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关于“五千年尺度演变图”的补充说明

已有 6419 次阅读 2021-12-21 12:45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如前文所说,绘制五千年尺度演变图是去年国庆节期间所定目标。图中给出尺度数值和简略说明,再对“古人确定尺度时所作考虑”略作悬想。错漏欠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长度单位很多,最初源于生活而与身体相关,如笔者幼时以稻草搓绳就是“以庹计长”。先民进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出现等级差异,或许需要统一的长度标准值。随着族属迁徙、部落兼并,尺度逐渐具有广泛的地域性。可以肯定的是,距今五千年前华夏大地已有夏尺15.8 cm夷尺17.6 cm先周尺18.5 cm 的三大区域。尽管夏尺为夷尺之九寸 (17.6*0.9 = 15.84 ),但两者是否事实关联,尚不能知道。

 商尺19.7 cm的制定在公元前3000~2500年之间, 最初在黄河下游左岸使用,或许与黄河南徙之后今华北平原上族属融合相关。商尺以夏尺为八寸(15.8 / 0.8 =19.75 ),想来与人体无关。夏尺之尺件仍可作为八寸在商地使用而不必废弃。现有传安阳殷墟出土的牙尺两件,中国历史博物馆存15.78 cm,上海历史博物馆存15.80 cm,就是夏尺而非商尺。又,学界有称“商尺为17 cm 左右”似不能成立。

 先周曾接受商朝册封,改用商尺“势所必然”。《史记·周本纪》有姬伯称王而“改法度,制正朔”——度就是尺长啊,想来其时(约公元前1066 ) 周尺 21.5 cm商尺增加先周尺之一寸 (19.7+1.85 = 21.55)。这或许体现了文王的心情。

最初从青铜器确定周尺时,选择21.2 cm 还是 21.5 cm有些犹豫。符合尺长21.5 cm 的数据较多,但符合尺长21.2 cm的也有不少。新乡博物馆藏父己方鼎想来是西周初期制作,通高21.5、口长17、口宽12.7 cm,以尺长21.5 cm 计口长宽八寸、六寸皆 2.0 mm,以尺长21.2 cm 计则是长八寸过0.4、宽六寸欠0.2 mm,而通高由耳、盆和足的高度够成,精度稍差也能理解啊。不仅如此,七尺前者148.4 cm、后者150.5 cm ,先周尺之八尺为148.0 cm

不过,青铜范铸成形后自由冷缩能够达到 1.4% (内芯退缩不足则可引起器壁破裂),实际情况当然复杂,但尺寸偏小1% 或许不必在意。此外,测量数据的精度、实际尺件的偏差以及范芯制作的误差,各种因素的影响都需要予以权衡。笔者坚信,作为国家制度的尺长即尺度应该是精确的,最终选择周尺21.5 cm现在看来,去年九月所做判断准确。越王勾践剑和秦始皇陵长剑,剑身长47.3 70.9 cm刃磨所得,二尺二寸和三尺三寸整;而许多墓穴和葬器支持尺长21.5 cm,如宝鸡石鼓山M3 M4 墓穴长4.30 4.28 m 为二十周尺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第205-208页列出现存东汉尺86,最后一支即1980年酒泉出土的铜刀尺,残长13.28 cm,按六寸12.9 cm 换算为尺长21.5 cm。如此信息不可能有书写或印刷的错误”。铜刀尺就是周尺的实物,只是入土较晚在网上的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市博物馆均没有见到,想来是作为残损的、不标准的东汉尺留在仓库() 

Scan0035.jpg

注:酒泉市博物馆藏有“铜尺(41),汉代,长19厘米,宽0.8厘米,重11克,为青铜质地,锈蚀较为严重;周身无任何纹饰,正面刻有刻度”,照片可见半侧的五寸刻线,其一、三、四寸相等,而二寸偏短、五寸偏长,未见刻线之半侧明显偏长。因不能知道“19厘米的数据精度以及尺端是否有余羡”,难以判断该铜尺是否为先周尺18.5 cm 之实物。 

 秦尺23.1 cm 是商鞅公元前350年二次变法时制定,以先周尺为八寸(18.5 / 0.8 = 23.13 )。这表明,商鞅其时尚知道先周尺长 —— 与秦地处西域有关,或许有西周朝廷传世之物。

