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usysu 海阔天空,变幻无穷;穷究其理,趣莫大焉。

博文

顾震潮先生的遗憾

已有 3864 次阅读 2020-9-21 20:21 |个人分类:随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前天(9月19日)是顾震潮先生百年诞辰,大气所召开了一个简朴而又庄重的研讨会来纪念这位达到了“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标准的杰出科学家( http://www.iap.cas.cn/gb/lunbo/202009/t20200920_5700070.html )   。他的大多数学生都已近或过了八旬,但出于对顾先生的敬仰,还是来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少是我近20年没有见到了的老师,在会上重新见到他们,心里也很感动。

在会上,顾先生的学生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都表达了他们对顾先生杰出成就和崇高品格的崇敬和赞美,这当然是真诚而又适合的,因为顾先生确实配得上最高的赞美 (可参见“怀顾”系列文章:http://www.iap.cas.cn/qt/zthd/jngzcbzndc/ )  。在这样的场合,说顾先生生前的遗憾,从气氛上讲可能不是很适合,所以会上几乎没有人提到这方面,除了云物理学家胡志晋在致辞中说起如果顾先生没有早逝,我们的大气物理学会发展得更好。

但从作为晚学的我看来,顾先生的最后十年,应该是充满了遗憾的十年。而这个遗憾,与其说是顾先生的,不如说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所以从汲取教训这个角度,来说说顾震潮先生的遗憾可能并不是那么不恰当的事。

1964年4月10日,《科学报》以专刊形式,也就是用四个整版报道了顾震潮先生的先进事迹。当时实际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是至今被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所尊敬爱戴的张劲夫,而顾先生正是张劲夫在科学院树立的第一面红旗(另一面是后来在罗布泊失踪的彭加木)。前天开会当中,所里一位老师专门发短信告诉我,当时作为科学院副院长和党组书记的张劲夫亲自参加了顾先生的“三摆会”(其中的两摆是摆成绩、摆优点),可见张对顾先生的器重和欣赏。而1964年也确实可以说是顾先生事业的顶峰。正是在这一年,他被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成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同在这一年,他又当选为世界气象组织(WMO)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记住当时新中国还在联合国大门之外)。他又作为1964年核试验委员会(张爱萍为主任,包括王淦昌、邓稼先、王大珩、顾震潮等,共56人)委员之一,领导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气象保障任务,并荣立个人一等功。并在其后又领导了1965年核试验和1966年热核试验的气象保障工作。随着人造卫星计划摆上日程,作为赵九章先生开辟新领域的急先锋,顾先生在1965年开始转入空间物理学研究(据吕达仁院士回忆)。

1966年,顾震潮先生刚刚46岁,年富力强,正是处在最有创造力的阶段。文革开始之前,地球物理所分所,他拟被调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即现在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担任副所长和党委委员,但运动一起,立即靠边站。事实上随着欣赏他、爱护他、重用他的张劲夫、赵九章和卫一清被打倒,他的境遇是不难想象的。在他被批成“白旗”,被审查时,陶诗言先生等他的同事和学生对此坚决抵制,斥责对顾先生的批判。尽管顾先生没有象叶先生那样被关押起来,从1966年到1972年的几年间(即他46岁到52岁时),顾先生的研究和其他人一样事实上被中断了。而当他1973年被任命为大气所所长后,由于他已经染病,也不能再在一线主持研究了。而正是在同一时期,国际的大气科学正在蓬勃发展中,而本来顾先生也可以在中国领导做同样的事情。对比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同学和朋友Bert Bolin(当时顾先生为博士研究生,而Bolin为硕士研究生),当时正在作为世界上第一次大气科学试验(GARP)的联合主席领导这次大规模的科学试验,而当时Bolin也确实给顾先生来信表达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和WMO,并参加GARP试验的期望。1980年代以后,随着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Bolin后来又成为了国际上气候科学的重要领导人,并成为IPCC的首任主席。而顾先生则已以改革开放年代开始前的1976年3月离去,给他的同事、学生和后辈留下无限的惋惜。

即使在1966年以前,顾先生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以当时的国家需求为主,但顾先生总是能在实际问题中结合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以此促进基本理论的研究。尽管如此,在当时明显左倾的氛围下,一些短期的需求和任务也不可避免地对需要长期坚持但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研究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害。而这也可能是使顾先生这样既有超凡才华,又具有领导力、宽广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杰出人物不能人尽其才的时代背景-当然,也是时代的悲剧。

当前从国家层面上强调重大国家需求,如何平衡和短期无明显效益,但需要长期坚持的项目的关系,并非易事。如何让新时代的顾震潮先生们少一点类似“大寨防雹”这样的短期任务[注:石广玉院士曾介绍他和顾先生一起出差昔阳县的故事,但据说顾先生并未亲自参加大寨的消雹试验],而是能够专注于一些更重大的、更基础性的问题,也还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0191-1251541.html

上一篇:从星系密度波到螺旋行星波
下一篇:《顾震潮谈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思想(一):要快,不必求全!

13 檀成龙 武夷山 张学文 尤明庆 王安良 张晓良 刘钢 王宝民 史晓雷 梁洪泽 周忠浩 杨正瓴 陈昌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