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第13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有关问题的思考 精选

已有 7449 次阅读 2022-8-11 18:2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13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有关问题的思考

本文仅与实习同学一起探讨:如何依据野外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科学判断?文中的结论或认识实为一孔之见,推理推论也仅为可能的可能。欢迎指正,但切勿当真。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湖北高校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今天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落下帷幕。举办方周密策划、精心组织、全心服务、热情付出,为来自全国36所高校200余名师生提供了一堂丰盛的地理学实践教学“大餐”。实习队伍面对疫情和高温天气,从武汉东湖出发,途径荆门、襄阳、丹江口、十堰、郧县、神龙架、巴东、秭归等地市县,历时两周,穿越大半个湖北省,考察了石家河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丹江口库区、太极峡、恐龙蛋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神龙架、三峡库区等众多人文和自然景点胜地,共同感受了荆楚大地的神奇魔力,体会到华夏文明的璀璨历史。也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全方位的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课。该实践教学课内容丰富、信息多样、材料扎实,知识点紧密结合新时代地理学的教学要求,值得认真总结。在此,笔者仅对实习过程中注意到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初浅看法,以抛砖引玉,帮助同学们来消化这堂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的教学内容。

1. 石家河文明的兴起与退变

石家河文明的研究受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的重视。究竟石家河文明是如何繁荣兴起的,又是如何退变没落的等问题,是学界关注的问题。现场材料显示,石家河文明繁荣大约经历3个阶段(1),在距今45千年的历史时期达到繁荣鼎盛发展时期。且其文明的演进与南方洞庭湖流域的澧水有关联。笔者认为,这种关联为我们分析石家河文明的兴衰更替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因为有史料考证,湖南永州在距今8000多年前就已种植水稻,是史料记载中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而永州水稻种植可能向北发展延续,促进洞庭湖流域的稻耕文明。洞庭湖流域的稻耕文明又继续北上延续,可能助推石家河文明的兴起。

image.png

1. 石家河文明演变示意图

(依石家河文化考古展研究中心展示材料照片)

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则是石家河文明的重要标志。现场和场馆资料显示,玉石器加工、陶器加工、青铜冶炼等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当时石家河文明的重要工业化形式。而无论玉器、石器、陶器,还是冶金炼铜,都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种类、方式和水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彭渤,2014,地质出版社:矿产资源学)。故而石家河文明的兴起也应与当时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紧密相关。因此,笔者认为,稻耕文明的传入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石家河文明兴起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至于石家河文明的衰退,笔者很赞同李长安教授的“干旱迁移说”(李长安,2022,现场讲解)。洪水“致命”,但干旱更“致命”。因为干旱缺水而迁移。除了干旱,矿产资源的枯竭也是文明迁续衰退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从地质资料看,现今石家河地区是矿产资源贫乏的地区。但石灰岩分布、岩浆活动等信息,不能因为现今不见矿产的分布,就推断该地区历史期没有矿产资源。相反,云盖寺松绿石矿、襄阳磷矿等著名矿产在该区域的开发利用,从一个侧面说明该区具有良好的、多矿种的成矿地质条件。然而,矿产资源是一次性的耗竭品,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开发利用达到一定的程度,资源就会耗竭。湖北大冶铁矿及其与之相关联的长江中下游铁铜矿的开发利用就是一个现实佐证。因此,有理由推断,石家河地区历史时期曾有较高强度和频率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故而石家河文明的升起与当时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关。同时,石家河文明的衰落也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紧密相关。湖北武汉以东地区是我国铁铜矿集中分布区,也是解放初期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依据石家河文明遗址记载的青铜冶炼工业化水平,有理由推断,当时人们就知悉武汉东部地区这个重要的矿产宝地。因此,石家河文明的迁移衰落,还有可能向东迁移。故笔者认为,干旱和矿产资源枯竭是石家河文明衰落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石家河文明的迁移衰落是向北、向东的迁移衰落。

