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沉默的杀手:警惕你身边的人兽共患病

已有 3329 次阅读 2021-6-23 11:27 |个人分类:zoonoses|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兽共患病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一类疾病。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在人类与动物间自然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多达200余种,我国约有130种之多。

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和国际交流加深,一些疾病翻越了自身流行范围实现了跨境、跨洲、跨洋传播,过去一些已基本得到控制的重大疫病又重新复发,过去仅存在于动物的病原跨种传播给了人类,过去一些对人无致病或低致病性病原逐步变为了对人类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甚至一些新发疾病的出现速度亦在加快。近年来,新冠、SARS、MERS、Zika病毒病、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疟疾、结核、黑热病、包虫病等一些重大人兽共患病不但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造成了空前的国际恐慌。小编收集整理了部分我们身边高发且容易被忽视的人兽共患病防控知识,以提高我们对这些人兽共患病的认知。

一. 巴贝虫病(babesiosis)

巴贝虫病是由于人或牛、马、犬等哺乳动物感染了巴贝虫(Babesia)所引起的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病。巴贝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经蜱媒或输血等途径传播。1888年匈牙利科学家Babes对当地一些牛群出现发热和血尿症状以及大量死亡原因进行调查时,在牛体内首次发现了巴贝虫。1893年,另两位学者证实双芽巴贝虫(B. bigemina)可经蜱媒传播而感染德克萨斯牛,该研究也首次通过实验证实巴贝虫可经医学节肢动物媒介蜱传播。我国人巴贝虫感染最早可追溯到1943年洪式闾教授对重庆地区“动物疟原虫”感染病例进行的系列报道。1957年,首例人巴贝虫病例由南斯拉夫学者在1例脾切除病人中发现,并最终鉴定为分歧巴贝虫感染,该病例也被认为是国际上最早报道的人巴贝虫感染病例;而上述我国洪式闾教授描述的人巴贝虫病病例报道较该病例早了10余年。

巴贝虫病是一种新发寄生虫病,在全球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及澳洲等地区均有流行,美国是巴贝虫病病例数最多的国家。我国巴贝虫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次是西南地区。

巴贝虫病呈全球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多于夏秋季节发生。虽然巴贝虫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往往被认为是非致死性的,而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巴贝虫感染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身免疫性溶血,其危害较大,更应引起重视。

二.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弓形虫病是由顶复门机会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弓形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弓形虫自首次发现迄今已有110年的历史,其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据估计全球约1/3的人口呈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但感染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欧美人群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25%~50%,20世纪60年代调查发现少数发达国家弓形虫抗体阳性率超过80%。

近年由于肉制品上市前的预处理,欧洲弓形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在40%左右。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983–1986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了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41个县的81 968名居民,结果显示平均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5.16%;2001–2004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检测47 444人,平均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7.88%。

弓形虫病是一种食源性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人群对弓形虫普遍易感,感染高风险(表现为血清抗体阳性)主要与不洁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宠物饲养等有关。肉用家畜家禽的感染造成养殖业经济损失,也成为人体感染的潜在风险。已知弓形虫感染导致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虫体增殖引起的组织炎性及坏死,其次为某些效应分子诱导的细胞凋亡。一般而言,弓形虫致病力的强弱取决于虫株毒力、增殖速率以及宿主种类。免疫机能正常者弓形虫感染通常呈自限性,或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少数人感染后会出现弓形虫病脑病或眼病等临床症状;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弓形虫后可能引发潜在感染再激活,从而导致致死性临床结局。孕妇在孕期(尤其是孕早期)急性感染弓形虫后,虫体增殖可破坏胎盘屏障,直接侵犯胎儿,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等严重的不良妊娠结局。

三. 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而感染,可引起发热、皮疹、肌肉疼痛、面部或眼睑水肿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因肺炎、脑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死亡。该虫于 1828年首次在人体肌肉中发现,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但其对动物、人类和社会的危害却从未降低。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有动物或人体感染旋毛虫报道。据推测,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 100万人患有旋毛虫病,其被认为是再度肆虐的疾病之一。欧洲及北美洲历史上旋毛虫病曾严重流行,近年来由于肉类及肉制品上市前严格检疫,旋毛虫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目前,旋毛虫病在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白俄罗斯、保加利亚、乌克兰、克罗地亚等)、阿根廷、墨西哥及越南、泰国、老挝等地仍严重流行。我国旋毛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由于部分地区和民族饮食、烹饪、卫生习惯及肉类检疫欠缺,旋毛虫病暴发时有发生,且具有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特点。1964−2011年,我国云南、四川、河南、广西、北京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先后发生旋毛虫病暴发疫情600余起,累计发病人数38 797例、死亡336例。2000年至今,云南省7个州(市)共报道人体旋毛虫病暴发疫情21起,发病人数总计2 256例、死亡3例;患者年龄最大90岁,最小仅9个月,以青壮年居多,均与当地少数民族吃生肉的习惯有关。此外,2006 年普洱市暴发的一起我国首次由国外(老挝)输入的旋毛虫病疫情,发病人数49例。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表明,全国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群旋毛虫血清阳性率为3.31%,云南省最高(8.26%),其次是内蒙古(6.25%),辽宁省最低(0.26%)。

