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事后诸葛亮,情况不一样 精选

已有 1523 次阅读 2022-7-27 2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们都想表现得聪明一些,或者说比别人聪明。能够体现聪明的一种方式是,当什么事情发生时,对别人说:“看吧,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通常,这种情形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时还会遭到反击:“你早就知道会是这样,怎么不早说呀?事后诸葛亮!”

正是因为事后诸葛亮意欲表达聪明,所以,这种现象在人们的交往中非常普遍,甚至成为一些人的自动化反应,并由此招致厌恶,影响人际关系。在关系密切的人们之间,更是如此。当然,有时不是直接显示自己聪明,而是指责别人不聪明:“你怎么不能想到会是这样的?”

个体表现出事后诸葛亮,除了显得比别人聪明、在见识上具有优势之外,在许多情况下,还能减轻对结果的责任或感受。例如,“我去之前就想到人家不会答应,怎么样?结果不就是人家不答应吗?”如此来看,事后诸葛亮也有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

在心理学研究中,用事后聪明偏差(hindsight bias)来表示事后诸葛亮问题,认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认知错误,即,人们知道一个结果后会高估这个结果出现概率的现象(Fischhoff, 1975)。换句话说,如果不知道相应的结果,人们对这个结果出现的概率就不会高估。因此,事后聪明偏差,反映的是人们对过去理解的错觉。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偏差或错觉呢?亦即,事后聪明偏差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心理学文献中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人们自动用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新的信息覆盖了过去的信息,从而,过去的信息已经不可得或不准确了(Blank & Nestler, 2007)。另一种解释是,人们把结果作为线索,对过去的记忆进行重构,类似于先打枪再画靶,从而出现认知偏差,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Blank et al., 2008)。

由此可见,上述两种解释,是从记忆的角度来阐述事后聪明偏差现象的,强调这种现象的客观因素。至于人们面对一个结果时,过去信息处于何种状态——已被改造或保持独立,情况可能是前者。总体而言,人们是以当前的信息为基础建构或重构知识的。

同时,考虑事后聪明偏差的主观因素,特别是动机问题,尤其是结合这种现象的人际后果和个体适应,至少在现实当中是更有意义的。一方面,个体应当了解事后诸葛亮有其记忆机制,对别人表现出事后诸葛亮时尽量做到理解,自己可以有意识地克制这种表现;另一方面,面对无法或难以更改的负性结果,个体不妨适度地表现事后诸葛亮,提升自尊与自信水平,降低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Blank, H., & Nestler, S. (2007). Cognitive process models of hindsight bias. Social Cognition, 25(1), 132-146.

Blank, H. et al. (2008). How many hindsight biases are there? Cognition, 106(3), 1408-1440.

Fischhoff, B. (1975). Hindsight  foresight: The effect of outcome knowledge o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 288-299.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49020.html

上一篇:乡下爷爷收,自我中心性
下一篇:方法没有效,反思才重要

16 侯丹 宋玉 李世斌 杨韩 王平平 郑永军 杨正瓴 张晓良 孙颉 郑强 王安良 李毅伟 范振英 马鸣 谢钢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