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研究乐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zhq20082008 铀矿地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矿山地质及矿山安全(南华大学)

博文

A.评“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起中国20年后扮演的大国形象重任?”

已有 3844 次阅读 2010-5-29 16:5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人才, 20年后, 大国形象重任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杨玉良(系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记者姜泓冰整理)先生的观点,穿插了本人的一些看法(标PS的部分),呈现给大家,欢迎一起讨论。
 
      20年后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要做的重要准备,就是培养一批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才。
 
      大学校长要考虑20年以后的世界会怎么样,今天的大学如何培养出20年以后需要的人才。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20年后应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那时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要做的重要准备,就是培养一批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才。
(PS:20年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不止大学校长要考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有空的时候思考一下;我们也应该思考下现在的自己是否为20年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做好了准备和努力工作。)
 
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起中国20年后扮演的大国形象重任?
 
      首先,他要有精细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这一代,最好的科普著作都不是中国科学家写的。不是科学家的水平不够,而是写作水平不够、哲学素养不够,这是教育的问题。第二,对自然和人文必须有批判性的理解,不要盲目崇拜既定的科学原理。第三,要有全球视野。第四,必须了解和关注道德和伦理的问题。第五,对本专业必须有深入的理解,否则你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
(PS:精细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我们知识分子所必须的。“最好的科普著作都不是中国科学家写的。不是科学家的水平不够,而是写作水平不够、哲学素养不够,这是教育的问题。”---,本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咱们的科学家都具有很优秀的写作水平和哲学素养,主要是现在的科学家都“太忙”,在做“大项目”、“大课题”,这种写科普著作,短期看来,利润很少的事情,几乎是没有哪个科学家愿意去做的,这也不是教育的问题,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整个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研究生阶段的一个老师可能称不上大科学家(在我心中一定是大科学家),但是在铀矿地质界可谓是德高望重,他近些年却出了一些科普和哲学类书,还给我们研究生开了创造性思维等非常有意思的课程,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方法论和人文知识)
 
     这样的人才,要有综合素质,不是简单的一门课就能教会的;要做到学贯中外,学习不同文化的精华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之下,整合你的知识结构,可以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哪怕你只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家,也应该对自己的学科、对人类社会具有战略眼光。
 
      我们需要通识教育,或者是“博雅教育”。它与孔子培养君子之道有相近之处,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建立对各种不同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容忍、沟通能力。通识教育要打破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壁垒,展现不同学科和文化的思维方式。有些三流科学家会很有领地意识,跑到哪儿撒泡尿就说这是我的领域,你不能进来。如此下去,学科壁垒只会越来越多。而要打破它,就需要拥有综合知识,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地带。
 
(PS:本文的“三流科学家”带有严重的歧视色彩,什么样的科学家是真正的“一流科学家”?杨玉良院士算是吗?科学家都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中国人就喜欢划分三六九等,这种思想渺然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我觉得真正的一流科学家,首先他应该是思想道德极其高尚的。本人只是针对词语不针对人。
PS:我出生在山东,离孔子故居不远的地方,大概几十公里之远吧。很多人像我这样的人肯定超崇拜孔子,孔子思想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但是今天我要说说孔子思想的一些缺点,一个是他的“中庸之道”,害人不浅,我以前做事有些中庸,或者说是有些圆滑,这让我失去自我,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另一个是他的“以和为贵”,这个观点毒害了亿万思辨能力弱的人民大众,凡事都以和为贵,领导做错事,以和为贵,不得罪他,迎合他;家人朋友做错事,以和为贵,不批评他,表扬他。看到不顺眼的社会现象和坏人坏事,又是以和为贵,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大学的专业教育也需“通识”。首先要体现这门学科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学术魅力,让学生对整个知识的结构有整体了解。更重要的,以通识教育的理念来教专业课程,传递学术思想、学术历史以及基本的原理和例子。如果从不考虑前面两项,那么培养出来的往往只是工匠。
 
      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我们碰到的现实问题,通常会涉及多学科。好的通识教育,就是培养你有综合能力,培养你有人文情怀,对国家、民族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加上对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和了解,有宽容心、有沟通能力。这样的人,才是未来中国之急需。
Ps:没有做出点评的其他部分都是本人强烈赞同的观点,也使本人受益匪浅,谢谢杨院士和姜泓冰。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8771-330019.html


下一篇:B.别浪费你的高学历-转贴

1 刘广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