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某些常见错,值得去斟酌 精选

已有 4761 次阅读 2022-6-11 2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偶然从网上看到一则材料:在第4季第1期诗词大会中,考了一道李白的《蜀道难》,难住了学霸,题是这样的——

下面诗句,哪一项是正确的?(唐•李白《蜀道难》)

A.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B.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 蜀道难,难上青天

答案是B

该材料指出,对于李白的这个千古名句,不少人在平日里背诵时经常就是错的,他们长期不念这个“之”字。同时,该材料还指出,明代文人丘浚模仿李白写过一首《行路难》,开篇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易,易于履平地。”[1]

或许,在许多文字材料中,如果只是引用李白《蜀道难》的部分而非全部时,其中用的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清晰地记得,自己读初中一年级时,教我们历史的老师在课堂上说的正是这样。当然,从心理学上讲,丘浚模仿李白写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客观上起到了混淆原作的效果,哪怕更多人其实根本没有学过丘浚的《行路难》。

近日看《咬文嚼字》,见一篇文章,引用了一段话——

外公给她讲过“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恩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

作者指出,此处有误,“投桃报李”并非出自“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成语“投桃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你赠我桃子,我回赠你李子,后用来比喻互相答赠,礼尚往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木桃是一种水果,琼瑶是一种美玉,是说你赠我木桃,我回赠你琼瑶。作者认为,可能是因为两句句型相似,有关文章才误将“投桃报李”的出处当成“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刘曰建, 2022)。

或许,不少人(包括我)根本没有了解过成语“投桃报李”的出处,又在不同地方见过或听过“投桃报李”和“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及“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于是,很自然地认为它们就是一回事。

此前,我读《唐诗三百首》,当读到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时,发现这跟我过去一直记得的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一样,感到很奇怪。当读到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时,才恍然大悟:早就有人故意把两首诗的各一句串起来了。

这种“串改”,影响太大了。我推测,除了中文专业背景的,其他人在看到或听到“黑云压城城欲摧”时,顺口接下来的恐怕大多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还有一个张冠李戴的常见例子,是关于杜甫写完诗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的传说。我读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近来,我看有关材料才知道,把诗先读给老婆婆听的人是白居易,而非杜甫。也有人就此写了文章,并且提到杜甫的传世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反映他写作的认真严谨。[2]显然,把诗读给老婆婆听,追求的是通俗易懂,与“语不惊人死不休”根本就不是相容的特点。因此,如果能够用心思考,其实是可以想到:上述传说中的主角,不太可能是杜甫。

在文学常识方面,人们会流传下来一些错误。如果没有人纠正,就会越传越久,以致误导更多的人。这些误传,主要的不是口误所致,而是文字表述造成。以前,人们写作不太注重参考文献,作者根据自己的印象就行文了,这就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

相应地,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也不太讲求参考文献,从而,我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在写论文时,就倾向于沿着中小学习得的作文模式进行,出现不少明显不符合论文写作要求的地方。显然,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释

[1] 美诗美文. (2020).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错,诗词大会难住学霸,不少人也经常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178317419213930.

[2] 双子流星C. (2010). 有位唐朝诗人,写完诗后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是不是通俗易懂,是谁?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1597262.html.

参考文献

刘曰建. (2022). “投桃报李”不关“琼瑶”. 咬文嚼字, (03), 19-20.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42573.html

上一篇:防诈骗上策,在于有经验
下一篇:最佳之状态,稳定且灵活

18 宋玉 李世斌 侯丹 王平平 谢钢 杨韩 朱志敏 郑永军 鲍海飞 檀成龙 孙颉 尤明庆 张俊鹏 杨正瓴 张晓良 王安良 段含明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