等等。

关于“人不和”的因素,由于超模君并不是很了解当地真正的情况,拿不到一手资料,咱们就不多讨论了。

但仅从“天时”、“地利”两个角度来看,这场大火其实并不是“无名之火“。恰恰相反,这是诸多因素汇聚而成的必然结果。

可能很多模友并不清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森林生态,山火对于澳大利亚人民来说,就像地震对于日本人民一样,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可即便是这样,澳政府却因为各种原因在逐年削减消防预算。

浪潮已经褪去,所有的问题都暴露无遗。超模君想说的只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火灭了,洪水来了

澳大利亚的这场山火不仅烧的明明白白,灭的原因也是明明白白的!

大火烧了半年多,终于从旱季扛到了雨季。大概是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吧,直接送给澳洲人民一场瓢泼大雨。

今年这场大雨的降水量直接打破了澳洲1990年至今的降水记录。虽然浇灭了大火,但却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和洪水。

唉,人类面对天灾真的一点脾气都没有。前几天还在灭火的消防队员们,一转身就被派去“治水”了。

澳大利亚的山火、非洲的蝗灾、中东的禽流感、美国爆发的新型流感还有一直困扰我们的新冠病毒。

2020年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好像没听到什么好消息,全世界人民过的似乎也都不太顺。

但是,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面对灾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就在不远的将来。

听说,澳大利亚烧焦的森林里已经长出了新的嫩芽,很漂亮,不是吗?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5TL0CCM05118CTM.html

土卫六发现巨型高温穹窿构造:或因岩浆上涌

2012-10-22 14:59  新浪科技    

开裂穹窿构造:科学家们在卡西尼探测器的图像中识别出这一构造地貌,这可能是由于高温岩浆上涌引发的穹窿开裂构造

开裂穹窿构造:科学家们在卡西尼探测器的图像中识别出这一构造地貌,这可能是由于高温岩浆上涌引发的穹窿开裂构造

科学家们此前在金星表面观测到过相似的地形,这就是金星表面一座名为库纳皮皮的火山山顶,探测器拍摄到一个直径大约20英里(约合30公里)的穹窿状凸起

科学家们此前在金星表面观测到过相似的地形,这就是金星表面一座名为库纳皮皮的火山山顶,探测器拍摄到一个直径大约20英里(约合30公里)的穹窿状凸起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拍摄的这张图像上可以看到在其南极地区在过去似乎曾经存在一个古代海洋。图中红色线条描绘出这一古代海洋的海岸线。在这条线内部是目前在土卫六南半球观测到面积最大的湖泊:安大略湖。据此科学家们推断这个湖泊可能是这个古代海洋干涸后留下的残余水域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拍摄的这张图像上可以看到在其南极地区在过去似乎曾经存在一个古代海洋。图中红色线条描绘出这一古代海洋的海岸线。在这条线内部是目前在土卫六南半球观测到面积最大的湖泊:安大略湖。据此科学家们推断这个湖泊可能是这个古代海洋干涸后留下的残余水域

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探测器发回的最新图像,科学家们在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上辨认出一些巨大的高温穹窿形构造。这很像烘烤面包时看到的情况,当进行烘烤时,面包的表皮会凸起并开裂。现在科学家们认为在这颗土星最大的卫星上,正在发生相类似的情形。

此前科学家们在金星表面观测到过相似的地形,在金星表面一座名为库纳皮皮(Kunapipi)的火山山顶,探测器拍摄到一个直径大约20英里(约合30公里)的穹窿状凸起。研究人员也相信,在土卫六表面观测到的一条长约70公里的狭长裂谷也是由于下部物质受热上涌引起的地表开裂,这种上涌的物质有可能是岩浆。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卡西尼项目组雷达设备科学家罗斯里·罗普斯(Rosaly Lopes)表示:“这种穹窿形构造是此前我们从未在土卫六上观测到过的,这显示,即便是在长达8年的探测之后,这颗星球仍在持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

这种独特的构造地形可能和地球上的岩盖相类似,所谓岩盖就是指上升入侵的熔岩冷凝形成的。美国犹他州境内的亨利山便是这种地貌的典型代表。而这张显示穹窿构造的图像是由卡西尼号探测器在2012年5月22日使用雷达设备拍摄的。

