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重庆图书馆与杨武能著译文献馆

已有 3591 次阅读 2019-12-26 16:29 |个人分类:中国各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重庆图书馆, 杨武能著译文献馆

 


0135重庆图书馆

0150重庆图书馆内景



0156杨尚昆藏书阅览室

0169杨武能著译文献馆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12/9

1016日,“巴蜀译翁亭” 揭牌仪式在重庆武隆仙女山景区天衢公园隆重举行。为了进一步了解杨教授的翻译成就。世界华裔文艺家中国重庆武隆仙女山采风团特意走访了杨武能著译文献馆,该馆位于重庆图书馆,是重图的馆中馆。

 

杨武能著译文献馆为什么会落户重庆图书馆呢?这要从杨教授说起

杨武能是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德语文学泛指用德语写成的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奥地利文学以及瑞士德语文学等三个部分;他们由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却又相对独立、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其中德国文学构成了德语文学的主体。

杨武能是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家、学者和作家,继郭沫若和冯至之后中国第三代歌德研究家和翻译家的杰出代表。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以非凡的毅力和精力,介德语文学,且译的都是名著、经典,译品字数达六七百万字,迄今出版各种版本的译著100余种,其中包括11卷本《杨武能译文集》,集其大成,使他成为第一位健在时即出版十卷以上大型个人译文集的文学翻译家。他主编和担任主要译者的14卷精装本《歌德文集》是中国第一套大型歌德文集。目前正在陆续出版多达20卷的《德语文学精品·杨武能译文集》,以及6卷论著创作,杨武能全集总共多达26卷。拥有如此辉煌的翻译、研究和创作成就者,在当代中国译坛恐怕为数不多。

杨武能教授在促进中德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架起了一座横跨中德的文化交流桥梁。2000年他荣获德国总统颁授的德国 “国家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2013年又在德国获得世界歌德研究领域的最高奖——歌德金质奖章。这样杨教授就成为迄今为止获得这三大奖项的唯一中国学者。

武能这样一位译坛巨匠、杰出学者,从事译著半个多世纪以来,收藏了著译的众多版本,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不仅学富五车,而且坐拥书城。早在2011年在从事翻译教学五十周年之际,杨武能就曾把与歌德研究相关的大批中德文书籍材料捐献给母校川外,以支持学校建立“杨武能图书文献资料馆”。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川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歌德研究所。

近几年,随着年事渐高,他考虑得更多更久远,最后决定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多年来的作品和相关材料悉数无偿捐献捐赠给重庆图书馆,以发挥更大更长久的作用。重庆图书馆衷心欢迎杨武能的这一懿行壮举,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以这位文学翻译家命名的“馆中馆”——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值得强调的是这是全国第一家为文学翻译家创办的个人文献馆。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重庆图书馆由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发展而来

我们采风团一行,来到了重庆图书馆,受到热情的接待。在宽大的图书馆餐厅,我们像整天泡在馆内的普通读者一样,吃了一顿工作餐,感受到该馆对读者的关爱。饭后,馆内领导接待了我们,专人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重庆图书馆的历史和现状,真的非同一般。

重庆图书馆是中国著名的大型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四大直辖市图书馆之一,规模和设备条件在我国西部更是数一数二。它作为重庆市主要的文献信息收集交流和服务中心,也是重庆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抗战时期,重庆地处大后方,成为民国陪都,战时中枢。中美两国为打败凶残的日本法西斯,互相支持,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飞虎队,赴缅远征军等就是光辉的范例。抗战胜利后不久,民国政府为纪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总统罗斯福(1945年月病逝),为了保存抗战史料,经过2年筹备,于1947年设立“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为当时中国仅有的5个国立图书馆之一,这就是今日重庆图书馆的前身。

重庆图书馆历经多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现有员工230余人,馆藏文献460多万册(件),并已形成在国内外都具有影响力的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出版物、古籍线装本、联合国资料三大馆藏特色,并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地方文献体系。

