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润色专家|理文编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nbianji 英语母语专家助您成功发表

博文

直播回放:科研中的伦理道德和影响力

已有 1420 次阅读 2023-1-28 08: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微信图片_20230110212327.jpg



2023年1月6日,理文编辑讲述科研故事系列直播第二期《科研中的伦理道德和影响力》成功举办。(文末快速查看直播回放)


在本次讲座中理文编辑编辑和培训专家邓博士分享了对于出版伦理,出版实践和道德沟通的一些建议。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期刊编辑部主任陶彧博士详细地介绍了期刊的文章发表要求,并分享了自身在做科研时的心得体会。




研究怎样即符合伦理又不失影响力?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0_14_37][20230111-134022].png




在上次讲座中,邓博士已经和大家探讨过如何如何确定选题,开始一项研究。在本次讲座中邓博士分享的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科研伦理。仅仅做好科学研究是不够的,我们在发表论文时还需要关注科研伦理问题。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0_15_28][20230111-134047].png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0_17_21][20230111-134100].png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0_23_44][20230111-134120].png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0_49_48][20230111-134233].png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0_55_25][20230111-134255].png

邓博士分享到,科研发表的核心是分享知识,当我们分享的时候,不能伪造、隐藏信息,否则就失去了分享知识的核心价值。因此发表伦理的第一个原由是分享知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资助者和期刊要求研究的基础数据完全透明可获取。一些政府也做同样的事情,因为很多研究是由公共基金资助的,所以数据必须为公众利益而发布。


正如当我们读一篇论文,我们实际上是在试图从中了解其中的研究情况,有时我们想要重现特定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要得到那些发表论文的人所分享的信息。因此,科研伦理要求我们必须诚实,因为这将使研究可再现。分享真实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开放创新。通过科研合作,研究数据重新利用,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加速科学的发展。


审稿人没有在论文中发现伦理问题的职责。所有的责任都在作者身上,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责任是诚实可信,公布任何你知道或其他人应该知道的信息。


对出版商来说,他们的责任是保护学术记录,因为一旦你发表,发表的论文就成为了期刊的一部分。


至于期刊编辑,他们的编辑工作有独立性的特点,他们的责任是不应该受到任何外部影响而接受或拒绝某些论文。他们独立负责决定提交给期刊的文章中哪些应该被评议或发表。编辑还必须确保同行评议过程是公平、公正和及时的。编辑有责任确保审稿人有良好的领域知识以适合审稿人的论文。


邓博士提到,同行评议是整个出版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必须经过同行评审。审稿人要确保评审的知识和信息是真实有力的。们必须遵守审稿人的评议伦理。


作为研究人员,作为论文作者,除了诚实之外,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对我们来说,遵循投稿指南可以避免不当行为的错误。有些期刊会指导你如何报告,如何组织你的论文。


邓博士提醒,作者一次只能投稿给一家期刊,只有当你投稿的期刊拒绝了你的投稿,你才能投稿到下一个期刊。你应该确保你的工作是原创的,如果引用了以前的研究,你必须在引文中注明。作者还需要注意利益冲突、署名、错误通知等事项。


更多邓博士关于科研中的伦理道德的内容分享,请到文章底部点击查看直播回放了解。




如何在ESE期刊上发表文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研究员,ESE期刊编辑部主任陶彧博士在讲座中分别介绍了ESE期刊的办刊历程,期刊定位和内容范围。陶彧博士也结合自身做研究和身为期刊编辑的经验心得,分享了如何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经验体会。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1_17_58][20230111-134552].png


陶彧博士提到,目前大家在发表文章方面越来越卷,中国学者在中科院一区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这个比例已经超过40%。很多化学、材料、医学等强势学科也逐渐给与环境学科融合,所以所谓保守派的环境人越来越难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



在一本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他认为最最最重要的是,你要在所谓的“圈子”里。如果一篇投稿作者之中没有人发表过Nature、Science正刊的话,那你这篇投稿中的几率很低。如果你的团队从来没有在顶尖的期刊上,包括Nature、Science顶尖期刊上发过文章,那可能你这几年的努力是不太容易在那上面发文章。


