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缅怀王老师:此情绵绵伴终生(3)

已有 2503 次阅读 2022-5-18 22:58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想当副所长”

我1991年到研究所时,王老师是所长,李景渊老师(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是支部书记,李延福老师(上海第一医学院1956届毕业)、吴寿善老师(本校58级)是副所长,张太豪老师是办公室主任。

记得有一次,讨论“七五”攻关课题的总结报告,当时由李延福老师负责并已经铅印成小册子。我竟然不知高低,七七八八瞎说一气,既没有参加研究过程也没有成熟看法,以为参会就必须发言。其实那时候两位老师的关系已经比较紧张,但李老师丝毫没有怪罪,一直对我非常友好,我至今深感愧欠。

1995年,李景渊老师因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过世,李延福老师接连因为冠心病出现心力衰竭住院,后来安了支架,并于4月份正式退休,所里的工作处于交替阶段。随后,毛树松老师调中医工程研究所任所长,盛兄1995年担任副所长。在这期间,我的工作已经由编辑部逐渐过渡到所里,“接班”的野心逐渐开始膨胀。

1993年6月,在王老师的主持下,“武汉市康特科技开发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正如我在第33本日记的首页所题:“中国一下子冒出几百万个公司,我也被卷了进来。”当时,医院已经有了一个“武汉市吉达科技开发公司”,是李延福老师支持下,由李天望学弟操作的。主要模式是,通过省内外各中医院肝病科销售我们攻关课题的成果——“乙肝一号”和“乙肝六号”,可说是当时的转化医学吧。“武汉市康特科技开发公司”的名称是陈长虹同学取的,他后来做过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办公室主任,曾经参与公司筹备,后来完全交给孙维强学弟操作。

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在全国建立几个“专病专科中心”(肝病、肾病、心血管病等),王老师让我起草申请报告并成为第一个“国家中医肝病中心”建设单位。同年,王老师招了3个研究生(第二年4个),他要我在研究所负责教学,安排研究生的选读书籍、读书笔记,以及毕业论文安排(选题和实施)。在这个基础上,与医院教务科合作,从1994-1996年举办了3期“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我负责“讲义”的组稿、编辑、印刷和教学安排,第一期讲课老师都是院内的,后来扩展到协和医院、武汉市传染病医院等),因为在杂志上刊登了广告,不少外省学员参加学习,也有一些学员在讲习班结束后继续进修半年到一年,人气颇为高涨。这时候,肝病所和传染科虽然还属于两个科室,但已经有了融合的趋势。

1993年6月,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参加“鸭乙肝病毒模型筛选抗病毒药物学习班”后,我们有了广泛的合作意向。一是王老师与陈鸿珊研究员联合培养研究生,从事HBV、HCV转染细胞株筛选中草药实验研究;二是编写《天然抗病毒药物》,已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吴大真社长联系好;三是请李壮主管技师指导我们开展DHBV DNA和抗原检测,他虽然来过研究所一次,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够,后来我们多次的实验动物血清还是送到北京检测,也在湖北医学院病毒所检测过1次,当时还是采用斑点杂交和酶联免疫技术,且没有专门的试剂盒。前二者因为1994年郭巨涛副研究员赴美工作后没有兑现,但对我申报科研项目获有很大帮助。1994-1996年接连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项目,省科委资助的“蚤连合剂防治肝细胞癌前病变的研究”,省教委资助的“HCV转染细胞株筛选中草药的实验研究”(此项目由于技术不完善没有完成,但到1996年与唐智敏合作“丙型肝炎小动物模型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此外,还与学院中药系主任陈家春合作,完成了他的新药开发项目“紫金胶囊(紫红獐芽菜为主药,另一味是鸡内金,缓解前者的苦寒败胃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前研究,我们承担了药效学和一期临床研究的工作。这些,为研究生毕业课题的完成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我于1996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

其间,与湖北医学院病毒所的合作也有一定进展。一是和伍欣星研究员一起主编了《医学分子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在他们自印教材基础上重新编写),后来改为《医学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由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该书之前仅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陈兆聪主编,由同济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江西医学院等五所医学院编写);二是和张天明所长一起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在读研究生承担了大量工作。此外,王伯祥、张赤志、聂广主编的《肝胆病中西医诊疗学》.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出版。

我仍不满足,1995年9月1日,又跟王老师要求进了病房,直接管病人。因此,在老师的宠信下,杂志、教学、科研、临床我齐头并进,一样都不耽误。甚至提出,与张老师、盛兄三个人轮流负责病房、杂志和实验室,也多次提出要当副所长。当年,王老师推荐我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理事,一共三个候选人(同济1人,湖北医学院1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人),可能我的条件好一点得以胜出。当时,全省只有3名理事,1名青年理事。

1996年,盛兄担任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组长,并接连获得“全国百名青年中医标兵” 和“卫生部科技新星”称号等,与王老师有点工作上的不愉快。第二年,王老师因为骨折住院,而盛兄却坚决去武大学英语。我感觉机会来了,立马找到老师旧事重提,过了一段时间就获得副所长任命(医院正式下文),负责日常工作,张老师也顺利成为中心副主任。

恰在此时,“国家中医肝病中心”验收,几位院领导经常检查,我负责协调工作。在资料准备过程中,编辑部人员和研究生承担了主要工作,并邀请周晓玲师姐与华中理工大学合作,完成了“国家中医肝病中心多媒体系统的创建”,并获得200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排名第三)。但是,最大的麻烦还是传染科与研究所合并的事情,虽然医院全力倡导,但几位老主任谈不到一起,甚至还发生了一些纠葛。当时,夏瑾瑜(当时从医务科副主任转传染科副主任)和我做过一些努力,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时至今日,回想当年的点点滴滴,我确实比较张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幸亏王老师体谅,张老师、盛兄大度,各位同事善良,没有跟我计较。

“这是给马院长的信”(未完待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39171.html

上一篇:《王伯祥教授纪念专刊》组稿计划
下一篇:1989年春,父亲写给岳父的诗

2 郑强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