2. 太极峡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我国华南地区一类重要而典型的地貌。丹霞地貌因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而受到学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特别关注。近几年,该类地貌在西北、华北等地也不断发现并得以开发利用,从而丰富了丹霞地貌的内涵,推进了该类地貌的研究。本次实习考察的太极峡丹霞地貌,与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相比,有如下明显不同的特征:(1) 物质组成的明显不同。东南部广大地区发育的丹霞地貌如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壁等,都是由一套中新生代(白垩系、第三系)、巨厚层的陆相红色碎屑建造组成,该红色碎屑建造包括各种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其中砾岩的砾石一般包括石英砾石和岩屑砾石,岩屑砾石一般有花岗岩、板岩、灰岩、硅质岩等多种。这些不同岩性的砾石构成丹霞地貌的砾岩层沉积,反映丹霞地貌沉积层形成初始时期、特殊的水动力环境,也体现丹霞地貌形成物源的多源混杂特征。而太极峡砾岩的砾石则主要为石灰岩砾石(2),体现由不同粒径大小(大者颗粒长轴达8cm)的、不同形状(板柱状、尖棱状、浑圆状)的石灰岩砾石组成的混杂堆积。其物源相对单一,但其砾石的形状、大小差异明显。也显示混杂堆积的特征,也反映该处丹霞地貌形成的特殊水动力条件。 (2) 岩层巨厚层状,产状较陡。华南地区丹霞地貌的红色碎屑岩也呈巨厚层,但岩石的层理一般近乎水平的。而太极峡丹霞地貌的红色碎屑建造岩层产状倾角在16°左右,明显较陡峻。(3) 溶蚀沉积作用发育。华南地区丹霞地貌也有溶蚀作用,主要为一些石灰岩碎屑砾石发生溶蚀,形成溶蚀洞,如福建武夷山丹霞地貌的悬棺其实就是石灰岩溶蚀形成的溶洞所致。但华南丹霞地貌极少见既有溶蚀又发育溶蚀沉积的地貌现象。而太极峡丹霞地貌则明显发育溶蚀沉积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这是其与华南丹霞地貌明显不同的地貌现象。故笔者认为,太极峡丹霞地貌是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特殊类型的丹霞地貌。

image.png

2 太极峡丹霞地貌的角砾岩,示角砾岩的砾石组成、形状和大小特征。详见文中描述(公园进门约20米处拍照)

3. 大九湖湿地为地堑构造盆地

位于海拔1700m以上的大九湖湿地,是神龙架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的形成受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控制,而地质构造则是决定湿地形成的主导控制因素。野外我们不难发现:大九湖两侧的山地每一条山脊在与湖盆接近的部位,发育一个小山包。仔细观察,这些小山包向湖盆一侧显示明显的陡倾斜三角面,而山脊变成小山包的部位,则显示更加清晰的陡倾斜三角面。这些陡倾斜三角面就是断层三角面,是断层与山脊交切而成。走向断续分布的断层三角面,指示湖盆两侧山坡发育区域大断层(3)。这些区域大断层的活动与演化,控制了湿地湖盆的形成。

image.png

3 神龙架大九湖湿地地堑构造盆地一角(彭渤拍摄)

    野外湖盆靠山的一侧至少可观察到3条由断层三角面指示出来的大断层,另一侧则至少可见2条大断层(远处观察未实地测量考察)。这些陡倾斜的大断层应为正断层。故推测大九湖盆地是由正断层组成的地堑构造盆地。该地堑构造盆地的形成与神龙架构造隆升的地质背景有关。

4. 交错断裂构造控制三峡河谷展布

我们乘车去链子崖的途中,应该都注意到:沿途蜿蜒的山路,山路一会儿伸向山里,一会儿又从山里往江边延出。这样穿越在不同的山脊之间。山脊之间则为与长江相连的小支流。这样长江干道加支流,构成了反映该区构造格局的构造行迹。山脊分布的岩石主要为厚层状石灰岩,次有中厚层、薄层或者微层状的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页岩。与这种岩性相对应的,是断裂构造发育,顺层、切层的断层和节理广布。在链子崖的观景台,可以明显看到远处断层交切的立体模式(4)。其中,平行断层带F1切割平行断层带F2F1走向大致ES10°,F2走向大致NE40°。这两组平行断层的相互交切关系,构成该区宏观的断裂构造格局,两组切割、错位的断裂构造控制了该处长江主河道和次级支流的分布。主河道沿断层交切的薄弱带贯穿而下。故长江链子崖河段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河谷地貌,V型峡谷、交错山嘴、陡峻的悬崖等刚烈、突兀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image.png

4 长江三峡库区链子崖河段断裂构造及河谷地貌(彭渤拍摄)

该处地貌刚烈、突兀的特征还表现在发育大型的滑坡。由于断层、节理等各种线性构造发育,加上岩层不同岩性之间发育的薄弱面,岩层之间发育的顺层断层、节理等各种贯通性构造使得该区岩层的稳定性差。风化作用、流水侵蚀、新构造运动等各种因素都可导致滑坡的形成。

以上为一孔之见,不登大雅之堂,仅供参考。但愿对消化这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的教学内容有辅导参考作用。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202289日于武汉(地质大学服务中心)

(2022811日于长沙岳麓山下修改)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096-1350852.html

上一篇:破“唯”待落到实处
下一篇:从审稿看科研问题

3 张晓良 许培扬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