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
以尺考古:枣阳九连墩M1和M2
2021-10-4 20:25
阅读:4451

0   上篇博文以尺‘鉴宝’又一例,说湖北省博物馆藏的铜镜适用夏尺15.8 cm,或许属于盘龙城时期,贴出后又补充适用夏尺和周尺21.5 cm的玉器各两件,而馆藏介绍均没有注明年代和来源。后见到两件楚墓出土玉器似适用秦尺23.1 cm,觉得应特别说明。

TU0.jpg

以下讨论的材料来自发掘简报,在器物编号之后添加论文中页码。两墓出土器物较多,如M1铜升鼎5 件、镬鼎2 件、有盖鼎12 件及簋8 同类多件器物简报通常介绍一件。

王先福, 王红星, 胡雅丽, 刘松山, 杨力, 梁超.

湖北枣阳九连墩M1发掘简报. 江汉考古, 2019,(3): 20-70+145

王先福, 王红星, 胡雅丽, 刘松山, 杨力, 梁超, 符德明, 冯务建, 曾令斌, 韩恒, 余乐, 郝勤建.

湖北枣阳九连墩M2发掘简报. 江汉考古, 2018,(6): 3-55+2 

JLD0.jpg

1    简报称九连墩M1M2相距约18 米,若以中轴线计则约51.4 米,即约240 周尺。葬器适用周尺21.5 cmM1受挤压变形,外椁室内空高1.75 m八尺过3 cm,东室、西室长4.22 m 二十尺欠8 cm (P21)M2外椁室高1.62 m七尺半过0.7 cm,东室和西室内空长4.34.28 m 二十尺,腰坑深0.43 m 即二尺(P4)。棺椁结构和木板尺寸不再具体分析又,考古应以古尺测算古物,或许能够更清晰地展示古物的设计和制作,更准确地理解古人的理念和技能。

2    M1 青铜器似皆适用周尺21.5 cm。大方壶形制、大小相同两件,(M1:154; P24)口边长22.2 cm (内边一尺整)、圈足边长26 cm 一尺二寸过2.0 mm、通高92.5 cm 四尺三寸过0.5 mm TUA1.jpg

方鉴 (M1:135; P27)口边长38.8 cm一尺八寸欠1.0 mm 、圈足边长26 cm 一尺二寸过2.0 mm、高25 cm 不整,而深一尺一寸,环中径四寸、截面径一寸,等等。 TUA2.jpg

TUA3.jpg

升鼎五件,(M1:166; P22) 通高41.7 cm 19.40 不整而足高7 寸、鼎体高8.5 寸是准确的;鬲(M1:87,124P23) 附件匕,一件通长32.4 cm一尺五寸过1.5 mm,八件通长25.8 cm一尺二寸整;青铜俎(M1:110P28) 面板弧腰长方形长25.6 cm一尺二寸2.0 mm、两端宽13.8 cm 六寸半欠1.8 mm、高18.2 cm 八寸半欠0.8 mm此外,37页卣(M1:750) 、长颈壶(M1:766)和盥缶(M1:859)的通高34.438.638.7 cm,即一尺六寸和一尺八寸;青铜剑 (M1:394P52)通长47.4 cm 二尺二寸过1.0 mm 又,M1 总计出土青铜剑32件,将来得到发掘报告或许进行全面统计各个部位的长度,以研究设计准则及制作精度。

其他器物也适用周尺,略述数例。木曲面几(M1:588; P43),长方体面板中部弧凹,长70.8 cm 三尺三寸1.5 mm、宽17.2 cm 八寸整;盾 (M1:423; P53)40.8 cm一尺九寸欠0.5 mm,宽30 cm一尺四寸欠1.0 mm;车伞柱 (M1:210; P55)残长41.4 cm、盖斗径5.4 cm 二寸半欠0.2 mm;木橛 (M1:356; P59) 通长57.9 cm 二尺七寸欠1.5 mm、漆片径6.6 cm 三寸过1.5 mm。

