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翰
完形心理效应 精选
2021-8-1 23:58
阅读:7459

心理学中有个完形心理学流派,强调人的心理对知觉刺激的添补功能,一般的基础心理学教科书都会呈现一些不完整的图形来阐释这种原理。当然,完形心理学不只研究知觉,也研究其他高级心理。实际上,个体不仅会脑补一些刺激,而且会对不能脑补的刺激产生特别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不能兑现,个体就将体验到负面情绪,例如,失望、焦虑、抑郁。这种情形,不妨称为完形心理效应。

若干年前,一位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老师想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一次数学考试,把学生的数学水平分层,然后进行分层教学。他兴致勃勃地对学生说:“这次数学考试对大家都十分重要。我要连夜改出来,拔出前十名!”

大家都特别期待数学老师第二天公布这次考试的成绩,特别是他确定的分层结果。然而,数学老师第二天像往常那样开始讲课,没有公布成绩和分层结果。大家以为他会讲完新课再公布成绩、临近下课再公布成绩,但是,数学老师这次课自始至终都没有公布成绩。其实,他根本就没提考试的任何情况。

下课后,数学老师刚走出教室,几个学生就大声叫道:“连夜改出来,拔出前十名!”随即,更多学生乃至全班学生都在大声叫道:“连夜改出来,拔出前十名!”

显然,人们有保持完整结构的倾向,这种结构可能是物理刺激,也可能是心理期望。如果处于不完整或无法完整的状态,人们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很不畅快、很不满意。

对于物理的或心理的情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自己努力可以达成完形的,一类是他人努力才可达成完形的。对于前者,相应的情境可以成为动机因素,激起个体的行动。对于后者,个体只能寄希望于他人,比如,上述例子。如果他人不能及时完成任务或兑现承诺,个体就很容易出现失望、不满、焦虑等情绪。

同时,有的人没有如期实现承诺,会不好意思再提有关的事情,心里却总是怀着愧疚,这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利的。有的人未能如期实现承诺,会给出各种客观理由,这也往往于事无补,因为别人通常不会轻易相信那些理由的。

现实当中,有些人喜欢说半截儿话,听者的感受就会很差,甚至忍无可忍地指出:“听你说话,怎么这样费劲儿呢?”

此外,众所周知的鞋子落地故事,反映的其实也是完形心理效应,属于前面所讲的第二类情况。在个体不可控的情境中,不能达成心理的完形,个体将会处于等待之中,无法真正放下、了结相应的事情,对个体的影响更大。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完形心理的强烈需要,一方面,对学生的许诺,就要兑现;另一方面,教师讲话也应注意留有余地,否则,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出现教师没有达成学生完形心理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急剧下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794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