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补偿和预防,哪种动机强? 精选

已有 6227 次阅读 2021-12-12 23: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们会策略性地获得道德资格,即占据道德制高点,使自己显得是有道德的人,或者不使自己显得是不道德的人。如果人们多次地或一贯地占据道德制高点,也就是多次地或一贯地获得道德资格,那么,根据心理发展的内化理论,人们也容易成为或者早已成为有道德的人了。

由前文介绍的两个实验(Merritt, Effron, Fein, Savitsky, Tuller, & Monin, 2012),不免让人产生疑问:那样的研究中,白人胜任条件下的被试在进行因变量测量时已经决定雇用白人候选人了,因此,指责别人的歧视是为了减轻笼罩在自己心头的愧疚感。这样看来,被试把行为标定为种族主义不是为了预防将来疑似歧视决定的不安,而是为了补偿已经做出的歧视决定。

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做了研究直接操纵疑似种族主义的威胁,检验策略性道德资格效应。在这个研究中,为了使补偿效应起作用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研究者让一些被试预期自己将来可能会得到关于他们种族态度的负性诊断反馈。这一操纵在不让被试感到自己做了歧视行为的情况下,激起他们抢先确定自己没有种族主义的动机

被试是22名白人学生其中13名女生。要求他们阅读一篇改编自《华盛顿邮报》的文章内容是关于内隐联想测验及其用于测量种族主义态度方面的。该文把内隐联想测验描述一种测量种族歧视的工具,并且指出那些做了这种测验的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自己在负性词语与黑人面孔之间怀有内隐的联想。

在高威胁条件下,这篇文章就此结束。在低威胁条件下,这篇文章接着指出,心理学家对内隐联想测验存在很大争议,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它只是测量刻板印象觉知的一种方法,难以有效测量内隐态度。

预研究发现,两种版本的文章都让学生预期在内隐联想测验上会显示与黑人的中度负性联想,不过,那些阅读高威胁文章的学生把这种联想解释得更能诊断种族歧视。已有研究表明,完成一项声称可以诊断种族主义的内隐联想测验对白人是一种威胁(Frantz, Cuddy, Burnett, Ray, & Hart, 2004)。

读过文章之后,被试获知他们将在本研究后面部分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在此之前,要求他们1最胜任)8最不胜任)的量尺,评定一个咨询工作岗位8名求职者——诡称另一名研究者的研究任务。在候选人的信息(例如,学业绩点、专业)中有照片(年龄与魅力均匹配),它们显示候选人为7名白人、1名黑人。因变量是被试对黑人候选人的评定等级。实验者离开房间后,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这一测量——暗示被试,“另一研究者会看到这些反应。

研究者又单独招募12名白人学生作为基线组,其中5名女生,让他们在不读文章的情况下评定这些候选人。

研究者预测,高威胁条件的被试,可能担心自己的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将会使自己显得是种族主义者,从而将会比低威胁条件的被试更倾向于寻求道德资格。

结果表明,高威胁条件的被试对黑人候选人的评定(M=3.00, SD=1.48)比低威胁条件被试的评定(M=5.09, SD=1.38)更好,t(20)=3.43, p<.01。基线组被试对黑人候选人的评定(M=5.08, SD=1.54)与低威胁条件被试的评定几乎相同,表明对疑似歧视的担心导致高威胁条件的被试夸大他们对黑人求职者的偏向。显然,这种行为并不表示对过去恶劣行为的补偿,相反,它像是为稍后可能得到个体种族态度的负性诊断信息的一种策略性预防

个体的行为往往是根据其道德轨迹记录而被评价的。预想到会这样,人们能够积极地塑造自己的轨迹记录,以预防将来的行为受别人或自己的谴责。也就是说,在获得道德资格方面,人们的预防动机远远超过补偿动机。

可以推测,如果人人都时时、处处争先占据道德制高点,也就是努力获得并表现出道德资格,那么,社会成员就都是有道德的人了。毫无疑问,从道德资格角度开展研究,能够切实助益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Frantz, C. M., Cuddy, A. J. C., Burnett, M., Ray, H., & Hart, A. (2004). A threat in the computer: The rac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stereotype threat experie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 1611-1624.

Merritt, A. C., Effron, D. A., Fein, S., Savitsky, K. K., Tuller, D. M., & Monin, B. (2012). The strategic pursuit of moral credenti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 774-777.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16296.html

上一篇:道德制高点,抢先去占据
下一篇:厌恶与伤害,终极的对决?

15 张晓良 王平平 杨正瓴 尤明庆 鲍海飞 张俊鹏 张鹰 刘秀梅 李毅伟 宁利中 陆仲绩 李学宽 侯丹 孙颉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