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杰
科学中心与创新中心
2021-7-20 16:22
阅读:2102

- 好奇心驱动的学术研究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技术转化模式

科学家分类 - A-类型、科学思想与理论,比如,霍金黑洞理论、外尔规范场论、诺依曼博弈论;B-类型、机理发现与技术发明 - 诺奖得主,C-类型、科学管理与产业发展。波普尔费米谈的科学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库恩的科学研究范式到贝尔纳的科学管理模式 - 小科学(卡文迪许)、大科学(费米)和工业化科学(贝尔) - 大学和公司的实验室运作模式,需要适应不同时代和环境的发展。从科学(大学)到工程(企业) - 从做学术和技术转换到做产品和商业,包括,期刊出版产业和仪器制造工业等,涉及到科学中心和创新中心发展模式 - 贯穿历史轴线的核心问题:

I - 李约瑟难题,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欧(大航海时代)的转型。古代中国的经验知识和工程技术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 - 比较中英(从11世纪的诺曼王朝到和工业革命的汉诺威王朝)的历史发展,关键在金融与法治机制和科学方法的建立,即,从实践(观测)到理论(逻辑论证和数学证明),而到实践(受控实验验证或实际应用检验)的过程近代科学和工业的诞生,在历史的地理和时间,不同于罗马(BC27 -AD476西和AD1453东)文明,关键在查理曼(意、英、法、德)文明区域的大航海精神 - 开拓探险,追求客观真理的勇气

II - 钱学森之问 - 从原创original(“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科学理论、机理发现、技术发明到产品创新innovation过程,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发展 - 需要开拓型人才,内卷 - 开拓型人才得不到发挥 - 关键在:1-A-类型和B-类型的研究早期是否欠缺鉴别的能力与持续支持的机制,2-C-类型是否欠缺鉴别创新(从01)与激励人才的机制 - 即,激励学术创造和技术发明的管理模式

国际科学共同体的运作规则 - 一般来说B类型的诺奖(发现和发明)是建立在A类型的理论基础上 - 比如,纳什获诺奖与诺依曼博弈论,2020物理学诺奖与霍金黑洞理论等。源头的original和突破性的贡献,一般是在科研文化和科研体制(ABC模式 - IF评估期刊与论文评审、REF评估大学与PI聘用机制、基金会运作与考核机制- 水到渠成的,并非是事先能预见,并非是事先能确定的,而且,往往急功近利,就会欲速不达 - 常态化获得诺奖与精密仪器制造业的发达,也是直接相关。学术和技术,都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论文数据的精确、规模与分析等与仪器和软件的关系很大,而且,如果真正做学问或研究科学,往往需要忘掉功利和名利 - 比如,DNA双螺旋结构与富兰克林。期刊IF因子和H指数 -“媒体计量学”,属于传播学的范畴,不同于学术评价(需要历史考察和文献分析),而且,媒体分析和教育研究,都需要转换到科学研究 -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实验设计是关键。

欧美大学的PI体制,其实,也是类同创业模式 - 不同于体制内模式,实际上,进入“tenure-track”了,就是不再需要大学提供启动经费了,PI有了自己申请到基金会的经费 - 如同创业孵化器提供启动的条件,而后,要看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创业者,如何继续走下去,靠创业者自己,不同于行政拨款 - 而且,国内大学,尤其是教授还可以办公司,或远高于欧美的技术转让费比例,提供了足够优厚的条件,关键在如何潜心贯注在研发上。引进国内的PI体制、创新概念,尤其是企业的研发机制,并不同于欧美的模式,比如,常春藤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管理机制,实际上,在运作模式都是类同企业 - 包括,大学与大学的竞争机制、大学与企业的流转模式。PI靠自己申请的经费运作,包括,实验室设备、研究生和技术员的薪水都是PI的经费支付,大型仪器和技术平台,得靠合作方式去解决,基金会额外支付经费的40%给大学提供财务、采购的各项服务与管理,发表论文是另类市场 - 期刊是出版公司的产品。

大学体制和公司模式的类型,最典型的是Novavax公司,在33年的过程都只是在做研究开发,没有任何商业盈利。大学的PI、研究型企业,都需要经费和都发表论文,不同是在:前者可以只是阶段性的部分研究,后者必须实现完整的产品市场化(创新innovation型的本义)。在国内,创业人才计划的研究型企业,就与欧美的PI一样承担科研经费和发表学术论文,PI与企业家(产品已经走向市场和营收)区别比较大,在创业阶段却是与PI类同 - 在国内,比较多的类型是大学教授兼职办公司,则是不同于企业孵化器的创业模式。

最核心的要点:大学、企业,都必须转型升级到研究型模式 - 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特征,就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是重心。学术界有开拓与跟风的两个类型、企业界有创造与猎取的两个类型 研究型企业的典型范例:1-爱迪生的通用电气,以及爱迪生创办Science刊物和美国科学促进会;2贝尔实验室 - 产出一批诺奖得主;3-文特尔研究所,基因组计划和合成生物学,国内华大基因也属于这个类型。再如:1994年在中国提出original原创的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1998年美国Avigenics公司立项,2002年在Nature Biotech.发表论文,2015FDA审批(在蛋清表达药用蛋白)进入产业化(这个阶段才叫做创新,不同于原创),国内863计划也投入了科研经费,在大学实验室里的研究和发表论文。也就是说:大学和企业在做同类课题或项目,也都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

系统生物学(哲学基础 - 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与合成生物学,理论是在中国1983年和1987-1991年形成,1991-1996年在中国提出系列概念、原理和方法 - 关键也是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层面的进展,1996-1999年在国际上倡导,1999-2003年国际科学共同体形成,2007年进入了产业化发展,2010年、2014年和2017年分别实现了原核染色体、酵母染色体人工合成,以及青蒿素在酵母实现工业化和CAR -T工程细胞治疗肿瘤等。

一个问题:做同样的课题或项目,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何却是在发表IF论文和实现产业化,也是公司?比如,文特尔做到更加成功呢?

---20217月网络日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曾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286952-129627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