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m20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gm2002

博文

当前北美流行的是人流感病毒

已有 4599 次阅读 2009-5-12 15:1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禽流感, 猪流感, 人流感, H1N1

当前北美流行的是人流感病毒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快捷,北美的流感惊动了全人类,媒体舆论紧追动态,使人们感觉似乎又一次SARS样毒力强大的病毒来临,事实真的如此吗?既然我们已经明确是流感病毒,人类对流感病毒是如此熟悉,是一种每年都会在世界某个地区爆发流行的病毒,与人类常相随,三年一次小流行,十一年一次大流行,人类已经有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什么这次会如此这般呢?自然界万物演化都是有规律的,就是病毒的突变也有其突变的规律,如果我们了解病毒的来龙去脉,了解其运动规律,就能从容些对待自然界的一些突发事件,采取合理的对应措施。
 
我们知道病毒的嗜细胞特异性是非常强烈的,SARS病毒主要入侵的是肺组织细胞,重症者可以导致肺功能衰竭而致死亡;而流感病毒攻击的是呼吸道上皮黏膜细胞,以局部症状为主,患者发病后会感觉嗓子火辣辣地灼痛,病变组织释放毒素所致的全身症状可能很重,但持续时间有限,上呼吸道局部病变一般不至于危及生命,因此死亡率很低,决不可能是SARS现象重现。流感导致死亡一般是因继发细菌性感染或导致其它严重并发症而可能引起死亡,在抗菌素应用极其普及的国内医疗状况下,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应该是极小的。所以1918年样的流感灾难决无重演之可能。
 
这次流行的也非猪流感病毒,因当前报道北美的流感并没有在猪中流行,被列入嫌疑传染源的墨西哥猪场10万头猪没有发生流感,也没有一个工人得病,而且猪场的猪都注射过流感疫苗。当前的流感在人群中流行,怎么能称猪流感呢!流感病毒可以在很多物种中流行,在禽类中流行的称禽流感,在猪中流行的称猪流感,顺理在人群中流行的应该称为人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是病毒谋求发展的一种方式,但跨越物种屏障对病毒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如禽流感获得攻击人的变异后,可以攻击人类,但并不适应在人体内长驻,人不会成为禽流感的传染源。因此禽流感不会在人群中爆发流行,控制禽流感只要控制禽类传染源就可奏效。禽流感病毒要适应人体尚有不可预测的时间过程。我们一般说是什么物种的病毒,主要是指病毒的长期宿主,病毒能在这一物种中持久存在而成为这类病毒的传染源。如HIV病毒是从猿类过度到人类的,已经适应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人已成为HIV病毒传染源,所以我们称其为人类HIV病毒,并没有说其是猿HIV病毒。这种命名和其内涵对预防病毒性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类病毒和其它物种的病毒所引起的人类疾病,在传播规律,发病机理,疾病的严重性与防治手段是完全不同的。如我们确定当前的流行的病毒为猪流感,那就要去杀猪控制传染源了。
 
由于流感病毒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的原因,不同物种的流感病毒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基因或核酸片段,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没有依据判断是杂交形成的,病毒是自然界非常特殊的一类物种,必须在细胞内才显示生命活性。两种病毒杂交的概念在病毒学上并不十分明确,病毒杂交至少需要两种病毒在同一细胞内进行才有可能,而两种以上病毒感染同一细胞在实验室研究中尚存分歧,因为有学者证实细胞感染上一种病毒后会干扰与排斥另一病毒的侵入;自然界存在一个物种的个体感染两种以上病毒的现象,但尚不明确一个个体内的一个细胞能否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病毒;至于不同物种的病毒在同一个体同一细胞内杂交是需要确实证据才能令人信服的,至于人、猪、禽的病毒在自然界某一物种个体上发生杂交产生一种新病毒那就完全是一种臆想了。非专业的媒体可能发生这样的猜测,而专业人士就应该慎重论事,以免误导舆论与政策。当前一些地区的猪肉价下跌说明市场已经受到不应有的影响了。
 
当前北半球的气候正在转暖,中国也即将进入盛夏,过了流感流行期,按理暂时不会在中国大规模流行,按规律这次北美的流感将向南半球发展。由于H1N1流感病毒已经发生,我们不可能将携带者全部隔离,而且恢复期患者也仍然是携带者,是潜在的传染源,加上人类对1918年H1 N1流感病毒的免疫记忆早已消退,人们对H1N1病毒普遍敏感,流感病毒虽然并不可怕,但流行的趋势非常强大,其逐渐流行是迟早的事件,因此中国与北半球的流行可能将在今年秋天发生。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在半年之内生产相应的疫苗,这样有针对性的疫苗才是预防H1N1病毒流行的良策。
 
人类是人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流行时迅速蔓延,发病率可达20-50%,个别人群可达80%。感染后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其中对病毒膜蛋白(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 的反应最为重要,由于病毒的膜蛋白不可避免地会转移到感染细胞的膜上,诱导免疫系统对感染细胞的攻击,造成呼吸道上皮组织的损伤,引发流感疾病现象与过程,这是流感发病主要的病理机制。由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需要一段时间,也就是说患者感染后一般有个潜伏期,这段时间被感染者极容易因不知情与人接触而成为主要传染源。机体的抗病毒蛋白免疫反应虽然使呼吸道上皮组织损伤,但同时可以中和病毒和抑制病毒扩散,使感染得到控制,症状逐步得到缓解,病期一般不超过一至二周。流行后人群普遍获得免疫力。但并不意味病毒被从人体清除,而是被免疫反应局限在一些细胞内,这些残留的病毒仍在以隐匿的方式少量复制,只是在免疫压力下难以扩散。然而病毒的蛋白(以H和N两种蛋白为主)可因变异而发生改变,当改变导致抗原性发生变化,病毒就可摆脱已有的免疫压力而再次扩散,相当于一次新的感染并可引发一次新的流行。流感病毒平均每三年一次小流行,是因为H或N一种蛋白发生变异逃逸,人群中尚存一定的免疫力;每十一年一次大流行,是因为两种蛋白都发生变异,人群对其普遍易感所致。冬春季气温低导致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有利于流感病毒的扩散,因此冬春季易发生流感流行。由于病毒的变异是随机的,预先生产的疫苗并不一定能应对随机的变异,因此流感疫苗的作用有不确定的因素,只是一种选择性预防措施。而这次北美刚开始流行的H1N1流感给人们以明确提示,流行已经开始,H1N1流感与人类久违因此人们普遍易感,抓紧时间普及相应的疫苗免疫将是控制H1N1流感最合理最根本的措施。
 
病毒的宿主特异性不是以膜抗原H和N分类的。1900年以来的发生的流感大流行与H1、H2、H3、及N1、N2、亚性株有关,H1不是猪流感病毒特有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把这次北美流行的流感称为猪流感了。(陈国民2009-5-4)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6338-231440.html


下一篇: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

1 dongzijun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