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博文

心理裹挟效应的内在机制辨析-兼论匿名与实名 精选

已有 3905 次阅读 2021-5-9 15:26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与分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按:李宏翰老师的“社会压力:微妙而强悍的无形力量”一文中,介绍并论述了有关社会压力所导致的非理性选择现象及其启示,下文是笔者对此问题的所思所想。


‘社会压力所导致的非理性选择’这个现象的确很有趣也很重要,很有启发性和社会应用价值。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裹挟机制和从众效应,导致这种从众裹挟效应的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两种内在机制:一种是心理层面的裹挟,还有一种是利益(尤其是短期利益和当下利益)所导致的裹挟。当然,应该有更多的裹挟,是兼有心理裹挟和利益裹挟所导致的。这三种非理性的裹挟效应甚至有时会发展到反智的程度。

但不论是上述哪一种裹挟,其核心的首要特征都是缺乏足够的理智所导致的,是利益判断优先于理智判断所导致。当然,这种利益判断中的‘利益’,既包括通俗的物质利益、经济利益(即为了获得短期利益和当下利益,明知是错的也顺从、怂恿、纵容甚至主动带头鼓动),也包括面子(比如不愿意或不敢驳大多数人的面子,或是不愿意或不敢驳掌权者的面子等等)、心理安慰、心理舒适等方面的精神性质的‘利益’。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是:明知事情的是非对错却仍然主动被裹挟到错误方,既有可能是为了先缓和当时的情形以免矛盾激化和冲突激化(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可能可行的技巧),也有可能是当事人的价值观中将自身利益得失置于是非对错之上而导致的。至于究竟是前一种情形还是后一种情形,要看当事人在双方情绪缓和后(尤其是情绪激动的错误方情绪缓和后)是否真正真诚且有效地采取了行动(包括言语的行动或其他行动)去逐步做通错误方的心理工作和思想认知工作(而不是继续火上浇油地加重裹挟效应的强度和广度),使得被裹挟群体的错误认知被逐步真正修正回来。如果没有这种行动的话,则必为后者无疑。如果是前者,前者的这种行动策略是否真能起效,则与当事人是否有非常高超的心理学沟通技巧、行动技巧和相关事务的火候的掌握能力有关,一不小心很容易反噬自身或是陷入酱缸之中无法自拔。因此,从行为干脆利落和节约时间成本的角度来说,不陷入裹挟效应之中,在裹挟效应刚开始发生之初就顶住压力勇敢果断地坚持是非对错的原则往往是更优的选择。然而,人类社会的事务非常纷繁复杂、种类繁多,有些问题很大,有些问题很小,有些问题涉及到的人非常多,有些问题涉及到的人非常少;有些问题涉及到的利益非常大或很长远,有些问题涉及到的利益很小或容易被淡忘。因此,具体当事人会如何应对其人生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裹挟效应,既与当事人会遇到什么样的裹挟效应局面有关,也与当事人自己的能力素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包括心理沟通能力、行为能力、资源调动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乃至人格魅力等)有关,更与当事人的价值观有关。

接下来需要谈论的问题是:这样一种非理性的甚至可能会是反智的裹挟机制,它对于我们的真正启发性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什么?我认为这同样可以分成两类来进行梳理和应对:第一类是涉及到重大的世俗利益、经济利益的事物/事务,对于此类型的事物/事务来说,要避免裹挟机制的作用导致大家一起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导致最终损害大家也损害自己,一个相对好的方法是大家在做判断的时候应该进行匿名,比如匿名投票选举制度的设计和应用。另外一类是涉及到纯粹的知识判断方面的事物/事务,对于此类事物/事务来说,由于知识类事务尤其是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真正目的和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求知识求真理,因此,在教育活动、科研活动、学术活动等知识类事务中,不应该过多地运用匿名机制,而应该要尽量地全面公开,因为只有全面公开地进行讨论和辩论,才能够真正使得大家形成理性共识,形成正确的群体认知,以及才能更有利于使得大家能够一起来避免那些错误的认知和错误的行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由于为了试图避免在学术判断、知识判断中,学者之间产生人际关系矛盾或个人矛盾,而过度推行匿名评审制度,这种做法其实反倒容易成为一种反智的或是容易导致反智的做法和制度。因此,从提升群体乃至人类的集体认知水平和理性程度的这个角度来说,在有关学术、科研和教育等知识类事务中,匿名讨论、匿名评审制度应顶多可以在极少数的场合进行应用,而在绝大多数的学术讨论、学术辩论和学术评审中,应该要尽可能地优先推行公开评审制度和公开讨论制度。

以上讨论的是有关负面的裹挟机制的各类可能情形及其内在机制,与这类负面裹挟机制相对应的,人类社会也存在大量正面的‘裹挟机制’,更为准确地说是存在一种正面的、良性的增益放大机制,即:由于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理性又包容的社会认知体系的存在,从而大大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乃至由此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福祉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存在,往往与社会的理性程度、道德水平、包容水平尤其是智识水平有关,更与社会的体制机制的完善程度有关,这个问题同样非常值得探讨,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在“漫谈博弈论之二:囚徒困境该如何理解以及有何真正启示?”中做过详细的分析与论述,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要结论是:社会的体制机制越完善,则越容易形成正向的、良性的增益放大效应,反之则反之。


参考阅读:

1)社会压力:微妙而强悍的无形力量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85190.html

2)同行评议的目的与方法之:公开评审与匿名评审的优劣辨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74733.html

3)学术评价公开透明最重要兼评“向文学艺术界借鉴“扩大的同行评议”的做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63880.html

4)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都需要有充分的公开辩论-兼评四大发明处分事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195277.html

5)不允许公开辩论的理论和结论,是对人类的还是自己的智商没信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016105.html

6)漫谈博弈论之二:囚徒困境该如何理解以及有何真正启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134756.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85715.html

上一篇:科研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理解,创新会在理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下一篇: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成果产出规律研究中几个关键性问题探讨

6 尤明庆 郑永军 李宏翰 宁利中 黄永义 NTUZY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