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liu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教授。

博文

大学:着手在于培养蓝领而着眼却在于成长出马云陈省身杨振宁 精选

已有 15946 次阅读 2016-4-8 10:05 |个人分类:大学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杨振宁, 大学, 陈省身, 马云

最近被几个学生缠住了。大家都不容易,接受了他们的采访。

 

一,关于大学的底色和出彩

科学上有天启之材。这些人不需要特别指导,能够在普通的训练中进行自我成长,例如爱因斯坦、华罗庚、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还有中南大学刘路等。这种人属于少数中的少数,可遇不可求。尽管大学里这种人才会不停地冒出来,大学却不能以培养这种人作为办学目标。

大学的着眼,还应当在杰出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扩张人类理性的边界,引领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但是大学的着手处却是培养蓝领,也就是将80%的学生经过培训,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这个群体的形象是一所大学的底色。当然,如果仅有底色而不能出彩,要大学干什么?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通过不同的训练、孵化这80%中的一部分最终能够成为引领社会风潮和社会变革的人物。“老婆是别人的好”,人才是别具一格的好!例如马云,我们学校的杰出校友熊晓鸽,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个人的成长也是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中专学的是电器自动化,湘潭电机制造学校的对学生纪律管得很严,例如非周末不能出校门,不过对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却是宽松而自由。记得当时物理课程考试,我只做选做题,结果也给了很高的分数。当时学校的校刊,照样发表学生的论文。尽管我现在以理论物理为职业,但是我觉得湘潭电机制造学校对我的培养是我成长的关键。

杜甫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大学中有一类人,能主动出击寻找导师,或者遇到了相互匹配的导师,然后成为了改变历史的人物。例如陈省身,主动求师嘉当,然后成为了几何大师;例如杨振宁,受到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吴大猷和硕士论文导师王竹溪的指导,一辈子就工作在这两位导师给定的两个方向上工作;再如物理学家Dyson,原来是粒子物理学家,由于主动找大师Fermi聊了二十分钟,导致他“壮士断腕”豪华转身进入凝聚态物理领域终于成为大家,等等。

2014级的毕业生刘顺近期回校说了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大学的专业学习只能给我们的职业保个底,出彩必须独辟蹊径。他在学校的时候,就各种不同的问题,请教过许多不同的老师。

我们学院的“大学生科研活动提升计划”就是如何再造我们学校的底色,是按教育规律和大学的使命培养学生的正途。这种做法是一个很好的着手点,效果也很明显!这种训练的着眼处,还是在今后出落出马云、熊晓鸽等人。

按统计物理的语言,人在平衡态,心在涨落处。

 

二,做科研应当持什么态度

这一点科学共同体有共识,胡适的总结是:“一点一笔不放过,一丝一毫不潦草。举一例,立一证,下一结论,都不苟且。”

 

三,怎么样才能将批判性的科研思维带给学生

将批判性的科研思维带给学生的主体在老师,是矛盾的主动方面。首先说老师方面。

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在课堂讲学时完全可以通过“开教材批斗会”的方式来讲授教材内容。王元修订的华罗庚著《高等数学引论》就既有褒扬、又有批评、还有发展。“超星”课程中,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老先生讲授《唐代诗词鉴赏》,对一些常见的诗词进行解读,发现他很多见解既不同于古人、也与同辈不一致的地方,但是的确是慧眼独具。王国维《人间词话》基本上把宋至清500年左右的大词人的名篇都评述了一把,认为许多名作其实盛名难符,而有些词作只有等到了王国维才品出真味。《人间词话》是词话的一个巅峰,估计再过100年也未必能超越。但是《人间词话》也不是无懈可击,除了一些条款已经过时之外,当代词学大师叶嘉莹就发现了《人间词话》中一些瑕疵,论证非常饱满。

课堂教学,需要思想的激烈碰撞!照本宣科,教师常常不如学生。

我上课的时候,基本上是一边讲解一边拿教材“开涮”。例如最近我给一位求教者讲解周世勋的《量子力学教程》中的一些问题,他用的是陈灏修订过的第二版,新版补充了少量新内容,非常物理而且应景。但是,原版中的少量错误并没有及时订正,例如新版172页上,Stern-Gerlach实验示意图中的磁铁摆放方式,是俯视的结果,而不是侧视的结果。就是一个低级错误,在第一版中就有,在国内很多教材中也有,但是不应出现在经典教材中。

本学期,《数理方法》课程需要救场,我去讲授两次Laplace变换。教材中说有Laplace反演就三种方法,但没有计算机符号运算法。我搬了个笔记本电脑用Mathematica来演示计算机符号运算,清楚地显示出计算机进行符号运算的长处和短处。

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应当教学生如何精解一两个问题,应当能结合当前学科的最新进展来设计一两道鲜活习题。

下面从学生方面看这个问题。

首先,大学根本不能使每一位青年学子“躺着成材”。学生甚至不能完全按教学计划“按图索骥”。现在是个“抢钱的时代”,教学计划只能给你打个底。“按图索骥”获得的可能只是一匹老马!

