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lexity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b00011127

博文

星座分析科学吗? 精选

已有 8392 次阅读 2022-1-6 09:0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传说四五千年前,古巴比伦人就利用星座占卜预测命运。这种占卜的方法,跟中国古代的紫微斗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根据被占卜者和星体运行的关系,占算其一生各方面的运程。

 

我们平时讨论最多的,就是由出生时间所决定的“本命星座”。这个一出生就确定下来的星座被认为和我们的性格、运势、能力禀赋、交友恋爱等等都密切相关。

 

不管是真是假,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星座分析的影响。Z时代的潮人们很多都把星座是否匹配作为选择朋友甚至潜在交往对象的重要参考——当然,如果他/她遇到了一见倾心之人,这些又都不必参考了。宁波知名企业雅戈尔在招聘的时候,给出了十二类岗位应聘者最适合的星座,更早一些还有一个招聘启事明确要求“设计师”必须是处女座的,“业务员”不要双鱼座的。在日本和韩国,星座在招聘中的影响比中国还大:日本人认为金牛座和摩羯座代表务实,勤劳,这两个星座在面试时会有一定优势;处女座和天蝎座代表着挑剔,强迫症,难相处,HR对这两个星座的求职者会比较谨慎。

 

星座对我们的渗透还不仅限于我们本身,最近看到大量关于宠物星座和性格的讨论,例如“双鱼座猫是梦想家,他们喜欢的是追逐影子和昆虫。他们是真正快乐的幼崽,是舔食的专家。它们很喜欢孩子,并会向任何给它们喂食的人靠拢”;而“双子座的猫是个话匣子,就像他们的人类同伴一样。他们可能比其他大多数猫咪略微紧张一些,但那是因为他们也有点聪明。他们喜欢看电视或视频游戏,但他们并不特别擅长操控”。

 

星座对人真的有影响吗?很多科学直男的回答肯定是“没有”!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Foster和Kreitzman 在其著作《Seasons of Life》[1]的第九章(中译本《生命的季节》的章节名叫做“出生月效应”)中列举了很多不同月份出生的人在寿命和特定疾病患病率上存在差异的例子,这说明星座不同的人有可能在生理甚至性格上天生不同,因为生命体有一种感知时间、节奏甚至季节的复杂机制,而这种机制有可能会影响到基因的调控。在Foster和Kreitzman 的书中列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例如:男性精子的质量在春季最高,而体外受精的研究表明,受精成功率和胚胎质量在春季最高,秋季最低[2];在北温带地区,秋季出生的男性和夏季出生的女性后代较少[3];加拿大魁北省的数据显示,出生于6月(最好月)的女性比出生于10月(最差月)的女性孙辈平均多7个以上[4];冬季新生儿比其他时间出生的孩子更喜欢寻求新奇和刺激[5];奥地利出生于第二季度的人寿命比平均寿命少101天,出生于第四季度的人寿命比平均寿命多115[6];在美国出生于秋季的人比春季长寿约160[7]……至于疾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出生月的人群中更是有很大不同(目前在上百种疾病中都有发现),就不一一介绍了。所以,要想完全否定星座对人的影响,似乎反而是不科学的。

 

刚才谈的都是星座(出生月)和生理健康的关联(关于出生月对于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的研究也很多[8],本文不展开叙述了),但我们更关注的,往往是星座和工作、交友等等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让星座迷们失望,目前还没有任何坚实的证据显示星座对于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表现有显著的影响[9]。例如,我们分析了一家互联网企业16254名员工的绩效记录(其中12632名员工有生日信息),分析显示,星座和绩效表现没有统计上的关联性。我们还分析了573795名标记过自己和星座标签的微博用户的交友和互动频繁程度,卡方检验显示,每一个星座都特别强地倾向于和自己同星座的人成为频繁互动的好友,而对其他任何一个星座都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

 

