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驶向德国汉堡。偌大的一节一等车厢,紧挨着火车头,居然只有我和一位老者。望着两边闪过的绿野田舍,我想世界真是小。回想二十多年前国内有
年初参观大连理工,并被聘为兼职教授。仪式之后,曾与
大连理工是以结构的计算和优化而闻名于世的,所以我就借用优化理论的概念来分析学生的问题。在优化理论中,最优解是什么,完全取决于优化的指标和解的搜索空间。二者一旦确定,首先要解决的是指定的搜索空间里,最优解是否存在和唯一;其次是采用的求解方法是否能够找到最优解;如果能找到,代价如何,比如需要多少计算量或多长时间等等。
无处可寻的感觉是自然且正常的,是指有路可走但找不到自己要的东西。用优化的语言,无处可寻其实就是寻找不到更新的最优解或次优解。这时必须首先明确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别人已经找到了,第二种是从来没有人找到过。如果最优解已经找到了,且是唯一的,你能做的最多是完善一下求解过程,改进求解的效率。这当然可以加强你的基础,但要注意此时过程往往重于结果。要想有所突破,你就必须变化求解的空间甚至重新定义优化指标,这也是你在第二种情况下的一种可能的选择。在第二种情况下的另一种选择就是苦干下去,直到在别人的前面找到为止。当然这一定要以最优解存在为前提,不过这样一来,就不能说是“无处可寻”了。
所以,如果不改优化指标,唯一的选择是改变求解空间。这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渐进的,就像导师总是告诉你多看书、多读文献一样,其实就是增加知识、扩大求解空间而已;另一种是非传统跳跃式的,干脆换一个全新的求解空间。我曾以“果园”的故事向自己的学生说明这种方法:索性放弃已知的果园,去其它地方寻找新的果园。旧的果园已被许多人摘过,为了找到一个果子,哪怕再小,你都得爬到果树上,东摸西看,最后可能还是空手而归。如果你能再找到一个新的果园,很可能只要在园子里走一趟,就会顺手采到又大又实的果子,满载而归。这时你千万不要忘记共享,不要独占果园,应当让别人也有得到果实的机会。果园其实就是你的学术搜索空间或“领地”,共享就是不要做“学霸”,应当让别人也进入你的研究领域并能够享受成果。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在最薄的地方钻一片洞的做法吗?是科技投机的行为。对此我不这样看,但我尊重你的爱因斯坦式的想法,以及坚守旧果园的意志和毅力。不过凡事有度,千万不要成为整天寻找果园但总带不来果实的人。
在你寻找新的果园的过程中,你必须忍受一时没有果实甚至连树叶影子都不见的挫折感和痛苦感。其实这正反映了优化理论中“步步最优,结果不优”的原理。在优化理论中,这个原理是以概率为“1”成立,也就是说虽有例外,但几乎总是正确的。换句话说,当你每一步的选择都感觉好,没有吃亏,没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磨炼时,十步之后,百步之后,你差不多肯定会落在后面,不再“最优”了。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孟子要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至于“无路可走”的感觉,我想多半是不自然或者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我不是心理医生,对此无能为力。这时改进求解方法,变化求解空间都不灵了,剩下的只有改变优化指标,其实就是改变观念。做学问时,没有门可走,应该想到有窗可跳,没有窗时就得想哪里有个洞;先在观念上突破,然后再钻出个具体的洞,闯出一条新路。但是改变观念是一件大事,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大事,轻易不要这样做。古人有云: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要做,必须得有相应的“革命化”结果来支持才行,否则就是胡来了。
如果观念或概念上无法突破,还是“无路可走”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不管车到山前有没有路,就是无路可走也得走,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否则,你只能投降,你只能认输。
其实,“投降认输”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回到大连理工同学的问题上,这就是换导师,变专业,转学,甚至到一个新的学校重新开始。但目前这似乎还只是在欧美国家的现实,我们的传统文化,现有体制,再加上有时候可能涉及的学生、导师、学校方方面面的“面子”问题,使得这种“投降认输”的作法难以实施。许多时候,我们只能在“无路可走”的死结中挣扎、浪费或消失。
当代著名的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在《One Art》一诗中写道:“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也许对西方人士是这样,可对于我们中国人,我个人的感觉是“失去”或“认输”的艺术太难以接受,更不用说“master”了。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可能是“参赛”资格的问题。在欧美,换导师、专业或学校,对学生、导师和学校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影响大家重新按规则继续“玩游戏”。但在中国,传统的意识和现行的体制,可能会使学生、导师,甚至学校都失去了重新参加“游戏”的资格,因此大家都太把“参赛”资格、“投降认输”当回事,毕竟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再加上“宜将剩勇追穷寇”、“痛打落水狗”的胜者“姿态”,“鱼死网破”的输者“风范”,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传统教诲,这一切都使我们难以master“投降认输”的艺术。尽管许多人“伪装认输”掌握得不错,其结果往往使矛盾不断激化并愈演愈烈。不过自信在有生之年,一定能够看到赢者光彩,输者洒脱的局面,当然最好是能有苏东坡下棋时的“胜固欣然败亦喜”境地。
归根结底,“何处可寻”、“何路可走”还是存在于自己的脑海和行动之中。
本文发表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10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