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要纯中医,还是新中医?

已有 1281 次阅读 2022-8-17 21:0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常宇. 要纯中医,还是新中医?——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中国中医药报,2007-08-02

我们到底是要培养传统的“纯正中医”还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中医”,这是中医教育绕不开的结。有人对现今中医教育的一个不满就是,当前的中医人才培养丢弃了传统,严重西化。很多中青年中医,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临床经验欠缺,对中医信心不够。现在的中医药人才大量时间在学西医知识;注重实验,轻视临床;重西医概念,轻中医特色。一些人指出:在很多中医高等院校中,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的比例为“四六开”、“三七开”甚至“二八开”,其中小部分时间是学中医,大部分时间在学西医。

对此,多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的翟双庆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纯中医与新中医——挣扎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

翟双庆认为,从中医药发展历史来看,中医药学科并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她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均汲取了当时先进的思想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到今天,若将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他有关学科内容完全拒之门外,或都不去了解,很难令人想象。由于目前大多数医院希望聘用具备较多西医知识的临床人才,如果中医药教育机构培养较多纯正的中医药人才,就会造成纯中医人才难以就业的困境。但是,如果中医药院校学习西医内容偏多,就会失去其中医的特色。因此,人才培养也陷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其实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所能比较,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房中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纯中医的人才能否找到接收单位,能否胜任现代化病房的工作,能够保证对一些急症处理不出医疗事故,即使是开个体诊所的话,这样的纯中医在工作一年后,是否能通过医师资格的考试,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高等中医教育课程设置,以中医为主体,同时开设西医课程作为辅助,丰富中医专业知识结构,多学科协作,协调发展,在医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共同提高。有一些人对中医教育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医人才的培养丢弃了传统,变得中不中,西不西了。其实这与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有关,也与现今大环境的诸多因素都有关,我们还希望现代社会给中医师提供生存环境和成长机会都能宽松一些。

◆社会环境与需求——影响新中医培养的目标

翟双庆说,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服务。目前,国内的中医院建设大多参照西医院,病名诊断、医疗规范、医事纠纷、医疗事故鉴定都按照西医的规则,职称、论文、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而大多数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又不在医保之列。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对西医知识有一定了解,所以当前各中医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以中医药为主,同时掌握必要的西医知识”。在高校教育机制中,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局面。

现行医疗模式中,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还保持着中医特色,但学生去这些地方就业,制度与政策保障、生存条件、人才成长环境等并非健全与完善,尚未形成吸引中医学生就业的引力,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院校教育。

我们不希望毕业的学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而现在政策的导向很明确:职称、科研、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对中医的要求反而不明确,使中医无形中倒向西医。学生们即使在校园里西医课程学得不多,那么工作以后也得“恶补”一番。

◆加强文化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新中医水平提升的关键

翟双庆指出,近五十年来,各类中医药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专门人才,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中医药学生人文底蕴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不广,缺乏良好的思维方法等,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的缺乏,对传统哲学学习不足,导致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的漠视,从而出现了一些不了解古代哲学、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不识繁体字,不懂句法常识,对中医四大经典认识肤浅或错误的中医师、中药师。

中医药文化素质是衡量现代中医药人才水平的关键。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医药学,已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意义的理论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已成为东方科学思维的典范。传统的医药学典籍均为文言著述,古代行医者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综合知识对于中医诊断疾病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医药学术思想的掌握,需要通过文化陶冶作为铺垫。另外,根植于古代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观下形成的中医医德观要求医生行医以诚,治病救人,加强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先导、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教育活动已成为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美国医学教育界认为,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得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独立从事医学工作的能力。目前西方医学教育实行的是以培养临床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临床是中医学发展的直接基础,只有通过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真正形成中医的思维模式、掌握前人经验,熟练临床诊断方法、诊疗技术。因此,在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身处医疗实践与社会服务中,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实际训练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辨证能力、操作能力等是极为重要的。

◆西医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新中医适应社会的必要保障

翟双庆说,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课程设置比例是 6:4。学校强调不仅掌握中医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这样方能适应我国的国情。

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医学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设想一下,如果你找一个血尿常规化验单看不懂、X 线片、CT 片都拿倒了的大夫,你能放心吗?另外,中医院校培养的是大学生,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连计算机也不会操作,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了解,英语一点不会,还可行吗?中医、西医各有特色,治疗各有所长,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知识,发挥中医特点。全部采取“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深思。

还是那句话,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房管理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要求其不仅掌握中医,临床诊治疾病以中医药为主,而且要掌握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类的保健与健康。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51581.html

上一篇:[转载]回顾近 20 年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争
下一篇:[转载]翁维良:躬身为民为良医,活血化瘀领风潮(国医大师列传-5)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