所以陶博士建议大家去合作,需要去多跟圈内的人士交流。


陶博士说,他读书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当时是认为只要足够的努力,研究做的足够的好就一定能发顶刊。事实上突破圈子很难,需要积累,圈子这个事离同学们比较远,青年老师们要注重圈子的事情。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1_18_48][20230111-134623].png


创新性这件事情离同学们很近,就是我们的研究如果创新性足够好,有很大的希望能发表在不说Nature、Science正刊那种级别,至少行业内的顶级期刊,还是很有希望的。


ESE曾经拒稿过很多很多不错的论文。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论文的原始创新发到了其他期刊上。那这篇文章可能是那篇论文的姊妹篇,那这种文章一般就会被我们拒掉,就我们希望这篇论文的原始创新归ESE


如果没有原始创新了,ESE是不会收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研究曾经发表在一个期刊上,你再去投Nature、Science正刊的话,几乎是被会被拒掉的。大家在投顶级期刊的时候,一定不要在那尝试运气,因为所有的编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编辑会调动所有的数据库来查论文到底原始创新有没有贡献出去。




接下来才是实验数据的质量,实验设计的完美程度,然后是表达形式。但是很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在读书的时候,认为一篇文章的重要性,是从后面往前排的,这其实就错了。选择恰当的期刊的也重要。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1_24_39][20230111-134717].png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合作的重要性。这里举个很简单例子,2021年的时候Nature Index发布,多所学校发文章合作的情况怎么样呢?陶博士做了一个排序,定了一个相对独立性指标。相对独立性越高,就意味着学者不愿意合作,相对独立性越低,就代表学者很愿意去跟别人合作。可以看到如南科大、北大、清华等相对独立性都比较低,说明这些学者很愿意合作。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1_26_45][20230111-134735].png


那还有一个事情很重要,同学们或者青年学者如果想发不错的文章,要把握热点。陶博士非常反感追热点这件事情。但是在学术圈生存是蛮难的 ,有些博士生要毕业,有些青年教师要升职称,必须要发文章,必须要发好文章。这个时候为了发好文章去追热点,是可以理解。


怎样追热点?国内工程院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每年都会公布大量调研报告,追着这些热点做不能说一定对,但是会相对好发文章,因为从编辑的角度来讲,编辑也希望能多发一些广受关注的论文。




大家投稿的时候要注重重复率,千万不要重复率超过20%甚至超过30%的情况,编辑会大概率不会去送审。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1_28_52][20230111-134759].png


陶博士建议大家一定要多看高水平的期刊,看正刊为了是找idea,为了学习写作角度。写作的角度是很是很高级的一件事情额,一定要读大刊。这是给大家一个很中肯的建议。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1_30_29][20230111-134817].png


图表也很重要,特别是投大刊的同学们一定要注重把图画的尽可能的清晰明了而且美观。每一张图的caption要有独立性,你现在写的这个文章的caption有没有足够详细到能够让这一张图独立的存在仍然能够让大家看懂。Nature的编辑建议大家的caption尽可能要多写,最好能写到300个单词。


语言也很重要,国内的学者往往不注重题目。大家去看正刊的文章会发现他们的题目往往都很简短,往往用词都很简单,甭管他们的研究有多高深,但他们的词都很简单。有研究表明,题目的单词越少越简单,被关注的几率就越大。


1月6日讲座直播回放[01_37_34][20230111-135029].png


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地方,一个就是Cover Letter。这个非常重要,陶博士建议大家一定要在Cover Letter里面主动去坦白研究的历史和文章的历史。想投大刊的话,一定要足够的坦白。除了坦白以外,大家还要多讲讲你的selling point或者叫卖点,不要把你的摘要重新复制一遍,粘贴一遍,而真正要用1-2句话来打动编辑。编辑决定送不送审一篇文章,就是被你其中的一句话或者两句话打动的。大家投顶级期刊一定要把Cover Letter好好的对待


一篇研究论文只列关键文献就行,不要大量的列参考文献,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是如果你的参考文献那么多就证明你这个研究并不新。对于顶级期刊来讲,如果投Nature正刊,10-15篇关键文献就够了。


陶博士在讲座中分享了很多的写作与投稿经验,欢迎大家观看直播回放了解详细内容。




点击观看直播回放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8924-1373420.html

上一篇:论文发表秘籍:要学会冷静处理学术期刊的拒收邮件
下一篇:专栏 | 3个问题,确保您有资格成为同行评审专家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