大学里学有专长的学者总有那么几个,不能让他们过的太舒服:要经常骚扰他们。即使未必能获得解答,但是常常能获得新的思路!如果有问题,甚至是和专业完全不相关的问题,也可以主动去寻找合适的学者去上门求教!

我上中专时,就写了一篇《我与哲学》的长文,交给我们的政治老师,一位见多识广学富五车的老先生。老师说连胡适都不敢写《我与哲学》啊,然后用毛笔给狂文做了长篇批改。顺便说一句,这位老师是写诗填词的高手,他给我展示过一首怀友人的诗,其中有一句“林深望不开”直抵盛唐气派,足可传世。

第二,大学里要努力寻找、培养自己的学术兴奋点。如果一时找不到,可以就自己喜欢的一门课,至少找一本国外名著相互学习,以求精通;然后再找一门课,再精通;一直下去。一定会发现通幽之曲径,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能够出类拔萃的特质和专长。

我在自学本科课程时,把《数理方法》、《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学得很精。特别喜欢《量子力学》,也比较喜欢《力学》;对《光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就不太敏感。我后来还感觉到,中国人对几何比较擅长,而对概率论就不那么擅长。也不知道对不对。

今天下午(4月7日),杰出院友、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的冯芒研究员来校讲学。他提到,他硕士博士论文学习都很努力也很优秀,但是他既不喜欢硕士课题方向也不喜欢博士课题方向,一直到了去欧洲进行博士后研究,才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就是找到了一个职业方向,有可能的话,尽可能要找一个“备胎”。我可以闭眼讲授《量子力学》,但需要睁眼才能讲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但是我还是一直讲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有的时候,职业选择需要服从国家和学校的需要。

杰出的华裔物理学家、犹他大学吴咏时教授20年前曾经提到,犹他大学为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鼓励有些教授在一个方向工作成熟之后,转到或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

最后,建议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抄习题解答。

 

.对大一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有什么具体建议

人都有味蕾细胞,在没有尝试足够多的东西,不会知道你的口味偏好是什么。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和经历,很难知道自己的天赋。建议大一学生对课题组进行一个游学。即,在每个课题组呆一段时间,国外称为rotation。根据欧美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这能使得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所在。

 

.怎么样平衡学习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不能等到毕业论文时,再进入科研训练环节科研是钻研的延续。学习本身就不能是一个单纯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评判过程。研究是一种习惯,不能等到进入科研课题组后才去做研究。

 尽管,未必希望以科研为职业,尽管,进入课题组甚至写出了论文,也不见得在毕业时就具有科研的能力,都应该去看看。科研是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的捷径。何况艺多不压身呐。

 当进入自由王国,会发现知识不仅仅在书本中,能力培养也不仅仅在科研中。善于学习者,到处都是老师。就像佛家的本生说一样,心中有佛则佛无处不在。


特别致谢

感谢吴咏时教授、冯芒研究员、刘顺先生允许引用他们的话或者事迹!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77-968669.html

上一篇:AlphaGo和理论物理
下一篇:书、译王阳明哲学小语《花》赠德国朋友

63 叶绿洲 李轻舟 陈小润 姬扬 许培扬 郑小康 曾宇怀 张家峰 姚伯元 杨正瓴 高敏 施郁 宁利中 朱晓刚 赵美娣 王桂颖 史晓雷 张江敏 王毅翔 LetPub编辑 彭思龙 田云川 许方杰 王林平 彭美勋 孙长庆 相宏伟 韦玉程 李卓亭 应行仁 璩存勇 苏力宏 李云杰 陈方培 何士刚 白龙亮 曹俊兴 徐世文 王春艳 徐晓 侯吉旋 赵明 李颖业 张云 赵国求 唐胜球 zjzhaokeqin ZeroK napor ep4h shenlu biofans htli dulizhi95 guhanxian jpx720 yzqts ghzhou5676 xqhuang gaorenye LongLeeLu hmaoi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