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何为真实性?有什么作用? 精选

已有 2590 次阅读 2022-8-7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类个体在社会上生存,需要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体既需要获得自己的权益,又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权益与规范生存的。由于各种原因,个体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往往与自己的真实自我存在差异。这样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结果,特别是负性结果。

“我感觉自己生活得好不真实啊,很多时候都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身不由己的事。”“XXX的表现也太真实了,连装都不装一下。”“这次,我不委曲求全了,要做回真实的自己。”“再不能真实表现,我都要崩溃了。”这些话语在现实中并不罕见,其中,“真实”或“不真实”是关键词,(不)真实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溢于言表。真实与不真实的情形,可以用真实性来表述。

实际上,真实性(authenticity)已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术语,意指个体展现真实自我(true self)、按照真实自我行事的情形(Sutton, 2020)。真实性是人类个体正常生活的关键,对个体的自尊发展、人际关系、积极性、创造性、安宁、意义等均有重要作用(Kipfelsberger et al., 2022)。

真实性在概念上和经验上都与其他个体差异结构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它与大五人格特质存在低到中等的相关;并且,真实性与责任感、宜人性、外倾性、开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Bond, Strauss, & Wickham, 2018)。在人格的六因素模型中,诚实-谦逊是第六个因素,由真实、真诚、诚实等属性构成,因此,真实性与诚实-谦逊因素是类似的(Ashton & Lee, 2007)。

考察真实性时,真实自我是重要参照。如何理解“个体展现真实自我、按照真实自我行事”呢?亦即,如何理解真实性呢?当代人格理论对此有两种观点。

其一,把真实性当作一致性来理解,也就是说,真实性高的个体,在不同角色、不同情境、不同时间,都以与自己的稳定人格特质严格一致的方式行动(Sheldon et al., 1997)。按照这种理解,高的真实性意味着个体的自我概念显得僵化和不灵活。

其二,把真实性当作过程连贯或一致的情况,也就是说,真实性高的个体,努力寻求内在自我(即,认知、情绪、价值观、信念)与外在表达之间的一致(Lehman et al., 2019)。按照这种理解,高的真实性意味着个体努力做到真实自我的表达,个体的自我概念是灵活而非僵化的。同时,这也提示,真实性在个体的一生中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通过干预,还可能促进真实性的发展。

显然,真实性的第二种观点更受欢迎。真实性是发展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个体应当寻求并发现表达真实自我的方式。通常,个体在青春期后期和青年期倾向于解决更深层次的自我相关问题。例如,什么被知觉为真实自我、什么被知觉为虚假自我。在成年初期,个体会继续探索不同生活领域的真实自我,以便对自己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形成更稳定的理解(Arnett, 2007)。

个体与他人互动,有助于他们理解自我。当然,个体也需要人际互动的技巧。年轻人逐渐独立于自己的家庭出身,接触到新的社会环境,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寻求自己的位置,在不稳定的感觉中找到方向。因此,发展真实性,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需要系统性支持。如果个体所处的人际环境存在问题,那么,就很容易阻碍个体真实性的发展,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方面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Arnett, J. J. (2007). Emerging adulthood: What is it,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2), 68-73.

Ashton, M. C., & Lee, K. (2007). Empir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dvantages of the HEXACO model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1(2), 150-166.

Bond, M. J., Strauss, N. E., & Wickham, R. E. (201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Kernis-Goldman authenticity inventory-short form (KGAI-S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4, 1-6.

Kipfelsberger, P. et al. (2022). Developing authenticity: A quasi-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 111825.

Lehman, D.W. et al. (2019). Authentic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13(1), 1-42.

Sheldon, K. M. et al. (1997). Trait self and true self: Cross-role variation in the big-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sychological authentic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6), 1380-1393.

Sutton, A. (2020). Living the good life: A meta-analysis of authenticity, well-being and engagemen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3, 109645.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50361.html

上一篇:依运动指标,探道德奥秘
下一篇:干预性研究,怎么做高明?

15 宋玉 王平平 李世斌 杨韩 郑永军 侯丹 孙颉 尤明庆 杜占池 张晓良 陈新平 程少堂 李毅伟 张俊鹏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