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台湾海岸地质考察记

已有 3433 次阅读 2018-7-10 23:25 |个人分类:科学问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2014年4月,在基隆市的台湾海洋大学参加了“南海暨南海岛屿古环境古气候与地质灾害研讨会”,会后东道主安排了地质旅行,后来证实这是收获颇丰的一次野外考察。台湾岛面积并不大,但海洋地质现象十分丰富,从野外工作笔记中,整理了一些关于台湾北部野柳地质公园、台湾南部珊瑚礁海岸、台湾东南部砾石海滩、台东海岸抬升浊流沉积体、兰屿火山与珊瑚礁巨砾、台湾东部海蚀崖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1台湾北部野柳地质公园

野柳地质公园最有名的是那尊“女王头像”,下部是较软弱的砂岩,被风力所侵蚀,结果成了头像的颈部,上部是较坚硬的岩石,成了女王的头。实际上,这里好看的景观很多,蛋杯、烛台、龟背石、生姜石,还有五个花瓣图案的橙红色海胆化石,都很精彩。

这里的砂岩地貌丰富多彩,而沉积层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层理结构模糊,虽然仍可判别一层层的堆积形态,但界面的位置并不清晰,层与层之间的界线延伸不远。第二,海胆化石数量大,形态比较完整,尚未被磨蚀,其排列姿态大部分与沉积层平行,少部分与层面斜交,说明被埋藏的时候应该是活体。第三,沉积层中有许多分离的块体,其硬度高于周边物质,还有长条状不规则形状的砂体,埋入了周边的堆积体之中,砂体上端有相互正交的两组裂纹。第四,有许多变形构造,层面高度变形扭曲,甚至倒转。

我想象,这是一套陆坡沉积,下部为砂层、上部为泥层。在久远的地质年代,有一天,这里发生了强烈的地震,砂质沉积在地震波作用下发生了液化,就像我们站在海滩上用脚踩动那饱含水分的砂层之后所见到的那样。接着上部泥层被拉伸、翻转,呈块状被埋入了砂体,连同表面生活着的海胆。经过了很多年,这些沉积层固结成了岩石。又过了很多年,地壳被抬升,这一套沉积体露出了水面,以后的事情就留给波浪和风雨侵蚀了。

离开野柳地质公园后,前往台北火车站,乘高铁列车前往高雄。

 

2台湾南部珊瑚礁海岸

第二天,我们到了台湾南部的九棚海岸。这里有一片抬升的珊瑚礁平台,据介绍,地面抬升的速度为每年厘米级,目前珊瑚礁平台已位于海面之上1-2米处。平台面上有多块珊瑚礁块,被认为是“海啸巨砾”。这些巨大的块体呈菱角状,如果水流不是十分强大,是不能使其运动的,这也是人们猜测是海啸作用成因的一个理由。台风发生时,大浪在礁平台的边缘破碎,最多只能把块体运送到礁平台的边缘,再往礁平台里面,波浪能量减弱,无力再把礁块继续向岸推进。这个推论有一定的道理。另一种看法是,台风浪只能搬运一定重量的块体,例如有人提出,台风浪搬运的块体以30吨为限,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视波浪规模和地形条件的不同,台风大浪可以搬动更大的块体。

礁平台被侵蚀得千疮百孔,有一种木本植物,生长在礁平台上的石缝里,质地坚硬。靠近礁平台向海一侧的边缘,有许多圆形深坑,应是砾石在其中磨蚀所致。从山上滚下的砾石落在礁平台上,波浪冲击着砾石,砾石打磨礁平台表面,形成一个个的圆坑,而砾石本身也被磨蚀而逐渐消失。珊瑚礁平台上有一道冲刷沟,在向岸方向上延伸得很远,沟底有大量的珊瑚碎屑物质,似乎也跟海啸有关。但应注意的是,如果遭遇台风,增水可达1-2米,再加上波浪作用,碎屑物质完全可以被冲入沟的内部堆积,所以不一定要解释成海啸产物,风暴作用也可能是这种沉积的原因。

附近的“关山”,是一处抬升珊瑚礁,年龄约为十万年,高程已经达到海拔一百米以上,可见这里地壳抬升的速度是很快的。珊瑚礁地层里有大型的双壳类贝壳,是砗磲的壳体。砗磲的生命周期较长,贝壳中的年轮记载着当时的环境信息,因此这种贝壳可以用作气候与环境演化分析的良好材料。从山上往海岸看去,这天的波浪不太大,波浪切割的珊瑚礁平台仿佛就在眼前,新老两级抬升珊瑚礁仿佛诉说着当地地壳运动的历史。

