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worth 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rlesworth

博文

注意!这些实验室安全措施一定要到位

已有 39249 次阅读 2022-9-5 11:01 |个人分类:论文写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具有不同的作用。干实验室(dry lab)主要借助计算机或重型机械进行实验,不进行液体处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都需要用到干实验室。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实验室用作处理液体样本或一般液体,那么它就是湿实验室(wet lab)。通常而言,湿实验室适用于生物和化学这两个学科,也适用于其他跨学科或更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材料科学,因为材料科学与化学和物理学有交集,有时与生物学也有交集。


实验室普遍存在各种风险隐患,本文提供了一些使用和维护干实验室和湿实验室的重要注意事项。



干实验室


注意风险隐患


尽管干实验室的常见风险与特定学科有关,但是风险范围既包括摔倒在地等短暂风险,也包括与人体工学有关的长期风险。不要低估工作台人体工学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设置不合理的工作区可能会对实验者造成严重伤害,要确保合理设置工作区。


这里所讨论的风险不仅仅是指对实验者本人而言的风险,也包括实验操作安全风险。例如:


在生物信息实验室进行实验,需要维护好实验数据,定期集中备份


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查看实验样本。在实验样本储存的过程中需要保护好样本,从而杜绝或最大限度减少样本受外界影响而遭受污染的可能性。



干实验室的维护

通常由实验室使用者对实验室进行维护。一般而言,如果做好了标准维护,则干实验室无需特别维护。标准维护包括设备维护、定期清洁、计算机设备更新等。


(1)遵守基本要求

  • 收拾好东西。

  • 做好标记。

  • 爱护设备。


(2)遵守特定要求

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日常维护要求,遵守这些要求。

例如:在生物信息实验室做实验,要使用高性能计算集群。确保及时更新软硬件,以免耽误实验进程。


(3)确保所有相关人员了解更新情况

请记住,所有更新均须由实验室负责人操作,这样共享设备的使用者才能了解更新情况。


(4)确保服务合同有效

某些更专业的实验室需要用到昂贵设备,如激光设备、重型设备等,通常你自己无法维护这些设备。确保相关外部服务合同有效并及时更新。



湿实验室


在湿实验室中工作的特殊性


在湿实验室内,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现象而设立的。(这里指的是实验标本很容易受到其他物质的污染,结果会毁了整个实验。)尤其在处理固有危险物质时,无论是具有毒性还是生物危害性,这一点都尤为重要。



熟悉《物质安全数据表》


对于实验中使用的任何物质,请务必阅读相关《物质安全数据表》(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简称MSDS或SDS)。如果在处理某些物质时你没有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有可能会对你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通过《物质安全数据表》,你可以了解相关物质从储存到处置的全过程。购买实验物质前,确保你所在实验室有能力处理该物质,或使用安全性更高的替代品。


了解如何处理泄漏和仪器受损


其他常见的风险包括物质泄漏、玻璃仪器受损等。实验室应针对这些风险制定明确的处理程序。在进行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实验操作之前,了解相关风险处理程序,因为这些操作很有可能导致物质泄漏或仪器受损。此外,如果出现物质泄漏,可根据《物质安全数据表》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置。 


湿实验室的维护工作

应根据湿实验室的主要用途以及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进行维护。


(1)保持清洁


保持实验室清洁。尤其是在生物环境中做实验的时候,实验者和实验样本都面临着很高的污染风险。


(2)建立实验室库存管理制度


在湿实验室内,往往会看到先前研究人员遗留下了许多化学品或物质。不可否认的是,这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坏习惯。可实施库存管理制度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共享电子表格管理库存,记录相关物质的有效期和大致数量。如同管理厨房储藏室,你可能会一不留神就重复购买相同的物品,或者不经意地翻出一瓶多年来一直忘记放在哪的物质。


(3)天平校准


在湿实验室中,天平是常见常用的仪器。不要忘记天平校准。最好制定实施校准的人员轮值表,或将天平校准纳入日常工作。


(4)由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维护


关于设备维护,任何你自己无法维护的设备均应由持证上岗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确保签署落实相关服务合同。


113658obo3kvsuais24qkd.jpg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所有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01402-1354068.html

上一篇:识别掠夺性会议的5个有效方法
下一篇:投稿后被拒,还可以重新投稿该期刊吗?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