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影响因子大增的原因 网络文献引用

已有 1692 次阅读 2022-7-5 04:39 |个人分类:引证分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文献出版,网络文献传播、利用便捷,文献的浏览、下载、复制、引用、分享、关注、转载、链接量大增,网络文献写作的引用参考文献量大增。网络文献的自引、他引量大增,期刊的影响因子,文献的H指数就大大增高。网络文献的大量引用是自然现象,网络文献的活动规律。 

  文献的自引量增加,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文献自引也是作者自信的表现。文献作者本人、期刊编辑部、编委请人有意引用,其实对总体期刊的影响不大。SCI出版社对极少数自引量超大的期刊会作出处理。

近几年,中国的文献自量大增。

中国文献的自引量达到5561万多,排在世界第二位。  

https://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order=au&ord=desc

中国的总发文量为 825万多,排在世界第二位。

https://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order=it&ord=desc

中国文的总被引量为  9612万多,排在世界第三位 

https://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order=ci&ord=desc

中国文献的H指数为   1112     排在世界第11位

https://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order=h&ord=desc

中国文献的篇均被引量为  11.65    排在世界194位    全球242个国家和地区

https://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order=cd&ord=desc


  全球新冠疫情三年,新冠研究的文献量惊人,总发文量高达27万多篇。新冠疫情史无前例,全球人民关注新冠疫情。新冠的流行病学、防控、诊治的国际研究暴热,这在世界科技上是空前的。中国新冠的防控、诊治指南的被引量三年内超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影响因子 IF 的计算,采用一种期刊的两年发文量和被引量。也可以采用五年、十年的文献量进行计算,更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必须明确影响因子是期刊的,不是每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只能评价期刊的影响力。

    H指数的计算,采用一年的文献被引量,谷歌学术采用5年的文献量,5H指数,采用5H指数的中位数,非常全面、准确。H指数可以评价期刊、作者、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国家地区、学科领域等的学术影响力,用途很广。

    综述、指南、述评、社论、系统评价  META分析等文献的影响因子可以单独计算,与原著论文的影响因子计算分开。这样各类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就客观、准确。

    

许培扬博文  可以参考

新冠疫情两年半 全球发表研究文献高达 271626篇 2020 - 2022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1345602.html

新冠的诊治 中国的重要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1345597.html

网络文献的特点

  网络文献内容丰富,信息涵盖量大。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献信息量急剧增长。

  网络文献分布广泛,检索途径多。  网络文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上,以各种可能的形式存在,如文件、数据库、公告板、目录文档和超文本文档等。同一种网络文献可通过不同的网站不同的检索途径访问它。

  可利用WWW、WAIS、Gopher等信息检索工具进行网络文献的收集。在具体收集时,应运用多种途径手段,还应本着为用户负责的态度,从思想教育性、科学新颖性、实用经济性等方面注意鉴别选择。

网络出版的优势

1、价位低,由于网络出版是直接面向读者,缺少了一些中间环节的支出,使得同样的内容,在网上观看或通过网络购买所需的费用仅相当于购买同等纸质图书的30—70%;

2、检索方便,通过关键字词的查询,可迅速找到所需内容,这是网上图书相对于纸质图书最显著的优势;

3、阅读空间大,读者不必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想看多久以前的书,都可从网上下载或通过网络订购。可以说,网络出版使出版真正成为了不绝版的出版;

4、出版与发行同步进行,网络出版的同时其实已经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发行。因为无论是建立网页让别人浏览,还是制作文件发送给别人,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发行的环节,并使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成为现实;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2%E8%81%94%E7%BD%91%E5%87%BA%E7%89%88/2884257?fromtitle=%E7%BD%91%E7%BB%9C%E5%87%BA%E7%89%88&fromid=1116832&fr=aladdin

文献资源的开放获取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或开放获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开放获取的优势

(1)投稿方便

(2)出版快捷

(3)出版费用低廉

(4)便于传送或刊载大量的数据信息

(5)检索方便

(6)具广泛的读者群和显示度。

        统计调查表明,OA出版可以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例如,对119 924篇公开发表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会议论文调查发现,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7.03,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2.74;又如,在电子工程学科中,发表于同一种期刊中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2.35,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56;在数学类论文中,发表于同一种期刊中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60,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0.8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80%E6%94%BE%E5%AD%98%E5%8F%96/1688963?fromtitle=%E5%BC%80%E6%94%BE%E8%8E%B7%E5%8F%96&fromid=733660&fr=aladdin

全文数据库的特点

①包含信息的原始性。库中信息基本上是未加工的原始文献,因而具有客观性。

②信息检索的彻底性。任何词、句、字皆可检索,还有可能看到某些边缘性信息。

③检索语言的自然性。可使用自然语言检索,并可使用布尔检索和位置检索,因而要涉及自然语言的理解。

④数据结构基本上是非结构化的,除了某些可规范的数据外,大量文本属于非结构化的,不便于关系数据库的处理。

⑤专业的全文数据库系统一般都采用“自动切词”技术

⑥好的全文数据库还备有知识库,可具有推理能力和联想式检索。

⑦基本上是封闭性的,数据不需更新,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8%E6%96%87%E6%95%B0%E6%8D%AE%E5%BA%93/8276389?fr=aladdin

https://wiki.mbalib.com/wiki/%E5%85%A8%E6%96%87%E6%95%B0%E6%8D%AE%E5%BA%93

外文全文数据库

https://library.usst.edu.cn/1429/list.htm

中文数据库

https://library.usst.edu.cn/zwsjk/list.htm


参考博文

通引膨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0956-1345881.html

如何让新创办期刊的首个影响因子窜上天?

    最近科睿唯安发布了2022年度各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包括一些被警告的期刊,国内一些公众号也整理了我们国内某些机构新创办期刊的入选情况,特别是一些新的期刊首个影响因子达到20分以上。

    影响因子就是一个数字游戏,是一种平均效应,如果把自己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当作高水平来对待,那就是笑话了。只要你商业手段到位,任何数值的影响因子都是可以达到的,千万别当真,以高影响因子期刊来吹捧自己论文,那就是浅陋了。真正的科学创新和突破,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345706.html

OA学术论文,上线不到两天,Altmetric指突破2700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132221290497774&wfr=spider&for=pc

论文标题怎么写才算好?(附50例中科院Altmetric高分论文标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790299734962340&wfr=spider&for=pc

为什么期刊影响因子不适合评价科学家的个人学术成就?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66809&do=blog&id=1068624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0034-1345883.html

上一篇:临床指南被引率、下载率高
下一篇:骨质疏松症研究文献信息分析

1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