 

3台湾东南部砾石海滩

再往东,进入了山区公路,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了“南田”这个地方。海滩布满了巨大的砾石,最大粒径达到近0.5米。海滩的前缘,在四个高度上可见“滩肩”地形,这是一种海滩上常见的地形,波浪把砂砾向高处搬运,随后又冲刷堆积体的前缘,结果顶部比较平坦,前缘坡度突然增大,就像人的肩膀到手臂的这个部分。最高的一级滩肩距海面有十几米,颗粒最大,向着海面方向,滩肩位置逐级变低,砾石粒径也逐渐变小。这些现象说明,这里最大的波浪可以冲到十几米高度,将颗粒最大的砾石搬运到那里,尽管当天的波浪不太大,形成了最低的那一级滩肩,但我们可以想象,台风大浪发生的时候,这里波浪滔天,巨大的石块被搬运到砾石滩的顶部,那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除了砾石之外,当地河流的输入物质中其实有很多颗粒较细的砂,在砾石滩的向陆一侧有一大片风成沙丘,覆盖着植被。那为什么在海滩上不见砂的踪影呢?这与波浪作用的特点有关。在波浪作用下,大颗粒的物质倾向于向岸搬运,小颗粒的物质倾向于向海搬运。这里的波浪很强,所以砾石就被向岸搬运,颗粒较小的砂被向外海搬运。另一个因素是陆架地形,在陆架宽广的地方,即使平均波浪很大也有平静的时候,在小浪的作用下砂就被向岸搬运了,所以海滩又有砂又有砾。台湾东部海岸陆架很窄,波浪大的时候,砂被搬离陆架,进入深海区,波浪平静的时候也不能返回,这些物质永久性地消失在了深海,所以海滩上只留下了砾石。

从南田出发,一路向北,我们来到了台东市境内。

 

4台东海岸抬升浊流沉积体

我们来到台东被称为“小野柳”的海岸,这里海岸地貌与野柳地质公园相比确有几分相似之处,物质为砂岩,有形态类似于生姜石的岩块。但也有许多显著不同,这里的砂层中层理构造保存完好,平行波状层理清晰可见,还有少量交错层理。宏观上看,地层都是平行的,有些沉积层很厚,以砂质物质为主,有些层则很薄,为泥质沉积。在同一层位里,粗颗粒物质分布在上面,细颗粒物质分布在下面,看上去有些不对劲。但是,如果把地层倒过来看,奇迹出现了,地层层序即刻出现了向上变细的标准深海浊流层序。在深海环境,从陆坡到深海底,经常发生浊流沉积,沉积物集聚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就像我国西部山区发生的泥石流、崩塌和滑坡那样。被激发起来的沉积物,当重新沉降时,粗粒物质在下,细粒物质在上,这在地质学上称为“鲍马层序”。台湾学者解释说,这里曾发生剧烈的构造运动,浊流沉积被抬升并倒转过来,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样子。这套浊流沉积说明,当时的环境是处于陆坡和深海底。

浊流沉积被抬升后,由于水平方向的挤压,形成了剪切作用形成的裂隙,即地质学上所说的“节理”,以及东西向拉伸形成的张性节理。其深度穿越了多个层位,表明浊流沉积转化为岩石后受到了后续的地质作用。在有些层位,薄层泥或生物化石夹杂于砂层之中,包括一处栩栩如生的海豆芽化石。向海一侧的部位,岩石含铁量较高,其表面形成许多边界清晰的凹入式洞穴,应是生物所致;钻穴生物生长过程中耗费了铁质物质,形成洞穴,此后生物体被冲蚀,就留下了空洞。近岸的浊积岩上生长了珊瑚礁,此后珊瑚礁本身也被抬升到陆地环境。

 

5兰屿火山与珊瑚礁巨砾

中午时分乘船前往兰屿。快到码头时,水面多处出现飞鱼。放下行李后,马上前往兰屿南至东部海岸考察地貌。首先来到兰屿南侧的火山海岸,与“小兰屿”隔海相望。这里的海蚀平台上有大的岩块,可见经常发生山上岩石滚落的事件,岸边的碎屑物质主要是砾石。附近的“象鼻山”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可见柱状节理构造,山上掉落的火山砾岩块很多。有一人站在海蚀平台上,手中不停挥动着鱼竿,等他返回到公路,我们看清了,他手中提着一兜鲷鱼。