另外一个由艾伦·斯托芬(Ellen Stofan)领衔的卡西尼科学家小组对土卫六南半球的雷达图像进行了仔细审视,并在这里发现了古代海岸线的痕迹。土卫六是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个被确认拥有稳定液体存在其表面的星球,尽管这些液体并不是水,而是碳氢化合物。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只在土卫六的北半球观测到广阔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对卡西尼探测器在2008~2011年之间所收集探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在土卫六南极附近也曾一度存在广阔的浅海区域。

斯托芬博士和她的同事们在土卫六南半球识别出两个已经干涸或大部已经干涸的海洋的痕迹。其中一个这样已经干涸海洋的面积可能曾一度达到475x280公里的大小,深度可能达到数百英尺。土卫六南半球面积最大的湖泊安大略湖(Ontario Lacus)正位于一个干涸的海洋范围之内,看起来似乎是曾经的汪洋大海仅剩的一部分水域。

而另一个由卡西尼雷达小组成员,加州理工的奥迪德·安罗森(Oded Aharonson)博士领衔的研究小组则认为土卫六正在经历和地球的米兰科维奇周期相类似的长期变化,这是由于轨道运行方面表现出来的长期规律性变化引起的结果。这种长期的气候性变化将导致土卫六地表的液体在其南北半球之间来回迁移。根据这一模型,土卫六的南半球在大约5万年前应当曾经拥有面积广阔的巨大海洋。

斯托芬博士表示:“土卫六表面的海洋正是孕育前生命化学环境的现成实验室,并且我们还知道它正以大约10万年为周期在南北半球之间进行迁移。”他说:“我很想仔细查看一下土卫六北半球的海洋以及南半球已经干涸的海洋遗迹,来了解一下这些前生命化学演化究竟已经进行到了何种地步。”

卡西尼小组现在已经基本证实了土卫六北半球海洋体系的稳定性。他们在过去一整个土卫六季节中(即地球上大约6年)一直对这里的海洋进行持续的监视。而此次发布的拍摄于2012年5月22日的这张图像中,科学家们发现北半球的湖泊岸线并未发生改变,这说明北半球的湖泊并非季节性事件。相比之下,2010年的一场暴风雨之后,土卫六赤道附近出现了明显的变暗色区域。(晨风)

http://www.newhua.com/2012/1022/180740.shtml

“热穹窿”笼罩下的温哥华


2021.06.30 14:45:59

【九洲芳文】     

这两天,温哥华被“热穹窿”(heat dome)笼罩,创下了近百年来的最高气温。大温地区烈日炎炎,热浪滚滚,有些城镇的最高气温达到43度,体感温度50度。BC省北部的雪山加速融化,河流湖泊水位迅速上涨,危及居民的生命,当地已经发出了疏散令。网上一片哗然,不时有人晒出当时当地的气温,表示身处热浪的漩涡中,酷热难耐的浪潮扑面而来。

朋友们纷纷慨叹:“移居温哥华二十多年,从来没有这么热过!”远在硅谷的老同学也感叹道:“我到硅谷近三十年,还没有遇到过超过40度的天气。”不少人哀叹:“花园里的花花草草都被晒得蔫头耷脑,完全没有精气神了。”还有不少人晒出宠物们,在热浪中可怜兮兮的小样儿。

一向自诩“不知空调为何物,夏天半夜还需要盖被子”的温哥华人,被老天爷随手甩出来的一个“热穹窿”把脸打得啪啪响。网上、实体店里的所有空调被抢购一空,各种型号的电风扇,不论大小也都全部售罄,订货要到七月上旬才能交付,只是等到那时候,呵呵。

人们快速地总结出来温哥华应对热浪的三宗宝:空调、外卖、地下室。可是,空调买不到,外卖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地下室也不是家家都有的。三宗宝的适用范围的确很有限。

有人直接在家里的后院搭起了帐篷,准备和家人一起在露天过夜,共克时艰。公园里,即使是晚上八点多,但凡有一块阴凉一点的草地,必定有人聚在一起野餐。也许是外面空气清新,夕阳西下之时,气温缓慢下降,至少不像室内那样无处安放燥热的身心。