2007年,重庆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它坐落在沙坪坝区,交通称便。新馆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馆舍为玻璃钢铁的光亮派建筑,现代、大气、舒适,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馆内设有中文图书、报刊、地方文献、联合国文献等借阅室以及少儿阅览室等,有阅览座位1869个。设有两个设施先进的报告厅,416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和200多个座位的多功能厅。此外还有馆史室、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杨尚昆藏书阅览室(原国家主席杨尚昆,1907-1998,是重庆潼南人,2007年,其子女将其藏书数万册捐献给重庆图书馆)、展览厅、教室,并附设餐厅和宾馆,是进行学术研究、读书学习、信息交流的理想场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该馆率先实施免费开放,开架阅读,读者可以在拥有50万册开架书的阅览厅浏览徜徉,那真是高品质的文化享受。

重庆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展览,我们参观时,正好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百姓生活记忆展”。点滴民生,倒映着一整个大时代,观众们就像回到往日,看得饶有兴味,更加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

 

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盛典

重庆图书馆开国内之先河,创设杨武能著译文献馆这一“馆中馆”,介绍、褒奖在此土生土长,为乡梓增光添彩的杨武能教授,旨在鼓舞山城弟子的自信、自强、自尊精神,为巴渝大地之地灵人杰提供一个新的、实实在在的佐证。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20151012日在重庆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仪式。来自重庆、四川、南京、武汉、河北、湖南乃至海外的德语界学者、教授,文化界、出版界知名人士,亲朋好友们一百多人参加。我也有幸躬逢其盛,至今记忆犹新。

此次开馆仪式档次之高,场面之热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著名作家、一百零一岁的四川作协老主席、书法家马识途先生亲笔题写了馆名杨武能著译文献馆,银白色的字体公正端庄,给文献馆增添了巨大的光彩。馆名旁竖立着一尊洁白的杨武能教授的半身雕像。馆外一些地方高挂着数十幅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仪式的海报,上面印着由著名画家程丛林先生画的杨武能的半身像,给开馆仪式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在杨武能外孙女卢璐演奏的贝多芬乐曲中,开馆仪式正式开始。开馆仪式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教授主持。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首先致词。他说,重庆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近年来该馆特别重视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与收藏。他盛赞杨教授开重庆地区著译、手稿捐赠之先河,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说,“杨武能教授捐赠的译著和手稿等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利用意义。在电子化时代,名家手稿已成一种稀缺资源,市场价格节节攀升。杨教授的慷慨馈赠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资深学者的社会责任,展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杨教授的善举德为,高风益行让我们无比感动”。任馆长回忆说:“两年前,我通过杨教授的弟弟,原沙坪坝区文化局副局长杨武华先生结识了他。那时杨教授还在德国,我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前后通信几十次,基本达成了杨教授将译著、手稿、书信等捐赠给重庆图书馆的意愿。从意向初定开始,杨教授就不辞辛苦,往返成渝两地,多次到馆就著译文献馆讲述自己的设想。杨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令我们动容,更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负责人谢宾表示,杨教授从重庆走出去最终又回到了家乡,将一生的重要收藏托付给重庆图书馆,为重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对延续地方文脉、展示城市精神大有裨益。

川外前党委书记马新发,中国比较文学协会会长、川大文新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教授,武隆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奇柯和杨教授的学生代表宁虹教授等人也讲了话。

德国图宾根大学的顾正祥教授不远万里专程赶来。他是德华研究歌德的专家,在开馆仪式上表达了对杨教授和重庆图书馆由衷的敬意,并捐赠一批书籍,其中包括顾教授编撰的心血之作《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两大本,还转交了德国友人Volker Probst 博士赠送的德译《道德经》和德译中国诗选等书籍。此外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等9个单位敬赠了花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主任施多恩博士致信表示了祝贺。

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徐康代表著名作家、101岁的四川作协老主席马识途,到场表示祝贺。值得一提的是,马老还是一位书法家,亲自题写了馆名——杨武能著译文献馆。为了祝贺开馆,徐康与著名诗人王敦贤、书法家徐炜联名创作了一幅对联

潜心译著一辈子,教授堪称学界泰斗;

埋头笔耕半世纪,博导不愧文苑名流!

