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VICE ● 霍华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rdvice

博文

如何高效地回复审稿意见?(上)

已有 4422 次阅读 2020-4-21 15:57 |个人分类: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学术期刊投稿, 论文投稿, 学术论文发表

期刊投稿流程


       投稿期刊就像打棒球,想成功挥出全垒打,有几个因素需要考量。挥棒多了,最终你能找到对的角度挥出属于全垒打。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挫折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学会处理拒稿信的技巧,我们相信更能处变不惊。


       从本篇文章开始,我们将为您介绍一篇投稿论文的审核流程,并告诉您什么时候,该如何回复拒稿信。
image.png
       有一些关于投稿的事情,要先说在前头:
坏消息
       第一次投稿就成功被接收就像是想要在世界杯打出全垒打却还不知道该如何握球棒一样的困难,虽然不是完全不无可能,只是机率非常低,最好的情况就是被要求只需要修改部分文章内容就能接收。
再者,很多国际知名期刊,会拒绝90%以上的投稿论文,尽管有些投稿论文写得很好。甚至有些论文甚至不会被送到评审手里,就直接被期刊编辑拒绝,因为它们可能被认为不符合现在的需要,又或者该研究与其方法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好消息
       即使投稿过程繁琐,我们还是可以改善并提高投稿成功机率。我们强调过期刊投稿论文的写作,一定要跟随期刊所提供的作者须知,並要呈现出严谨完整的实验设计,并注意研究结果要与研究议题相呼应,以此来引起读者兴趣。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写一篇完整的投稿信,这将帮助您说服期刊编辑将该论文转交给审稿者进行下一步的审核。
      成功过了期刊编辑这一关,你就上一垒了。一旦到这一步,能否被接收就是看评审意见与你的回复表现了。


投稿后,接下来?


在解释如何写回复之前,你得先知道投稿之后,接下来会发生在投稿流程中的关键决策与行动。


image.png


如图所示,想从本垒到一垒你该做:


1. 准备挥棒: 当论文投出去之后,你就站上本垒准备打击了,假设你有成功挥出这一棒,也就是没有直接被拒绝,那接下来你会遇到....

2. 上一垒: 期刊编辑收到之后,期刊编辑会做出第一个关键性的决定,考量因素有:

    • 是否论文符合该期刊的范围与宗旨?

    • 是否能引起读者兴趣?

    • 是否期刊近期已经刊登了类似论文(因此不想重复)?

    • 是否有详细遵照期刊的作者须知?

    • 研究方法中是否有缺漏?

    • 论文是否大致上能够理解(没有重大文法与风格错误)?

如果期刊编辑认为你没有达到要求,那编辑会跳过审稿者直接拒绝。这时你有两条路可以选:

- 把论文提交到另外一个期刊;

- 提出申诉,希望可以重新再次提交投稿论文。[这一个方法比较不推荐。如果你重写了论文,那应该要重新投稿。]

3. 奔二垒: 期刊编辑满意你的论文,论文将会被送去同行评审。这些评审都是该领域的资深研究员,他们会仔细检视论文是否有秉持着学术规范做好每一个程序。假设英语质量差到已经妨碍到理解内文,那reviewer也可能针对技术性写作做评论。reviewer可能考量的关键因素如下:

    • 研究方法是否有重大瑕疵?

    • 研究是否不完整?

    • 研究结论是否支持研究结果?

**如果评审认为投稿论文低于要求 (尤其是被认为不够完整或论证不足),则会退稿。这时你有两种选择:

论文提交到另外一个;

- 提出申诉,希望可以重新再次提交投稿论文。[这一个方法比较不推荐。如果你重写了论文,那应该要重新投稿。]

**另外一种最常见的情况是评审喜欢论文,但有一些问题,那评审则会推荐期刊在收到你对评审问题的回复后,再做进一步的考量(更多资讯参考以下"如何回复审稿意见")。

4. 滑三垒: 这时候就是期刊已经收到,且对你关于评审问题的回复相当满意,也相信你的论文已经准备好可以发表了。期刊接着可能还有一些问题,但应该只是要求你对论文内文作出一些小改动。除非有重大瑕疵,例如突然发现你伪造数据等,否则论文都将会顺利得以发表。

5. 回本垒得分: 期刊编辑已经准备刊登你的论文,你也完全配合刊登前的所有修改与一些相关的行政处理事项。


具体的我们将会在下一篇文章内详细介绍。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61180-1229450.html

上一篇:学术英文润色翻译服务:助力期刊发表
下一篇:如何高效地回复审稿意见?(中)

1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