我因为要办事,不得不在最热的一天里,最热的时间段出门,亲身体验了一回热穹窿的厉害。

晴空万里无云,阳光耀眼炙热。树木静止,枝叶不摇,没有一丝风。在露天行走几分钟,胳膊上就有明显的烧灼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发红。尽管我的近视眼镜会自动变色,眼睛还是感觉到金光闪闪,被刺激得不行。汗水一个劲地流淌,一不小心就流进眼睛,分分钟加重刺激感。

偌大的露天停车场上,凡是有一点点树荫的地方,全都停满了车辆,无奈之中,只好把车停在阳光下。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事情,回到车里,感觉像是进了桑拿房,怎一个热字了得。座椅隔着衣物灼烫着皮肤,方向盘热得根本不敢碰。眼下还只是六月末,以往最热的时候都不曾遇到过这么严重的状况。

唯一让温哥华人感到欣慰的是,因为地理位置关系,一直得天独厚的温哥华即使在热穹窿笼罩下,也只是“烤箱”,而不是“蒸笼”。酷热难耐的天气,高温却不潮湿,不会像有些海滨城市一样,空气中湿乎乎粘嗒嗒的让人多受一重罪。

今天,热穹窿按照气象预报的轨迹慢慢移出了大温地区,气温几乎是立刻明显下降。傍晚的清风已经明显带着丝丝凉意,吹散了聚集了两天的闷热,预示着天气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了。人们长舒了一口气,网上又是一番庆幸和欢欣。

虽然这次的热穹窿带来的是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最热的时间也不过是两三天,但是,还是有些事情需要我们有清醒的意识去面对。

相对于浩渺的宇宙,人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和物种,大自然的威力不容小觑。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利用大自然恩赐的所有资源,尽量减少破坏自然,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两三天的极端天气,熬一熬就过去了。如果这种极端天气延长,甚至成了常态,最终的结果一定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还有就是,人生不能太铁齿,不知道何时就会被打脸啊!有些物资,虽然不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有备无患总是没错的。说起来,像温哥华这样地处太平洋西岸沿线地震带上,预防地震的教育常常有,预防严寒的措施也不少,好像真没有太多预防酷热的措施。经此一役,这一方面似乎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了。

和大自然和解,与大自然做朋友而不是做敌人,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正确打开方式。

https://www.jianshu.com/p/31ba0f4f7dd6

印度遇122年来最高温!2022极端高温季开始:与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修改稿)

已有 3730 次阅读 2022-5-4 14:0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印度遇122年来最高温!2022极端高温季开始:与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新网1月21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日前,印度气象局的研究显示,印度过去19年来气温显著升高,其中2000年是导致气候变暖的转折点,进而引发近年的天灾。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印度到2040年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印度气象局(IMD)最新《印度2018年气候声明》报告指出,印度近年天然灾害明显增加,包括2018年克勒拉省的洪水及北部出现的沙尘暴,都与2000年以来的气温显著升高有关。印度气象局这份报告把19年来印度气温明显增加及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发现印度的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模式类似。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2018年全球气候概况》报告,地表气温从2000年以来出现气温上升最快趋势,20个“最热”的一年都出现在过去22年间。来自印度政府及独立机构的科学家警告,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040年,印度的气温将上升1.5摄氏度,可能影响印度的农业,对沿海地区也将造成危害,且将使一些物种灭绝。

       数据表明,2004-2012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与2000-2012年全球气温快速上升密切相关。

        2022年4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文称,酷热正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影响着这个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的数亿人。

       据世界气象组织,印度气象部门表示,4月28日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3-46摄氏度,这种高温将持续到5月2日。

       巴基斯坦也出现了类似的温度。巴基斯坦气象部门表示,在该国的大部分地区,白天的温度可能比正常温度高5摄氏度至8摄氏度。该部门警告说,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的山区,异常的高温会加速冰雪融化,并可能在脆弱地区引发冰湖溃决洪水或山洪暴发。空气质量已经恶化,大片土地面临极度的火灾危险。