杨武能教授的弟弟,原沙坪坝区文化局副局长杨武华在讲话中回顾了杨教授成长的历史:他出身于一个清贫的工人家庭,从小就勤奋努力,百折不回,辛勤一辈子;从中学到大学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是享受全额奖学金;他常常说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杨教授捐赠著译和手稿资料就是这一想法的具体体现。

杨武能教授携女儿、外孙女、弟妹等亲戚参加了开馆仪式。他一袭传统服装在身,学者风度谦和儒雅。在讲话中他表示,希望让文献馆成为一个含英咀华、汲取知识的学术殿堂,鼓励更多学子从事德语文学翻译,使之成为一个中德文化的交流平台。他还慎重地向大会和媒体宣布:他已和重庆图书馆达成共识,进一步合作,以杨武能著译文献馆为基础,建设我国第一个 “中国翻译文学图书馆”,反映百年来译介外国文学的历史,以提高翻译文学家的地位,吸引更多后来者关注并投入中国翻译事业。他已经开始行动,广泛动员译坛同仁,将积极促成这一图书馆的落成。杨武能教授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令现场来宾无不动容,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这将赋予重庆图书馆一个新的特色,这一举措对于繁荣中国的翻译文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翻译大家杨武能的高风亮节,他的广阔视野和前瞻性。

 

杨武能著译和文物琳琅满目

我们来到四楼,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杨武能著译文献馆。这里收藏、陈列着杨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著译各种版本数百种,并展示了他具有代表性的手稿和墨迹,以及文坛学界师友的信函,其中钱钟书、冯至、季羡林、朱光潜、王蒙、戈宝权、杨绛、马识途、绿原等文学大家、学者名流的亲笔书信更为珍贵。这里还有他在海内外获得的奖章、勋章、奖牌及奖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存完好、收藏有序的大量照片贴满了两面墙壁,展示了杨教授的人生经历。

文坛双璧钱钟书和杨绛夫妇落款的书信将杨武能称作挚友,并为他“破例”:“武能挚友:得信,盛情至诚,使我这个木头人也感动了……我提你的大名,因为‘冤有头,债有主’,表示我是为你破例,他人无此交情,不得援例,一笑……”

曾留德十年的学界泰斗季羡林1987年给杨武能的书信中写道:“武能同志……你们的工作(指杨教授在川外领导的国外中国学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是我以前没有想到过的,向你们致敬!”

从陈列可以看出,在中德文化交流方面,杨教授对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译介和研究贡献特别突出。他所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重印再版多次,加上其他出版社的版本,不下十几种。他花费近十年的功力,编选出版了那套红色布面精装本《歌德文集》14卷。此书荣获了第12届“中国图书奖”,这是国内出版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奖项。

在陈列品中,还有杨武能教授与女儿、旅德著名作家、德国华商报“悦读德国”专栏主笔杨悦合译的《格林童话全集》。这套全集有多种版本,甚至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杨教授与毕业于艺术院校的小女儿杨熹合译了七八本彩图版格林童话。杨熹还为《薪火·桃李集》一书设计了封面,这是杨教授的师友、同道、弟子们为庆贺先生翻译、教学和研究50周年所出版的纪念文集。

参观杨武能著译文献馆时,我们注意到,门前又多了一块名牌:重庆国际交流研究中心。这是在重庆文旅委支持下,2019年10月成立的,杨武能教授亲自挂帅,担任研究中心主任,首批聘3位海内外学者为重庆国际交流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我也有幸忝列其中。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决心要尽自己的力量,为重庆与海外交流搭桥。文献馆内,还辟有一间办公室,这是为杨武能教授准备的。杨武能教授年届八旬,但仍老当益壮,时尔到此办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古诗正是对杨教授当前状态的恰当写照。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32375-1211588.html

上一篇:武隆的三块金字招牌,含金量知多少?
下一篇:贞观之治,凌烟阁功臣与长孙无忌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