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
谈一点教育心得
2017-5-28 13:31
阅读:4270
标签:教育心得, style, color
这里我想谈的教育心得,是对《论语》中的两个场景的联合考量,不知道是不是孔子的本意。
    《论语》中有两处场景对话,后来都演化成了成语,一个是因材施教,一个是举一反三。这两个成语都出自《论语》,《论语·先进篇》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两个学生的同一个问题,孔子考虑到两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答案。后世,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孔子是其发明人。因材施教并不容易,教师怎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到最适合学生,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向呢?这似乎要建立在长期的观察和试验之上,不然因材施教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孔子主张身体力行,肯定不喜欢喊口号。然而长时间的观察和试验又太没有效率。所以需要一种方法来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方向,即使是在老师不很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存在的,同样是在《论语》中,也许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后,也认真的思考过怎样因材施教,然后把方法记录了下来。
   
《论语·述而》 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学生不想学,我就不教他,学生没有遇到问题焦灼急切,我就不启发他。“怪不得孔子的学生都说孔子好,孔子竟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可是如果不下雪孔子是不送炭的。
    百度百科对于这句举一反三的解释是: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明摆着就是说,”我只教聪明的学生,那些智商低的,我不教。“可是孔子会说这样的话吗?显然聪明与否不可一概而论,梵高画画的好,在解数学题上他会聪明吗?庞加莱数学做的好,在写作上他会很聪明吗?钱钟书文章作得好,在音乐上他会很聪明吗?莫扎特音乐谱的好,在物理上他会很聪明吗?爱因斯坦物理很优秀,在画画上他会很聪明吗?孔子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擅长的领域,没有聪明与笨的区别。
    那么我对这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理解是:孔子说,”我教你这门学问,你如果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教你这门学问了。“孔子会换一门学问教这个学生,直到发现这个学生在某门学问上能够举一反三,这样这门学问必定符合这个学生的兴趣,这个学生也能够在这门学问上大有作为。所以当时的儒家就有‘六艺’ 了,孔子大概会说‘礼乐射御书数,从其中选一个吧’。
    所以举一反三是用来甄别一个学生适合学什么的方法。
    通过举一反三这个方法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结果。孔子的本意大概是这样的吧。
    如此看来举一反三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即使是两个陌生的人也能发现对方的擅长点。好方法啊!
    好的理念——因材施教,加上好的方法——举一反三。这才是一个大教育家的风范!

2016/07/06

于南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3334297-105763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