总的来说,我们认可不同出生月的人可能在生理甚至性格上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尚不足以上升到社会行为的显著差异上,更不能成为利用星座进行歧视性判断的说辞。当然,这不代表未来的研究不可能揭示星座对社会行为和社会表现的显著影响,但是我们对这类研究要慎之又慎,特别是不能让这些研究成为加剧社会不公平的源头——可以参考从遗传研究到优生学曾经精力过的惊心动魄的科学伦理战争[10]。

 

当然,即便星座本身不是决定性的原因,它也可能通过两种路径影响我们的社会表现。一是我们社会中存在一些出生月有关的重要规定,可能带来星座效应。例如中国通行以9月1日前是否满6周岁作为上小学的时间线,这就使得8月出生的人上小学年龄最小(刚满6岁),而9月出生的人上小学年龄最大(马上到7岁)。韩筱璞分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BS上学生的出生月,发现出生于夏季的同学人数不成比例地(夏季出生人口略少于秋季出生人口)显著少于出生于秋季的同学,这可能就是人为的划线(9月1日入学)使得8月出生的孩子在学习中比较吃力的长期效果[11]。二是自证效应也可能带来显著的影响。哪怕星座交友规律开始是荒谬的,只要很多人相信并按照这个规则行事,譬如白羊座男生都追求狮子座女生,那么这个规则会获得证明并且变得更加可信——这就是社会学中有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自证效应),预言自己证明了自己。所幸现在不同的星座指南内容区别甚大(还没有国家统一的指南),所以自然也没有形成可观察的自证效应。

 

很多人觉得星座说非常可信,这实际上是因为星座说里面很多对于性格和运势的描述是“不可量化的”、“难以证伪的”、“普遍存在的”、“易被接受的”、“较为正面的”、“对立面难以接受的”……所以我们不自觉就认可这些说法并觉得“非常准确”。比如说白羊座“内心追求自由”,如果你是白羊座的,你会觉得自己“不追求自由”吗;又如说水瓶座“内心层次感非常丰富”,请问这如何量化,但是不管应该怎么量化,你会觉得自己内心层次感不丰富吗;再如说天秤座的人“不太会拒绝别人”,实际上任何人拒绝别人都会带来压力,所以可以说我们都不太会拒绝别人。

 

或许你不是人,而是一位喵星来的读者。那么,不管你是否是双鱼座的猫,你会不喜欢追逐影子和昆虫吗?

 

 

[1] R. G. Foster, L. Kreitzman, Seasons of Lif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A. Vahidi,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pregnancy rates in women undergoing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2 (2004) 82.

[3] S. Huber, et al., Effects of season of birth on re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humans: brief communication, Human Reproduction 19 (2004) 445.

[4] V. Lummaa, M. Tremblay, Month of birth predicted reproductive success and fitness in pre-modern Canadian wome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0 (2003) 2355.

[5] D. T. Eisenberg, et al., Season of birth and dopamine receptor gene associations with impulsivity, sensation seeking and reproductive behaviors, PLoS ONE 2 (2007) e1216.

[6] G. Doblhammer, Longevity and month of birth: evidence from Austria and Denmark, Demographic Research 1 (1999) 3.

[7] G. Doblhammer, J. W. Vauper, Lifespan depends on month of birth, PNAS 98 (2001) 2934.

[8] L. Tonetti, M. Fabbri, V. Natale, V, Season of birth and personality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Neuroscience Letters 452 (2009) 185-188.

[9] 周涛,从大数据看星座,《环球科学》,2014年第7期。

[10] 悉达多·穆克吉,《基因传:众生之源》,中信出版社,2018年。

[11] 韩筱璞,生于夏季不易进高校?blog.sciencenet.cn/blog-353403-301285.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75-1319758.html

上一篇:2021年阅读记录
下一篇:如何设计新冠疫情下的学校关闭策略

15 刘钢 焦飞 黄永义 冯新 彭真明 杨正瓴 刘全慧 武夷山 李哲 赵凤光 鲍海飞 李志俊 任国鹏 唐凌峰 陆泽橼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