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言相顧 學亦有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OLAND 三年插隊,四載學工,北雁南飛,奔忙西東,文有一籮,業無大成

博文

新電梯時代:多廂電梯要普及,要適應

已有 2107 次阅读 2011-5-26 19:10 |个人分类:科学劄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深圳, 高楼, 电梯, 电动扶梯, 多厢电梯

新電梯時代:多廂電梯要普及,要適應

曲津華

 

隨著建築物的不斷增高增多,人類大概在百多年前開始了電梯時代,這從老電影中可以看到。

最初的電梯,因為技術原因,是先有垂直型(liftelevator);其後技术进步了很久,才有了電動扶梯(escalator)。所以,坊間一般默認的說法,電梯就是指垂直電梯,至今還是。

初進入社會的電梯,著實給人們弄出了不少驚喜。一個典型的段子是,一初識電梯者,偶見一老嫗踅入一鐵門“房間”,門閉、門啟之間,竟魔術般地變出一款款走來的靚女,驚歎不已。

電梯給人們帶來了莫大的便利,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要逐一破解。除了安全性,電梯的問題大概有兩個,一是運行速度,二是智能化,後者的目標大概有節能和理解乘客需求等等。

電梯由電力驅動。電機的停止和啟動,都比平穩運行要多耗費電能,而且易磨耗機件,所以工程師們都寧肯讓電梯能勻速不間斷地運行,也不喜歡看到電梯頻繁地停機和啟動。這個期望在電動扶梯上比較容易實現,事實上其運行模式也確是如此(高級的電動扶梯能在無人時減速慢行,有人時自動提速)。而對垂直型電梯來說,不間斷運行就有點難。筆者在1980年代初期北歐留學期間,曾在一家企業實習時見過和用過不停歇的垂直型電梯。這是一家中型規模的設計公司,辦公樓不大,部門間的人員走動卻似比較頻繁,其使用的循環式無門電梯,升降循環雖不間斷,速度卻不快,不同樓層的使用者只需看准節奏一腳踏入/踏出轎廂即可,上下樓幾乎無需多少等待時間,安全性也該無虞。可惜那時沒有留下影像,以致此時說服力略顯不足。

何為新電梯時代?電梯升降的速度應該可作為一個判定指標,但速度的提升是個漸進的過程,不太好像高鐵那樣公認250公里/小時為新舊時代的分水嶺。那麼電梯行业發展的里程碑應該是什麽呢?據筆者多方圍觀,多廂電梯(Multi-car elevatorMCE)應該算一個。

所謂多廂電梯,是區別於單轎廂電梯而言的,並且只限於垂直型。稍微展開一點,就在說在高樓的單一電梯井中安排有兩個以上的轎廂在運行——它們時而分開,時而連接,或並行,而便於乘客在運行中選擇或轉換轎廂,更快地到達目的樓層。

多廂電梯的初級階段,其實是以增加載客量為目的,其實現的形式就是上下疊加的雙轎廂模式。兩個轎廂類似鐵路上的動車組(multiple unit),緊密相連,開門對應於相鄰的奇偶兩個樓層。這種模式,當下已初現於華夏神州,深圳版即將啟用於全球第八高樓,有待日後去一探虛實。

多廂電梯的高級階段,就是可以橫向換乘的那種——運行中二者併攏,結合部門開門閉,乘客完成“換車”動作。

如果將橫向雙轎廂和縱向雙轎廂電梯組合起來考慮,就有可能發展出高達四個轎廂的垂直電梯。於是就會有,電梯分分合合,乘客快快樂樂,的新氣象了。

如此看來,新電梯的美好時代已經可期可待,我等也即將受惠於此。但願新電梯不會太複雜,能傻瓜化操作就好。比如,這類源自歐洲的新生事物,能多多在電子觸控屏上採用簡潔、清晰、易懂的中文。

關於多廂電梯的一個題外話是,不管什麽電梯,節能都是一個大問題;而不管是垂直電梯還是電動扶梯,都有個能量回收利用的可能性——把下行乘客們的巨額體重所產生的勢能回收,或發電,或轉化為機械動能,再回用去做電梯的驅動力。看到公眾場合的高密度人群在使用電梯,感覺上能量回收應該可行——無論是技術上、經濟上,還是理論上、觀念上。

 

2011-05-26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7430-448301.html

上一篇:標準化,能否用於優化“英語文”?
下一篇:從台灣食品的一爿烏雲,看媒體人的科學素養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