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解决教练中问题谈话是否被允许
高德明
求助者的说话开场方式有多种,最多的情况是人们更愿意谈论负面的内容,“我们的错误和困难是什么(What)?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这样(why)?”
Why解释可能更是“不作为”的借口
人们阐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会同时来解释问题的原因。其中包括:技能缺陷、失误、外部干扰、无意识思维的错误等等。这些解释是否被接受,这点受到文化的影响,谦虚的民族文化对“谈论原因多一些”亦理所当然。
解释原因可以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有时解释可能更是“不作为”的借口。如果人们认为你的失败是由历史原因导致的,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那么可能得出:再次尝试也是无济于事的。
沉默、抵抗会更多的出现
解释“为什么”可能是基于谈话者的主动解释,也可以发生于教练错误的问句引导,问了对方很多“为什么”,需要对方被动地解释问题的原因。
每当解释触及人们经济利益和社会形象时,失败不再是可汲取教训的经历了,而是降低个人自尊的铁证。问对方太多的“为什么”,获得解释会趋向于人们在这个境界中是无辜的,无能为力的。这个情景下人们会自动开启自我保护机制,教练和被教练的关系更加疏离,沉默、抵抗会更多的出现,人们或许怀疑提问者在迫害他们,追讨责任。
了解过去的问题和原因并不重要
当教练问问题为什么(why),就会导向人们谈论过去的事情,而焦点的谈话提倡关注未来。我们未来是什么(show),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迈向未来的一小步是什么?焦点解决的前期理论甚至提倡“达到目标不一定要解决问题”。从关注目标和方案的角度来看,“我相信即使我对问题不太了解,我也能给来访者提供帮助,也能拿出行动方案和实现目标的方法”。这样正是焦点解决高效率的地方。
谈论困难是在谈论我们不要什么,谈论目标和期待才是焦点所提倡的聚焦解决之道。
有两项研究证明了语言描述干预的效果。
罗森克兰兹( Rosenkranz )研究(2005)认为,在和哮喘病人会面时,若使用哮喘相关词汇会对他们的大脑和肺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了解这个,你就不用问他的哮喘好没好,他的胸部是不是还闷。这个关心只能加重病情和引发症状。
豪斯道夫( Hausdorff )等人的研究认为,经常与老人谈论年老体衰的话题,会导致他们呈现更老迈的步态和智力能力退化。
这两个研究支持了焦点解决的观点,提倡要减少对问题的谈论和探询。多谈论解决的方法,多谈论我们期待问题不存在的时候,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无法回避问题谈话和抱怨
往往谈话并不是在理论的框架下,在真实的谈话中我们没有权利阻止对方向我们吐槽、抱怨和自责。咨询谈话更多的是从问题谈话开始。
谈论自己有多么不好,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不好?
谈论其他人有多么不好,解释其他的人又为什么这样不好?
谈论处境有多么不好,解释处境为什么这样不好?
相关的能力训练
这时我们要耐心倾听,实践中仔细地聆听“问题”,是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一部分。教练逐渐开始被信任。倾听的能力很重要,被倾听而不被评判、不被嘲笑、不被说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经过专业训练的教练,可以在抱怨中找到对方可以赞美的内容给予回馈,建立彼此间的亲和关系。经过训练,我们知道如何用肢体语言和原词重复,来放大稍纵即逝、少的那些积极有用的微观成分。
另外,在教练培训中,还经常做这样的能力练习。分析问题谈话内容,在抱怨中可以找到对方的期待,从批评和指责中找到他的价值观、他认为什么是重要的。重要的人物、事件的信息,往往在抱怨者的言语背后的假设中。指责、评判和批评的背后,意味这个批评者在此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挖掘其精彩的人生经历和自认为高水准的优势优点。这些都是我们走向下一个谈话阶段的桥梁和资源。
什么情况允许,什么情况要打断
我所了解的焦点解决发展过程,前期的焦点解决培训(2015)是极力反对问题谈话的,或许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方法。SFBC发展到今天,人们对问题谈话不是那么千篇一律的反对了,而是在如下范畴内给予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允许在交谈中进行的问题谈话,他们的问题谈话背后的假设如下:(BILL OCONNEL 2015)
●倾诉想法。
●被信任和被理解。
●不将自己与问题联系起来。人是人,事是事。
●认为问题是暂时的。问题的描述有定语。
●对未来发展有灵活的预期。
●积极的假设。
●愿意淡然看待问题。
下面的问题谈话要被打断,和用目标谈话来代替,无益的问题讨论有:
●责怪和指责。
●宿命论和失败论。
●固执地认为问题是永久且不变的。
●始终认为自己是问题的原因。
●过多或过少的谈论责任。
●不现实、不合理的想法。
●消极的假设。
●悲观的预期。
●过分关注问题。
高德明2022.10.26于福建
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是一个SF取向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之路。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4-1 0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