       今年,印度出现了有史以来最热的3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3.1摄氏度,比长期平均气温高出1.86摄氏度。巴基斯坦也记录了至少60年来最热的3月,许多气象站打破了纪录。 譬如,巴基斯南部城市土尔巴特(Turbat)在2017年5月28日就记录了世界第四高的温度——53.7摄氏度。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预计21世纪印度季风季节前的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覆盖面积将大幅增加,而热浪是由高压系统触发的。

       世界气象组织并解释道,在季风季节前,印度和巴基斯坦都经常出现高温,尤其是在5月。但热浪发生在4月的情况,不太常见。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仅仅归因于气候变化还为时过早。然而,这与该组织对气候变化的预期是一致的。热浪比过去更频繁、更强烈、开始得更早。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第六次评估报告中说,本世纪南亚的热浪和湿热压力将更加强烈和频繁。印度地球科学部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印度气候变化的公开出版物。它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温度变化。

       1951年至2015年期间,印度极端温暖天气的频率增加,在1986年至2015年的近30年期间,变暖趋势加速(高度可信)。自1986年以来,最热的一天、最热的一夜和最冷的一夜都出现了显著的变暖。

       印度季风季节前的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覆盖面积预计在21世纪将显著增加(高度可信)。

       据第一财经5月1日报道,当地时间30日,印度气象局预测,5月,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可能高达50摄氏度,对作物和工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这一读数已经接近印度122年来最高水平了。

https://new.qq.com/rain/a/20220502A0056500

       我们讨论了全球增温与特大地震的对应关系,也讨论了中国增温与8级以上地震对应关系,还讨论了美国高温山火与地下热能的对应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48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33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236.html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仅仅归因于气候变化还为时过早。

       事实上,印度高温与全球特大地震活跃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951年至2015年期间,印度极端温暖天气的频率增加,对应1950-1965年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8.5级特大地震7次)和2004-2012年(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特大地震活跃期;在1986年至2015年的近30年期间,变暖趋势加速(高度可信)。自1986年以来,最热的一天、最热的一夜和最冷的一夜都出现了显著的变暖(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见表1-3)

      2022年 4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文称,酷热正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影响着这个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的数亿人。

       据世界气象组织,印度气象部门表示,2022年4月28日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3-46摄氏度,这种高温将持续到5月2日。

       巴基斯南部城市土尔巴特(Turbat)在2017年5月28日就记录了世界第四高的温度——53.7摄氏度。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2024-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可能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

表1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发生3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最大值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5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50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514.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 地球深部动力学说的意义与进展. 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等。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藤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14-318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LIU Cai. Relation between the Oscillation of Sea Level and Earthquakes. Global Geology. 2004, 23(4): 407-410. – (in Chinese)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林玎,杨学祥,杨冬红。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海洋预报。2005223):5-10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2005,(12):37-43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学祥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Chen Dianyou. Motive forc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moving to east.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 (1/2): 123~125.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 Earthquakes, strong tide and global low temperatur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1/2): 126~132.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有多少人关注灾害预警。中国社会报。2006814日,第二版。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http://cn.qikan.com/gbqikan/view_article.asp?id=kjch20060907&yuedu=1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作者:杨学祥.《科技潮》20069  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 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 2007.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YANG Donghong, YANG Debin, YANG Xuexiang. Global influenza in cold phase of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Global Geology, 2010,13(2):104-10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杨学祥。透过专家看世界 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格式:PDF 页数:15 上传日期:2012-08-25 02:42:37

https://www.doc88.com/p-703920132830.html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 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曾佐勋,刘根深,李献瑞,贺赤诚,杨学祥,杨冬红。鲁甸地震(Ms6.5)临震预测、中期预测 及中地壳流变结构。DOI:10.3799/dqkx.2014.159。地球科学。2014,3912):1751-1762. 

杨冬红, 杨学祥灾害链警钟:长白山火山喷发和小冰期相互作用及其危害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209-215.

杨冬红, 杨学祥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杨冬红, 杨学祥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黑龙江气象. 2017.34卷第4P13-15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7089 次阅读 2008-5-10 11:08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6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3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51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966.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1344847.html

上一篇:燃烧了152天的澳大利亚山火:特大灾害中的黑马
下一篇:新爱尔兰地区发生5.3级地震:关注2022年6月29日强潮汐组合

2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