不过,部分玉器适用秦尺23.1 cm:玉环(M1:959; P66)外径11.6 cm 五寸过0.5 mm、好径7 cm 三寸过0.7 mm(M1:929; P66) 37 一尺六寸过0.4 mm,(M1:948; P67) 11.5 五寸欠0.5 mm网页介绍M1 云纹玉瑗直径13.8 cm 六寸欠0.6 mm、孔径6.8 三寸欠1.3 mm

3    M2的青铜器适用周尺和秦尺皆有。铺首衔环壶,形制、大小相同2件,适用周尺21.5 cm (M2:104; P9) 口径11.2 cm (内径五寸)、腹径23.6 cm 一尺一寸欠0.5 mm、圈足径14 cm 六寸半过0.2 mm、通高37.8 cm 一尺七寸半过1.7 mm 

方座簋24件。形制、大小相同。(M2:74; P8)口径23.6 cm一尺一寸欠0.5 mm , 圈足径20 cm(内径九寸) 、座边长23.6 cm,通高28.2 cm。内附一匕长17.4 cm 八寸过2.0 mm。从线条图可以确认,簋盆高五寸,外侧纹饰一寸半;底座内高五寸半,缺口宽四寸、纹饰宽二寸半;其他部位尺寸不再说明,适用周尺没有疑问。簋内壁铭文释读为“慎克自作荐簋”,但历史文献中尚未找到“慎克”之人名。又,荆州天星观(M2:X74) 通高25、口径23.6 cm 之底座与此不同,但簋体形制大小相近。

TUB1.jpg

M2 镬鼎2件。(M2:24; P6)口径80、腹径76、腹深34.7、通高66 cm以秦尺23.1 cm计腹深 34.7 cm是一尺五寸过0.5 mm,腹径三尺三寸欠2.3 mm。线条图表明铜鼎依据秦尺设计(该件适用周尺的可能性尚不能完全排除,如腹深或为16周寸过3.0 mm。现数据精度较低,需要更仔细测量实物才能准确判断)。

TUB2.jpg 

羞鼎2件。(M2:284P6)口径37、腹径45.5、腹深24.6、通高41.6 cm,适用秦尺23.1 cm口径一尺六寸过0.4 mm,通高一尺八寸过0.2 mm。线条图依据通高调整,口径16寸是子口外径。估计盖高三寸,而外径一尺八寸。不过,线条图左右略有差异,需实际测量才能确认。

TUB3.jpg

铜敦2件形制大小相同,(M2:78; P8)口径23 cm 一尺欠1.0 mm、腹深10.3 cm 四寸半欠1.0 mm、通高31.2 cm 一尺三寸半欠0.1 mm铜鉴2件,(M2:53; P9)口径67.2 cm 二尺九寸过2.1 mm、圈足径37.2 cm 一尺六寸过2.4 mm、通高32.8 cm 一尺四寸过4.6 mm,所过与口沿厚度相关。铜镜 (M2:137-1P25) 直径31.2 cm一尺三寸半过0.15 mm,缘内径一尺三寸整。三件器物适用秦尺似没有疑问,线条图和照片不再给出。

M2 有许多漆木器, 2300 年浸水之后出土脱水,想来尺寸会略有变化,且不说原始制作偏差,但适用秦尺23.1 cm的判断或许能够成立,仅列三例如下。

漆木簋(M2:80, P11)口径23.3 cm 一尺过2.0 mm、腹径24、圈足径18.8座边长23.1 cm 一尺整座高11.8五寸过2.5 mm、通高27.4 cm;漆木簠(M2:14; P12) 口长 30.423.1 cm 一尺整足长30一尺三寸欠0.3 mm、宽24.2 cm,通高24.5 cm;六足俎 (M2:135,P19)面板四边缘上凸120.2 cm五尺二寸过0.8 mm37cm 一尺六寸过0.4 mm、厚2.9通高39.6 cm 一尺七寸过3.3 mm

适用秦尺的器物还有许多,如席 (M2:254P37) 以窄蔑片呈“人”字形编织,长232 cm 十尺过 10 mm、宽152 cm 六尺六寸欠4.6 mm陶器仅介绍一件,高柄壶(M2:198; P26), 口径5.6 cm二寸半欠1.8 mm、腹径11.2 cm、圈足径9.2 cm四寸欠0.4 mm、通高18.6 cm 八寸过1.2 mm,只是腹径五寸欠3.5 mm 偏差略大。