接着来到东南部的抬升珊瑚礁。礁平台面上的珊瑚已死亡,水边线附近长满了绿藻,滩上生物种类少,只看见一只蜥蜴,还有一只绶贝。平台上遗留了造型漂亮的珊瑚骨骼,从中能够想象当年生物繁茂的样子。再向北,到达了一个渔村,这里环境安适,东望可见非常典型的海蚀柱、海蚀拱桥等地貌。砾石海滩上,停着一排独木舟,这是当地渔民用来捕鱼的工具。一户人家的门口挂着用飞鱼晒成的鱼干,屋内有大鱼骨架制成的工艺品。傍晚时分,渔民举行了飞鱼开捕仪式,从明天开始就可以出海捕获飞鱼了。

第二天上午八点半从住地出发,继续我们的兰屿海岸之旅。第一个访问地点是轮渡码头以北、“红头崖”以南的抬升珊瑚礁平台,珊瑚礁体被波浪冲击而破碎成大块,其中一块巨砾被搬运至平台面上,怀疑是海啸所致。珊瑚礁的基底是本地火山砾岩,由于波浪作用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平台顶面有不少美丽的珊瑚个体,礁块间的洞穴内躲藏着一种绿色的螃蟹。

继续北上,司机在一处有较多成熟“林投”果实的地点停车,让我们拍照,这种植物在海南岛称为野菠萝,是不能成熟的,但这里可以成熟,红色,每个有几斤重。用林投果实榨取的果汁风味独特。接着,到了被称为“鳄鱼嘴”的地方,这里是典型的火山砾岩地貌,坡度陡俊,有许多山羊站在坡上,景色独特。

到了最北端,在火山岩平台上,出现了两块巨大的“海啸石”,均为珊瑚礁块,被波浪搬运到离开激浪带较远的地方。两个礁块的年龄,根据台湾学者碳同位素测定结果,分别为近5000年和300多年。紧靠公路的火山丘陵处,有三个巨大的山洞,其中最大的一个被当地人用来作为教堂,这是罕见的完全利用天然环境形成的天主教堂。三个洞穴内部均有大量的波浪侵蚀地貌、珊瑚礁和古海面遗迹,还有与两期古海面高度对应的浪蚀穴,洞穴的顶部有多种固着生物遗迹,这些洞穴沉积、地貌是研究全球变化的良好材料。

转向东,又见到了坐落在海蚀平台上的一大块海啸石,然后到达“双狮岩”,这是形态奇特的两大块火山岩体,远远望去,像两只相对而栖的雄狮,近看,有许多山羊栖息在岩体所提供的阴影里。周边的抬升珊瑚礁平台上羊粪很多,可见羊群对这里的潮间带绿藻很感兴趣。当地潮间带礁平台一般特征是缺乏珊瑚活体,平台面上只有珊瑚死亡后留下的骨骼,潮间带的波浪冲刷穴中有多种藻类植物。

下午结束兰屿的环岛海岸考察,乘船返回台中市,中途渡轮停靠绿岛。

 

6台湾东部海蚀崖

返回台北途中,进入了东海岸的险峻公路,一边傍山,一边靠海,海边的悬崖几乎是直上直下,汽车不断地上下坡、急转弯。在“清水断崖”这个地方,有石阶通向海滩。远望海边的山体,处处是陡峻的山坡,公路在山坡上雕琢出来,在坡面上形成一个小小的缺口,不仔细观察不容易看出来。近看海滩,到处是砾石,大多是变质岩的岩块,包括本地产出的大理岩,滩面没有找到生物贝壳。这里波浪动力作用太强,砾石活动性大,所以贝类生物难以存活。

    继续登车前行,遇到几处路面施工,要排队通过。在其中一个停车点,窗外看不见路面,只见悬崖下面的海滩,估计车轮已经紧贴路边。我用照相机拍下了一段海浪拍打海滩的视频,就像航拍的图像。一排排的波浪,从远处向岸传播,到近岸时,波高逐渐加大,剧烈破碎,形成一大片白沫,不等上冲的激流退下,后续的大浪又扑了上来,砾石滩表面被波浪水流舔过,变得一片平坦。多亏了这陡峻的公路,不然没有机会拍下如此激动人心的视频。

 

(本文是2018年7月1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中河口海岸地质特征主题的发言材料。)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36082-1123330.html

上一篇:我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下一篇:《走向蓝色海洋》简介

1 张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