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24.094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的解武祥研究员团队报道了关于中老年人累积血压暴露水平,与随后长期认知功能下降、新发痴呆和全死因死亡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以“Association of Cumulative Blood Pressure With Cognitive Decline, Dementia, and Mortality”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为24.094)。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承龙为本文第一作者,解武祥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 该论文获理文编辑专家团队润色支持。 Association of Cumulative Blood PressureWith Cognitive Decline, Dementia,and Mortality https://www.jacc.org/doi/epdf/10.1016/j.jacc.2022.01.045 论文内容简介: 既往发表的关于基线血压与认知相关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基线一个时间点的血压水平去预测未来认知相关结局。大型队列研究的随访时间越来越长,随访时间超过20年的队列研究越来越多,基线一个时间点测量的血压水平难以代表受试者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血压真实暴露水平。因此,本研究仿照血糖曲线下面积的方法,基于基线和前2次随访的血压数据,构建血压曲线下面积,即血压累积暴露水平。研究发现,在校正基线一个时间点的血压水平及其它混杂因素后,受试者SBP累积暴露水平和PP累积暴露水平越高,其未来认知功能下降速度越快、新发痴呆和全死因死亡风险越高。而越高的DBP累积暴露水平则与越低的认知下降速度、新发痴呆和死亡风险相关。这些研究结果在两个独立的大型队列(HRS和ELSA)中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中老年人群应长期控制SBP和PP,并维持DBP在一定水平,可能有益于减少未来的认知结局和全死因死亡。 论文作者 解武祥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心脑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轻度认知障碍及痴呆。近5年,作为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JACC(2019, 2022)、Science Bulletin(2021, 2022)、Age and Ageing(2021,2022)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医学科学院牛顿国际学者基金、美国厄玛和保罗米尔斯坦老年健康专项等研究基金。现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Science Bulletin杂志编委等。 润色编辑 Cognitive Sciences、Psychology、Neurosciences 2013 - Ph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ix-Marseille University 2010 - MSc Neuroscience and Cognition of Music and Language,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7 - BSc Neuroscience, Cardiff University Dr. Carson是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热衷于跨学科研究和学术出版,拥有Aix-Marseille University博士学位。她的编辑和研究领域包括:音乐和语言的神经科学、认知、脑可塑性、脑电图和其他脑成像技术、听觉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科学、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精神分裂症、运动障碍、同步、言语、先天性耳聋和言语障碍。Dr Carson在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学和精神病学领域发表过七篇文章,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四篇,外加一部书籍的章节。Dr Carson拥有七年专业编辑经验,曾经从事过的工作包括自由编辑、撰稿人、著名出版公司和期刊(如Nature,Macmillan)的发展编辑,还曾在几家专门从事英文编辑的机构供职。除了撰写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外,Dr. Carson还曾在两家大型制药公司担任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医学作家。她也经常受委托撰写牙齿矫正方面的文章,并偶尔担任科学记者。Dr. Carson于2018年加入理文编辑,担任编辑。 相关文章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919) Biotechnology Advances (IF:14.227)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8.456)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2.121)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2.12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3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