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量学的信仰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nfa

博文

浮躁的国内人文社科研究:求“新”求“全”求“高度”

已有 4689 次阅读 2009-7-3 00:2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现在,不少学者做研究的目的似乎很“单纯”:发论文←→申课题←→评职称←→拿奖金(双向箭头表示循环)。这也没什么,因为我们的评价环境就是这样,适者生存嘛,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非常赞成学者努力发文,然后逐步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并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如果一个学者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些研究,发一系列论文,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令我们失望的是,现在很多人文社科研究非常浮躁,浮躁的让人心寒。浮躁似乎是我国学术圈存在的潜规则,这一规则也似乎很深入人心。除了重复研究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所谓的求“新”、求“全”、求“高度”。这里的“新”、“全”和“高度”之所以用引号,肯定是别有用意。这里的“新”是指国外最新研究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并且往往是炒作概念。“全”是指什么都想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豪情十足但脱离自身能力。“高度”是指故意拔高自己研究的意义。下面将结合我本人的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和情报学)具体谈谈关于这两方面的感受
   (1)关于求“新”
      据说,现在科学计量学号称已经发展到知识计量学了,我听了以后很是纳闷,什么是知识计量学?可能我们的学者已经给予了很
多科学的定义(国内学者下定义的能力绝对不逊于国外学者,甚至要强于),但是圈内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真正做了知识计量的相关研究?是不是也和其他一些概念一样,炒作过去又换一个新名词继续炒作?是不是过几年,又提出“智慧计量学”?!还有,现在情报学的研究似乎离不开WEB了,从WEB 1.0到WEB 2.0,甚至据说圈内的一位学者已经勇敢地提出了WEB 3.0,真是滑稽。这样的“大胆”创新有何意义呢?现在情报学的研究似乎脱离了“WEB”就存在不下去了,什么数字参考咨询、数字图书馆、网络计量学、网络信息资源管理、WEB2.0自组织等等,真正产生影响的作品又有多少呢?情报学的基础理论到底有哪些呢?有还是没有?是不是一直这样跟风下去,无目标地扩大自己的研究对象?另外还有非常感悟深的一点是,国外对于同被引分析(co-citation)研究非常热(它可用来研究学科交流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来发现学科的前沿领域),它很传统,但是存在不少争议问题,国外学者迄今仍然在圈内最顶尖杂志进行探讨,我们国内呢?除了跟风应用外,有几个学者真正思考和探讨过这个问题?可能因为它早已经不时髦而束之高阁了。再比如,现在很多学者热衷于网络计量学,这的确比较新,但是我觉得这个要量力而行,没有较好的计算机功底和数学功底,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很肤浅的,网络计量的研究需要计算机、情报学和数学等学科的学者联合攻关,才能有本质的突破(比如PageRank的发现就是这三个学科知识的完美结合,影响巨大)。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求新的目标不是炒概念,而是应该扎下去想到底自己能做什么,能否有突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一些看似传统的方向其实仍然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创新不是跟风,而是突破。
   (2)关于求“全”
       现在很多研究起的名字都比较大,动不动就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体系构建”,似乎不全就不是科学研究,心里可能
也总觉得不舒服,似乎不占领整个阵地就很不甘心。实质上,一个学者在某个理论有所突破、某个方法有所创新就非常不容易了。每个学者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集中精力做好一方面就不错了,比如期刊评价指标的研究。不要申请课题的时候吹的天花乱坠,结果拿不出什么实质性的研究成果,随着课题结项要求日益严格,可能很难蒙哄过关。即使评个合格,脸面也挂不住啊。
    (3)关于求“高度”
      这点在情报学的研究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一怎么就将研究提高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等让
人看的云里雾里的高度。似乎没有这样的高度就没有研究的意义。而实际上,有多少研究真正达到这样的目标?我看很少,否则情报学早已经是一个众所周之的学科了。我个人觉得故意拔高“高度”正是对于自己研究的不自信或者是没底气,只要研究的是真正的热点或者前沿领域,自己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实事求是地说自己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就足矣。何必给自己戴个高帽,甚至是紧箍咒呢?!
     上面很多感想都是从情报学以及科学计量学出发的,似乎代表不了我国的人文社科研究,但是仔细琢磨下,可能这些浮躁在人
文社科界普遍存在。也许自己愤青了点,但是借科学网的博客一吐为快,不妥之处请各位大虾指正。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3390-241627.html

上一篇:SCI在中国:激情与迷茫
下一篇:亲情与友情

3 武夷山 赵星 周春雷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