汉随秦制,尺度为23.1 cm2020913日  咫尺之间的长度和商周之际的精度 说,

礼记·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不过,步长属于人体,不应随着朝代变迁和尺长调整而变短!或许删了两处“周尺”就行:“古者以八尺为步,今以六尺四寸为步” 18.5*8 = 148.0  23.1*6.4 = 147.84现在国庆阅兵的步长是150 cm

第一处“周尺”应为先周尺18.5 cm,而第二处“周尺”则是秦汉尺23.1 cm;而其后所说“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数据精度极高但难以理解《礼记·王制》成书年代似仍在讨论之中,学界的共识是,商鞅变法将田亩一百方步改为二百四十方步;笔者认为战国至清朝路程一里皆三百步,相当于4/9 km。唐朝和明朝的尺长不同,但《地理志》中大量的两地相距相同,并未比例调整。

5   尽管新莽校核尺长回归23.1 cm,但经过汉末和三国的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尺长已经极度混乱。晋统一国家后制定尺度是礼所当然的事情。《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列有两晋出土尺长24.2 24.5 cm的各四件实物(两件已残)。考虑到器物入土总是滞后以及当用尺件入土较少,或可认为晋统一之时社会用尺以达到24.2~24.5 cm确定尺长24.6 cm 作为国家的制度是可能的,如此满足六尺为步24.6*6= 147.6 cm。步长是一个很重要的长度单位,有相应的器物即步弓若尺长为24.2 cm则六尺145.2 cm,比前述步长偏短3 cm

(西)晋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因此而南渡;其后有东晋及宋齐梁陈,北方中原则是五胡十六国。国家陷入动荡分裂近三百年。隋统一国家而确定尺度,以小尺24.6 cm 回归晋尺,以大尺29.6 cm 协调北方用尺,后者以五尺为步29.6*5= 148.0 cm。这显然是短期过渡的设想。

 唐初沿用隋大尺作为官尺,而小尺专用于天文和乐律——倘若改动,许多数据需要换算而多有不便。开元九年新定尺度30.8 cm以隋小尺为八寸( 24.6 / 0.8 =30.75 ),而步长为四尺八寸(30.8*4.8= 147.84 cm)。这只是玄宗“展示国富民强”的心情,与征赋并无关系。唐后期社会用尺增加到31.8 cm (31.5~31.8 cm 的三件铜尺存世),才是有司贪婪的表现呢。

五代十国期间的尺长难以深究,暂以31.2~31.8 cm 绘图。宋朝初期核准尺度30.8 cm 回归唐尺;其后社会用尺逐渐增加,南渡之后再次校核尺度30.8 cm,但南宋社会用尺继续增加或达32.0 cm。中原地域因金朝尺长突增,木工等行业的规制难以更改,故而以鲁班之名沿用北宋后期的社会用尺31.0 cm,部分地域可达民国改制。

 南宋《迎銮图》适用尺长33.46 cm,与淮尺相当,其画绢或许来自中原即金朝地域;而元朝初期用尺33.4 cm 有充分证据。猜测元灭金而沿用金尺,金朝和元朝尺度皆为33.4 cm。元代后期社会用尺偏离尺度33.4 cm部分地域最大或可达到34.5 cm

 明朝尺度31.9 cm,或沿用南宋晚期尺长而设定为“晋尺即天文乐律尺24.6 cm”之一尺三寸(24.6 *1.3 = 31.98 )—后者用至清乾隆九年呢;另定裁衣尺34.0 以协调元代后期的社会用尺。清朝沿用明朝尺度,后期依据米制校核尺长为精确的32.0 cm明清两朝的社会用尺极为复杂,难以尽述;敬请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9   民国1928年参考清尺32.0 cm 1/3 米即33.3 cm为一市尺,作为“将来使用米制”的过渡。过渡已经完成,“尺长”成为一个旧名词。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再版时,会引用上面的结果么?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5648-1317513.html

上一篇:五千年尺度演变图 尤明庆绘
下一篇:子仲姜盘和晋公盘的适用尺长(修改稿)

27 李宏翰 周少祥 杨学祥 史晓雷 陈昌春 曹俊兴 李璐 周忠浩 李学宽 谭铎平 宁利中 范振英 杨正瓴 李春来 许培扬 傅晓明 刘钢 王大元 张晓良 谢力 张鹰 李毅伟 郑永军 王安良 史永文 陈蕴真 葛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