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自远方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gguo 相遇真,邂逅美,捕捉属于自己的思想。

博文

天才与妄想症

已有 4576 次阅读 2013-5-17 11:47 |个人分类:心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天才, 尼采, 纳什, 妄想症

井蛙:

这部讲述数学天才约翰.纳什故事的电影《美丽心灵》我以前曾看过,按照你的建议,也为了更仔细地旁观天才的头脑我再看了一遍。当然,事情不可能这么容易。用类似电影的艺术手法不可能比直接阅读他的著作能更好地查阅“天才的大脑”,因为后者才是直接反映他大脑活动的信息。而我实际所做的只是在百度百科里搜索了“纳什均衡”【其定义是: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则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数学家群体据称是一个比较古怪的群体,他们思考世界、思考人生的方式与众不同,习惯以数学的方式去解答生活中面临的难题。像纳什这样的人大概会确信,如果他走出的第一步是对的(逻辑的基础是正确的),以后所走的每一步也正确(推理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是充满偶然性的爱情也将是确定无疑的(爱情恰似他想要的一个推论)。电影中恰好有类似的情节,一个关注他的女同学启发他获得“纳什均衡”这个概念的核心内容——男生们追求女生的方式将决定他们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这个情节或许是真实存在的。在生活中他所采取的策略(可视为数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他的意识所掌控的,此外,还有不被他的意识所掌控而通过他的无意识来掌控他的东西,那就是这样的暗示:我是与众不同的而且是重要人物。这样的暗示固然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但在天才身上或许会显得更加显著。因为天才的自我意识绝不是“幻觉”,他发现自己与众不同在于他发现身边的人平凡而缺乏创造力。纳什在评论同学的论文时说:没有新意——那几乎是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纳什的天才对于旁人而言哪怕再令人惊讶,对于他自身而言却远不如他的期待,这或许是他所产生的“我很重要”的“幻觉”的根源,当然也就是他的妄想精神分裂症的根源。幻觉并不必然发展成妄想症,当他沉浸于幻觉、依赖于幻觉的时候才有可能,以致离不开幻觉带给他的紧张刺激乃至惊恐的心理体验。这一切都发生在他的头脑里,不被人觉察,但会通过他反常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家除了关注人的行为、性格及其来源,更应该关注发生在头脑里的“故事”——这一点不应该只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利。

 

你推荐的电影《当尼采哭泣》我也认真看了。相比纳什而言,尼采似乎更为大众所熟悉。但这很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尼采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人,根本上是由于他头脑里的东西更为复杂(这里的复杂主要包括丰富与深刻两个含义,纳什头脑里的数学显然也是复杂的,但数学的复杂性相对而言可以说是单纯而深刻的东西)。尼采怀疑他的爱,如同怀疑他的欲望。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与自己的欲望和谐相处。欲望是自然的力量,谁能胜得了自然的力量呢,尼采在这里显然犯了一个错误——超越自然的超人不可能真实存在。满足欲望或许是平息它的有效途径,但必须是有节制的满足,否则将失之放纵。有此一念与没有此念乃有天壤之别。你拨弄什么样的欲望,你也就被什么样的欲望所拨弄。你可以驯服一匹马,永远也无法驯服一片海。在你身上而不被你掌控的欲望它将掌控你。不被你的意识所掌控的东西,它就将通过你的无意识来掌控你。掌控欲望的唯一方法是与之保持距离。你要成为你的欲望的旁观者,而不是成为其当局者,更不是成为其支配者。

 

天才大多容易有伟人情结,这可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好事情。尼采的问题在于,成为超人的内在冲动与其脂粉气的家庭生长环境给他造就的敏感脆弱的个性(尽管他自以为有强大果敢的个性)——两者无法平衡协调所带来的。尼采从形而上获得超人的意志,却没有从他的生活环境中获得支持这个超人意志的筋骨皮肉。他将自己定义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一面同上帝之下的整个西方传统文化作战,他需要时时咬紧牙关,透支他的体能意志;一面还要面对爱情的失败,体验那深刻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他看见的事实是:死去的上帝只是他个人的上帝,并非西方文化的上帝。


尼采对于人类心理有着深刻的洞见,而且他对于精神分析方法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所拥有的大脑能够帮助他迅速领悟其感兴趣对象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他既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又是有明显心理障碍的人,他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观察者,这就给我们了解他内心世界增加了难度,因为他会避免被看穿。我认为尼采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是清楚的(他显然不愿预见自己最终会走向发疯),只是他断定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要通过查拉图斯特拉表达他对古往今来世界的如是之说。

 

大多数精神病是由对自身的情感管理失控造成的,假如可以这样说的话,尼采的精神病则是由对自身的意志力管理失控造成的。这样说只是为了表明尼采病症的独特之处,因为情感、理性、意志力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习惯于分析方法的人容易不自觉地将情感、理性、意志力三者割裂开来,尼采所做的不仅如此,他更是要求情感服从意志,理性服从意志。意志位于如此崇高的地位靠什么来支持呢?如此拔高意志也就意味着让它失去根基,进而将其推向失控的危险边沿。

 

尼采所处的女性化的家庭生长环境使得他明显缺乏管理自我情绪的个人经验,乃至缺失对自己的这种起码要求。如果失控的情绪总是依靠亲人无原则的呵护才得以平复,久而久之就可能丧失掉“自我”(这里指本我、自我、超我整体中的自我)。贾宝玉也生长于类似的环境,可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英雄情结,有的只是和尚在他幼小心灵里种下的所谓慧根——那命运的线索。我想,做这样的对比或许可以为观察尼采精神世界提供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角度。

 

比较有趣的是,诗人群体普遍具有夸大自我评价的倾向。这也许是因为诗歌更加个性化的缘故(可是真正具有创造力、表达出具有唯一个性的诗人其实非常少)。尼采无疑是一位非凡的诗人,他接受过严格的语言学习,对于诗、格言与歌均擅长。尼采还具有良好音乐艺术修养,可谓之艺术哲学家或诗人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是由诗歌或散文写成的,充满了艺术的火花,而非我们常见的用概念和逻辑写成的。他以理性揭示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最终却在个人欲望与意志之间平衡上失去了理性。

 

2013-5-16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76-690825.html

上一篇:不被雕刻的痕迹
下一篇:晚霞消失前的钟声

9 陈小润 鲍得海 杨华磊 曹聪 李学宽 吉宗祥 钟灿涛 史彭慧 王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