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博文

考研日说应考:方法技巧与心理调整 精选

已有 7208 次阅读 2021-12-25 17:08 |个人分类:认知规律与学习方法探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按:上上周我在给学生们开例会的时候,有两位考研的同学提到有关该如何应考的问题。今天正好到考研日了,我就把我这些年来关于如何应考尤其是应大考的思路方法详细写写。

就从上周的例会内容说起吧。以下是当时在回答学生们有关如何考研的提问时,我和学生们的一些对话。

我:“考研包括临大考时的心态调整的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了,先从这个事说起吧,最近几天有一个在网上比较火爆的关于考研的视频你们看了吗?”学生们说:‘是一个有关考研前抱一抱的视频吗?看了,觉得挺感动的。’我:”其实,我宁愿你们没看过呢,因为你们现在的全部注意力,应该要都放在考试的知识复习本身上,要尽量少去刷手机,当然偶尔调剂一下听听音乐之类的还是可以的。但是要尽量少看手机,更要尽量少去刷那些‘哎呀,考研多不容易啊,自己有多么的辛苦啊‘之类的这种顾影自怜的视频和网文。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批评那么做和拍这个视频的同学,因为任何考前的人性化应对的方法和心态的自我疏导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以我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在临考前,尤其是在这种大考试前,要尽量避免自己在还没考之前就去释放自己的考研情绪,以及过多的去顾影自怜,觉得自己准备这么久,是多么的不容易之类的。当然,有这种内在的心理和情绪是正常的,但是不应该过多的去关注这件事情,要尽量不去想这个问题,而应该在临考前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反复巩固考试科目知识的这个问题上去。要在心理上把考研就当作是一个平常的期末考试,只是一个大一点的期末考试而已,不要在心理上自己把它特殊化了。在心理上把考试过于特殊化,反倒容易影响自己临考前的复习心态和临考的发挥。当然,具体的一些细节,比如准备好考试的各类文具、准考证,每场考试的考点和时间闹铃给准备好是必须的,这些事项需要提前周密安排好以确保万无一失,但一旦安排好了,就耐心地去执行就行了,就当闹钟发条上好了似的,等着去一个个发生和一个个执行就行了。因此,总的来说,应该是要在知识内容上和细节上,做到战术性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战略上和在心态上,要淡视这件事情,就把它当做是一个平常的期末考试,只是一个相对大点的期末考试去对待就行了。考完之后,再去回顾自己准备考研的这个半年甚至一年来,自己有多么的不容易之类的,再去释放自己的考研情绪,但是现在不要去释放这种心理和释放这种情绪,要尽量想都不去想这个问题,就光想着各个科目的知识本身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了,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没有。“

另外在如果看待考研的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我在以前的学生例会中也经常提到,在此一并写出来,以使得本文内容更加完整),在心态上和心理上,一定要尽量避免自己的过于功利化和过于患得患失的这种情绪。在主体上,要这样来看待自己的考研经历:人生的美好来自于奋斗的过程和对于奋斗过程的回忆。没有奋斗过的人生,是不值得怀念的。一个一直生活在蜜罐里的人,和一个从未踏实勤恳地奋斗过的人,是无法真切的体会到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美好的。因此,要珍惜自己的这段奋斗的人生历程,也许现在有时会有觉得苦闷的心理,但不要去放大这种心理和尽量不去在意这种感受,要把眼光放长远,把它当作自己人生中的一段难得的可以全身心投入地进行拼搏的奋斗历程。等多年后,你重新回顾自己的这段人生历程时,一定会觉得这反倒会是自己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人生历程之一。同时,不要总去想着,如果我考上了,会多么的光宗耀祖,多么的出人头地之类的。过于功利化的去看待这种大型考试,不仅会导致自己在人生境界、人生品位上的猥琐市侩化,同时,对于自己的学习效率和临考的心态调整也是很不好的。当然,真要毫无功利心的去对待考试,尤其是大考,的确是难以彻底做到的,几乎任何人都无法彻底避免或多或少地有这种心理,但是,自己要有意识的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本身的感受和领悟上去、放在知识的盘点和巩固上去。在目前仅剩半个来月的这个阶段,你们就好比是一个农田里的农民,你们到了最后的收官的环节,这个时候你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全力以赴的放在该如何去收割地里这些庄稼,或者是要象一个即将上战场的士兵一样,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该如何去巩固和发挥自己的技战术训练,而不是老想着上了战场自己到时是死是活的问题,这种问题要尽量想都不去想,就想着你的技战术训练好了没有,有没有力量、有没有效率、有没有敢于直面拼杀的勇气(对于士兵来说,可能还要拷问和锻炼自己没有淡看拼杀后果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有没有灵活运用和灵活理解到这些技战术的内涵和灵魂等等。而对于你们的考试来说,这时就是要去盘点清理一下自己目前的知识掌握情况,巩固已经掌握的那些知识和尽量进一步的去扫除自己的知识盲点。更为细节地,我的建议是,目前阶段最后只有两个星期了,你们可以去把重点的放在这两个方面:一个是把要考的这些知识的相应教材完整的从头到尾地再看个一两遍;第二个,也是更加重要的是,要把历年的真题考卷拿来,从头到尾的做一遍,尤其是要去关注和确认那些以前你们做这些往年考题时,当时没有做出来的曾经做错的那些题目,要确认自己现在已经完全都掌握了和完全都理解透了。

