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杨金生:守疗效之正,创共识之新——对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发展研究的思考

已有 2119 次阅读 2022-5-17 22:5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2022-05-12 15:00

基于现代疾病所形成的诊疗经验和思维方式过程的回顾梳理与凝练评价,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工作。

今天的理论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具体病证,基于临床疗效对临证经验和案例加以发掘与提炼,形成关于每一病证通识性的基本诊疗思路与规范措施。

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既要挖掘传统典籍中的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更要凝练当代文献中著名医家基于共识的循证医学研究。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做好对传统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中医药的生命力。如何正确地理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对于生命科学来说,不仅要“守传统之正,创时代之新”,更重要的是要“守疗效之正,创共识之新”。如何将当代中医临床中产生的新观点、新经验纳入到中医学理论体系当中,如何让中医学的思想与理念得到医学界、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普遍认同与接受,这正是当代中医学术研究所应承担的时代使命。

疗效是中医理论实践价值的集中反映

疗效是医学科学衡量对疾病治疗效果的核心指标。临床疗效是中医立业之本,是中医的生命力。中医理论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原则,中医学具有实践优位的学科属性。中医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阐述人体生命规律、现象和干预法则的基本理论;二是指导防治疾病有效实践的临床诊疗理论,后者是中医理论实践性的集中反映。

要秉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原创的原则,认真厘清思想、方法和经验,“方知玄里之玄,始达妙中之妙”。这就需要理论研究工作者,将其还原到当时的自然条件、人文背景和经济社会模式等环境中,加以考证、理解、核实和阐释,客观看待古籍中所记载方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取得疗效的另一个前提是中医医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关键在于医生理解掌握中医理论的范围、程度和临证思辨及决策能力。医生自己需要钻研理论,从而提升其辨证论治的水平。因此,基于现代疾病所形成的诊疗经验和思维方式过程的回顾梳理与凝练评价,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工作。

共识是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阶梯

中医理论的共识性需要从两个视角来理解。一是对于中医理论基本范畴来讲,它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中医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阐明了有关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另一方面,中医理论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主观决定权在医生个体。尽管在处理具体疾病方面见仁见智,但是其根本指导思想并未超出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理论的传承需要形成共识的中医理论验证、评价模式。今天的理论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具体病证,基于临床疗效对临证经验和案例加以发掘与提炼,形成关于每一病证通识性的基本诊疗思路与规范措施。

目前高等院校教材,就同一病证的论述与防治方案不尽相同;中医药指南及不同指南制定手册推荐使用的推荐意见分级标准不尽相同,纳入的中医药循证临床指南与国际指南制定手册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于现代疾病的中医诊疗理论研究,距离形成规范化的基本理论共识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前进;同一个病证从不同角度认知所形成的不同流派的经验,虽是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却因不能形成共识而难以成为创新的阶梯。因此,凝聚共识是我们当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是中医理论支撑载体和传承根柢

文化主要是文字、语言和风俗、教化,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社会、科技等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天人合一”“以时为正”“道法自然”“三因制宜”等中医学思想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原创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医学范围内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不同时代,中医理论的发展特点和基本内涵也是不断演变的,具有时代文化的烙印,应尊重、区分并升华与应用。

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了人文情怀,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古今临床大家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领悟,提升了医生诊疗思维水平,增加了临床实践的艺术性。今天从丰富与发展中医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传统文化,其根本目的还是古为今用。其一是要促进中医自身理论的丰富与表达,其二是要增进医生的人文情怀进而提升临床效果,其三是以先进文化为契机,以文说医,以文传医,把中医理论的根本性质、属性、功能、特征等正确认知传播给世人。

中医理论研究要借鉴现代文明发展成果

中医药发展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逐步迈向现代化、科学化与全球化。比较西方哲学等人文科学内涵,加深对中医理论原创思维自身特点的清晰认知,找出二者之间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具体差异,明确各自在认知和解释生命规律中的实际价值,运用现代语言准确、客观、科学表达。尤其是中西医理论,在学科性质、理论特点、知识结构、功能价值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充分比较,尊重各自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诊疗模式,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话语沟通和实践互补形成新理论。

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既要挖掘传统典籍中的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更要凝练当代文献中著名医家基于共识的循证医学研究。要借鉴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最新进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方法,客观、真实分析、判断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理论研究融合的可能性,并进行广泛、深刻论证,探索二者在实践层面相互配合的可能途径与方式,进而阐明现代科学技术视角下中医理论认知生命和临床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机制。

集成中医临床评价优效的新理论

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使中医临床面对患者体现出鲜明的个体化特征,而个体化治疗并不符合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条件。中医临床实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优化,主要依靠医生辨证论治的水平。患者的个体化表现就成为医生临床诊疗的第一个变量,医生各自思辨行为以及选取参照物的多样化形成第二个变量。两种变量的权衡,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鲜明的特征,即使是面对现代医学不明病因的新发、突发疾病,中医只要“观其脉证”,即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给临床“真实视界”的优效评价带来了诸多复杂的考量因素。

因此,在中医理论现代研究工作中,如果依靠中医基本原理、规律和法则,对古文献记载的临床报道的合理性、安全性和优效性的还原研究模式,已不能满足科学的追求。要全面收集、整理、总结与提炼现代疾病防治中的有效经验,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构建新理论,为中医医生提供更多具有参考性、启发性的理论依据,才能提升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规范化科学化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中医学规范科学走向世界,必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被世界广为理解和接受的背景之下。当前,多种途径促进着西方国家民众对中医疗法的熟悉和接受,通过精湛有效的临床技术,不断向其传输中医文化、理念和知识,继而为接受中医理论创造基础。针灸技术的国际认同与广泛应用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医理论规范科学的现代表达,能够为中医学国际化传播起到有力的沟通和桥梁作用。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挖掘精华才能传承创新。

传承和弘扬中医理论,要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使之与现代临床实践相适应,与当代思想文化和现实价值相融通。正确区分传统古籍与传世经典、个别案例与经验总结、独特见解与普遍共识的差异;正确对待历代认知与现代知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传承保护与发展利用的区别。进一步促进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进一步增进中西医理论的包容与互鉴,提高中医理论的实践性,真正实现守疗效之正、创共识之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39031.html

上一篇:[转载]刘方柏:如何在解构和重构中逐步实现中医理论创新?
下一篇:《王伯祥教授纪念专刊》组稿计划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