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已有 2408 次阅读 2022-5-25 16:19 |个人分类:资料库|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mage.png

        ----------------------------------------------------------------------------------------------------------------------------------

        这幅窗户的图片,来源于海淀清河杜泽宁先生的公众号文章。原图为一张大合影,我只截取了上半部分、局部。窗,古色古香,窗棂上雕刻着精美图案。杜先生的文章说,照片拍摄于1911年6月18日,为清河陆军第一中学堂一期学员毕业照,地点是学堂大楼前。

       百度这个陆军学堂,不难发现一些著名军事人物曾经在这里就读,比如傅作义将军、董振堂将军,等等。《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先生,把他的小说人物关敬陶团长设置为这个学堂的学员。

       截取此图,当然是有缘故的。四分之一世纪之前,我居住在西方楼里。西方楼的窗户样式和图片里的很相似,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西方楼,是一座二层楼房,原先是四合院的布局,后来只剩下了南侧这一边(筒子)楼。

       楼梯是木质的,西方楼的天花板也是木质的。我住在一楼,有人在二楼走动的时候,可以听见沉闷的脚步声。楼梯是外置的,上楼者咚咚咚的脚步声更清晰。

       我住在顶东头,屋门朝北开,南侧和东侧都有窗户。西方楼东南拐角处的白杨树,从树干上看已经名不副实了。杨树干黑乎乎、油腻腻的。临街的小饭馆把白杨树站立的方向当成了油烟通道。排烟口对着杨树枝。油烟夹带的污水,冷却后顺着树干流下来。无奈的是,白杨树就在我的南窗外。白杨树的树龄总有三十多岁了吧,看上去,胸径足有六尺。不知道它忍耐多久了。

       我从来不打开南侧的窗户,还用深色窗帘遮挡它,好像南窗压根就不存在。偶尔打开东侧的窗户,也得抓住小饭馆油烟机停转的机会;我很懒,住了一年多,没有从外面擦过玻璃。从里面擦过之后,玻璃依然像是毛玻璃;在屋里朝外看,树木和楼房都是朦朦胧胧的、颇有“情调”。窗台比较宽,并排放两个八磅暖水瓶绰绰有余。我的物品不多,窗台上总是空空荡荡的。

      我在西方楼只安逸了一年,就住不下去了。1997年初夏,这单边楼也保不住了。礼堂相中了这块宝地。到了盛夏时节,这单边楼被捣毁了北半边。对门邻居的墙,没有完全推倒,窗框、窗台还幸存着。走廊已经不畅通,我可以穿过邻家的窗户回家了,邻居早已搬走,不会抗议我。

       西边的芳邻,也和我一样身轻如燕、“翻墙”回家。

       我们相视一笑,攀谈、感慨了一会儿。

       芳邻家的南窗,和我家的一样,也是仅仅关闭着、用深色窗帘遮挡着的。

       酷夏时节,西方楼终于完全消失了。

       故纸堆里有老照片,老照片进入了公众号、朋友圈,念旧的人很幸运。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5-1340186.html

上一篇:捐款申博 可取吗?
下一篇:麦收时节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