另外的一个补充技巧是,昨天我看到有一个我们组以前本科毕业后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学生发了一个朋友圈,她一方面祝福师弟师妹们考研顺利,同时提到说这两天要去做自己会做的题目,以树立自己的考研信心。我觉得这个方法也是一个挺不错的临考技巧,但这个技巧应该是要在临考前一两天去采取。也就是说,整体来说,在整个应考的准备的过程中,既要有对自己的鞭策拷问,也要有对自己的正向激励。在平时要兼顾这两个方面,甚至可能要经常多些对自己的鞭策拷问(相比对自己的正向激励来说);而到临考时,应该要偏重于对自己的正向激励和正向鼓舞。

关于自我正向激励的这个问题,也可以引申到该如何今后去对待面试的问题上来。不论是考研的面试还是找工作的面试,在面临这类重大面试的时候,自己在心理上一定要自己给自己打气,自己即使没有自信心,也要自己给自己打进去自信心来,要有点初出茅庐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当然,这个勇气和自信,只是说在心理的底气上要有这样一种自我打气的心理意识和心理准备。但是,具体到面试的现场的时候,还是在策略上在方法上,一定要是不卑不亢和有理有据的。不能自我鼓励到达到让面试官觉得你无知无畏甚至狂妄自大的那种程度,那就会适得其反了。一定要掌握好不卑不亢的尺度是什么,以及锻炼自己该如何去有理有据地回答的能力和习惯。

因此,顺着这个话题再谈一谈考研之后,如果拿到了初试的入门券之后,该如何面对复试的这个问题。最近十来年我带过的学生里面有好多个这种例子:从一个普通的一本去考985包括985里的名牌大学(比如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北师大、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等),结果屡屡在进复试之后被选中。因为一般来说,一本的同学去考985,尤其是985里的名牌大学,往往都会有极大的落选概率,被当做分母而不是当做分子的概率通常是最大的。那么,如何能够真正有效的提高自己在复试时被选中的概率呢?这里有两个关键性的做法: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做法是,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尤其是考985高校的话,985高校他遴选学生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尺度是,你除了考试成绩好,你的真正的科研的能力、科研的训练、你的科研的参与是怎样的,这就极为重要了。因为一旦进入了复试线之后,其实以前你们的考研的成绩就已经大家可以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虽然在算分上可能会贴出,你初试分数多少、复试笔试分数多少、复试面试分数多少等等,但这类公示一方面未必所有学校都这么做,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其实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你到底是否是一个适合做科研的苗子的问题,这时的复试分数会成为权重最大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你本科时就有过科研方面的参与和成果其自己的确在现场能说出道道来,说得清楚明白,那么复试的分数就会很高,复试分数就会成为决定性的因子,而不是你在笔试时排名第几。越是好的大学,越是名牌大学,在复试时越会容易出现把笔试前几名甚至第一名的都给淘汰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根子就在于人家选的就是真正的科研苗子,这时笔试的入门券已经被用过了,这时的决定性因子是复试中的得分和复试中的综合表现。而要判断你是否是一个适合做科研的苗子,最为重要的一个判据,就是你在本科阶段参与过哪样一些科研的课题,经历过哪样一些科研的训练,掌握了哪些科研技能。而如果你的确在本科阶段有这种科研经历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你在复试的时候一定要自己主动的在自己的自我介绍以及个人简历上把它写出来,写清楚你参与了哪些科研课题,以及你的这个科研课题里有怎样的一些重要性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贡献,你自己在其中大概有怎样的一个贡献,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你能够说得出来,那么你在复试的名单里面就会立马变得出类拔萃,就会有极大的概率立马从分母变成分子。在复试时的第二个技巧,就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要自己给自己打气,要让自己表现的阳光自信,而如何表现的阳光自信,不仅仅是自己给自己临场打气的问题,更绝对不是口出狂言的’阳光自信‘,而是要落落大方、要口齿伶俐、不卑不亢,而如何能够做到落落大方、口齿伶俐、不卑不亢,平常经常参与自己导师所组织的各种学术讨论会,以及如果导师还经常给自己在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机会和做组会报告机会的话,那么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训练和铺垫。上面提到的这些面试的技巧,不仅仅是对于考研复试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其实对于找工作面试也同样是类似的方法和类似的思路。

最后,祝愿所有考研的同学们考试顺利!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34816-1318110.html

上一篇: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之:动态的眼光与‘演化力学’
下一篇:关于刘学州事件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13 郑永军 尤明庆 李宏翰 吴斌 周阿洋 郑强 黄永义 罗春元 王安良 彭真明 段含明 孙颉 姚小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