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素红
无可名状
2022-6-17 11:10
阅读:2540

无可名状

---道德经 学后感    文/蓝莲花瓣---


在人类历史上,语言文字的出现应该是非常重要又关键的。尤瓦尔 赫拉利在他的畅销书《人类简史》中说,智人做为人类中最普通且体力和个头都不够好的那一类能够打败那些个头高、力气大的群落的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有了语言,从而能够因为良好的交流而集结众多力量。因此智人就打败了个头高、体力好、善于格斗的尼安德特人以及其他人种,成为了现代人的祖先。可见生存、繁衍、源远流长的最关键因素还是语言文字这个东西。


也许语言文字未必只是人类的专利,在《诗经 小雅 伐木》中就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之词,看来鸟儿也是有它们自己交流的语言体系的,估计我们能听到的、已经发现了的,好多动物也是能发出声音,并用这样的声音语言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只不过人类目前并没有破解鸟儿和动物的语言,所以,我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可是,人类也对这种交流做了判断,那就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当人在森林中伐木的时候,人们一定发现了鸟儿鸣唱相和,进而将这种情况与人间状况相对比,说“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由此看来,与声音相伴而生的语言,更进一步的文字,它们产生的最大动力是对这个世界孤独感的最大安慰。小时候听当小学生的堂兄不知是从语文课本里,还是从小故事书学到的故事。说猎人耶布利汗能听懂鸟语,但他不能把自己听到的说出来,一说出来他就会变成石头。有一次他听到各种鸟儿们开会,说大洪水就要来了。耶布利汗为了拯救对这一切浑然不知的人类,就把他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结果起初不相信后来相信了的人类逃脱了洪水的灾害。猎人耶布利汗却永远地变成了再也不能行动和说话的石头。


虽然这个故事是这么地美好和神奇,却总像是在昭示着某种事物,它是永远都不可以达到的,无论你怎么努力或者用劲。那就是说,有好多的事情,你或许可以知道,你或许可以懂得,但是你不可说,不能说,也许是不会说。这样的状态,算不算是:不可名状 ?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到:“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也许是“不可名状”最高端、最彻底的描写和阐释了。


既然终是“不可名”,为何我们总是想要为此“名”?为何我们总想为此描摹一些什么状况?宇宙的秘密,被耶布利汗讲出来了,讲出来他就坏了规矩,他变成了石头之人,这或者就是他一个人之力承载了全部人类的苦难。可是,愚昧又孤独的人类,所有的人们,却永久地走在追求表达的路上。


生我之前谁是我,死我之后我是谁?千古的疑问,是不可名状,是无从得知,也是无可奈何。但人们不停息,总在追问,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这许多抽象名词,是否就是不可名状?视而无法见,听而无法闻,抓也触不到,迎向前去找不到开始,想要追随看不到背影,终于难以确切知道过去,也难以明确把握未来。即使是那个天天被我们应用在生活之中的“爱”,我们也都很难有办法把它确定地、精确地“名状”出来。


科第丽霞说了真话,李尔王便大发雷霆,认为她忤逆不孝。贡娜梨和吕甘把她们对父亲的爱拔高到绝对的、无我的状态,李尔王就相信了她们。合理的“可以名状”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反射这个世间的真实、美好和善良吗?最正确的“可以名状”是什么呢?难道不是让要求你说话的人了解真相、并相信你的话吗?因此,伟大的莎士比亚给我们一个《李尔王》,他或许是说,爱本身是“不可名状”的,或者爱,它难以“名状”。所以老子就总结了,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于是,便就常常“不可名状”。当然,“不可名状”并不意味着放弃和丢失。那不可以描摹的真理,我们知道他是存在的。那懂得和认识这不可描摹的品行的人,我们也知道他是存在的,就算稀少,就算珍奇,他总是存在的。若是不可名状,则我们也就无法拥有它,人世的唯一幸福,其实莫过于你能感知到一点这“不可名状”的蛛丝马迹了。


他存在,你无法拥有

他存在,永恒存在

你总在追寻

他是大于,他是小于

他是远离,他是靠近

他是环绕,他是潜藏

他是立足,在广阔的宇宙

他启发,它奏乐

他给你孤独,看你消失

本来只在 不可名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葛素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594-134335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