《荆楚长歌:九连墩楚墓出土文物精华》网页介绍M2 彩漆木案适用秦尺:高11.6 cm 五寸过0.5 mm,长113 cm 四尺九寸欠1.9 mm,宽55.2 cm 二尺四寸欠2.4 mm;而漆木凭几适用周尺:21.8 cm 一尺过3.0 mm,长84 cm 三尺九寸过1.5 mm,宽18.2 cm 八寸半欠0.8 mm。下面两段内容是网页截图,仅作剪切拼贴以调整图文纵向位置,其“髹漆” 或打字有误。

TUC1.jpg

TUC2.jpg

4    目前学界的认识是M1 M2为夫妻墓,不早于公元前316年,而不晚于公元前278年;男50~60 岁为上大夫级,女45~55 岁入土较晚;M2部分铜器的形制并非楚地,或许作为嫁妆来自中原地区。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 2021411~14日“九连墩大墓探秘”,仍未给出具体墓主,年代上下限仍是参考包山二号墓和秦将白起破郢、楚都迁陈(今河南省淮阳)。

粗略读了《史记·楚世家》,只见楚国与列国和战不断,并无明确而持久的外交政策。如怀王二十年(公元前309年),…… 楚王业已欲和于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下其议群臣。…… 于是怀王许之(昭睢),竟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二十四年,背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质于秦而求救。……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怀王恐,乃使太子质于齐以求平

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被扣秦国,质于齐的太子横归,立为顷襄王。“六年,秦使白起伐韩于伊阙,大胜,斩首24万。……楚顷襄王患之,乃谋复于秦平。七年,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 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之地予秦”。襄王二十年“白起拔我西陵”, 次年(公元前278)郢都破而屈原投水;楚迁都于陈;“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二十七年(公元前272)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于秦”。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二十二年(公元前241)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

map2.jpg

5   笔者抽检发掘简报中器物(尚未获得发掘报告),除部分玉器之外M1 器物适用周尺21.5 cm,而M2 部分器物适用周尺,而适用秦尺23.1 cm 似更多暂做如下猜测。

秦尺在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时确定;M2墓主当然可能来自秦国,寿约50岁,入土应在公元前320年之后。不过,前述羞鼎 (M2:284; P6) 口径37 cm 一尺六寸过0.4 mm、通高41.6 cm一尺八寸过 0.2 mm,适用秦尺23.1 cm,但已出土秦制三足鼎口径和通高都在19 cm 以下,重仅2~3 kg (申茂盛. 秦陵大鼎与秦鼎. 文博, 2001, (3): 59-62), 因而M2 墓主未必肯定来自秦国。

吴越楚燕赵魏齐以及中山等似使用周尺至国灭,桓王三年(公元前269 )韩或已用秦尺似可猜测M2 墓主的母邦为韩国。其时韩以郑(今河南省新郑)为都,在楚都陈之西北约125 km。韩楚同样面临秦国之压力,而韩以尊贵之女子与地处九连墩之楚人联姻是可能的。《史记·楚世家》复西取秦所拔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不知具体位置。倘若其时楚仍保有图中所示汉水、江水之左岸,即枣阳仍在楚域但近于秦国,则M2 封土年代或许晚可至公元前241年楚徙都寿春。上述猜测需要历史文献的证据予以肯定或否定。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地图上红色“”字右侧是邓,其下方是鄢,即今襄樊和宜城的附近;蓝色“”字上方就是竟陵。

战国间另有两地名邓,一在陈之西偏南约75 km(陈邓之间有鄢陵),一在洛阳处黄河北岸(上图未标出)

6    公元前473(《辞海》)或前475(《辞源》) 越国灭吴国,公元前约306年又为楚国所灭,楚国人口、国土、物产皆不输于秦国——枣阳九连墩M1 M2 墓穴深广,随葬众多,出土器物4392、2917 件(套),另有41乘、马88,不知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呢。灭吴之时,屈原(公元前约340年—前278) 三十五岁,而七年后伤怀王被扣,又二十一年悲国破而投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275648-130672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