旋毛虫病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据调查,包括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啮齿类动物、食草动物和食虫动物等在内的150多种哺乳动物,甚至某些禽鸟类均对旋毛虫易感,这些动物因吞食腐肉或相互残杀吞食来维持其生活史,导致该病在野生及家养动物生物链中循环及传播。旋毛虫病被我国农业农村部列为二类动物疾病,是我国肉制品强制性检验检疫项目,家畜感染不仅造成养殖业经济损失,亦是人体感染的潜在风险。除海南省外,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动物旋毛虫感染的相关报道,尤其以西南、中原和东北地区猪旋毛虫感染率较高,且因我国居民多食猪肉,所以猪与人体感染的关系最密切,猪肉及相关制品仍是我国人体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来源。目前,猪肉虽仍是导致旋毛虫病暴发的主要肉类,但暴发的感染源正由猪肉向狗肉、食草动物甚至野生动物肉类转变。

四.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

隐孢子虫病是由人兽共患肠道原虫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病,为世界六大腹泻病之一。该病主要介水传播。2006年,WHO将隐孢子虫病列为被忽视的疾病。1997年,隐孢子虫被美国CDC列为食源性寄生虫,被认为是仅次于轮状病毒的第二大引发儿童腹泻或死亡病原体,也是美国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FoodNet监测的十大病原之一。隐孢子虫病主要由摄入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引起水样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表现为无症状或两周左右的自限性腹泻,而免疫功能缺陷者表现为霍乱样腹泻,甚至危及生命。

隐孢子虫病呈全球分布,发达国家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6%~13%,发展中国家为4%~20%。我国不同省份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65%~11.15%:儿童(2.56%)、腹泻患者(2.75%)、青少年(3.68%)、乙型肝炎患者(4.89%)、HIV感染者(6.57%)、吸毒者(24.14%)及癌症患者(47.79%)隐孢子虫感染率高于成年人(1.89%);农村人群感染率(1.77%~12.87%)显著高于城市(0%~3.70%);不同季节隐孢子虫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夏秋季为感染高峰。隐孢子虫不仅为免疫缺陷患者持续性腹泻的病因之一,也是旅行者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有报道显示,前往南亚旅行的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阳性率较高。发达国家常居者至发展中国家旅行为导致隐孢子虫病的危险因素之一。2001—2003年,自发达国家和地区至尼泊尔旅行的旅行者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2003—2010年,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至秘鲁旅行的旅行者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为3.0%。2005—2007年,美国前往墨西哥旅行返回的旅行者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率为6.4%。

五. 贾第虫病(giardiasis)

贾第虫病,亦称蓝氏贾第虫病,是由贾第虫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原虫病,于1976年首次在旅游者中发生集体感染,故也称“旅行者腹泻”,在儿童感染者易引起生长发育障碍和认知障碍。1681年,荷兰学者van Leeuwenhoek首次在自己的腹泻粪便中发现贾第虫滋养体,1859年Lambl将其命名为肠贾第虫,1915年Stiles正式将其命名为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是目前唯一可感染人的一种贾第鞭毛虫,呈全球性分布,多见于温带和热带地区。2010年全球估计有感染者1.79亿,平均每年新发感染人数为2.8亿,发展中国家10岁以下儿童为高危人群,平均感染率可达15%~20%。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不仅有该虫流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该病曾在国际旅行者中流行,是旅行者中最常分离的寄生虫病原体。

人主要经粪-口途径摄入被包囊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临床表现为腹泻、腹部绞痛、腹胀、体重减轻及吸收障碍,免疫功能正常者腹泻可自限,而免疫功能抑制者可引起持续腹泻,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无症状携带贾第虫病亦较为常见。除人外,牛、羊、猪、猫和狗等哺乳动物也感染该虫。贾第虫包囊可在水中存活数月,旅行者在旅途中可因接触被贾第虫包囊污染的饮用水、娱乐用水或食物而被感染,且感染风险随旅行时间延长而增加。贾第虫病常见于经济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与低收入及卫生基础设施等缺乏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约2%的成年人及8%的儿童曾感染过贾第虫;而发展中国家既往贾第虫感染史接近33%。贾第虫病被列为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10种主要寄生虫病之一,2004年WHO将其归类为一种被忽视的疾病。

贾第虫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1~2周,最长者可达45d。急性期腹泻粪便为水样、恶臭、一般无血、黏液和细胞渗出物等,常伴有发热、明显的腹胀和腹痛。此类患者,若经抗菌治疗无效者,需考虑贾第虫感染。一般,急性期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即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期。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中、轻度症状。亚急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排恶臭软便或呈稀粥样,伴有肠胀气、腹胀或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和厌食等消化道症状。一旦发展为慢性期,症状反复发作,患者表现为周期性稀便、恶臭、无黏液和脓血,病程可达数年。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成人13%、儿童约17%)并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而成为无症状带虫者。此类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肠道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吸收功能障碍。对急慢性腹泻儿童,经抗菌素对症治疗无效者,需考虑贾第虫感染的可能。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 Leung AKC, Leung AAM, Wong AHC, Sergi CM, Kam JKM. Giardiasis: An Overview. Recent Pat Inflamm Allergy Drug Discov. 2019; 13(2): 134-143.

  • Minetti C, Chalmers RM, Beeching NJ, Probert C, Lamden K. Giardiasis. BMJ. 2016; 355: i5369.

  • Chen XM, Keithly JS, Paya CV, LaRusso NF. Cryptosporidiosis. N Engl J Med. 2002; 346(22): 1723-31.

  • Ryan U, Hijjawi N, Xiao L. Foodborne cryptosporidiosis. Int J Parasitol. 2018; 48(1): 1-12.

  • Halonen SK, Weiss LM. Toxoplasmosis. Handb Clin Neurol. 2013; 114: 125-145.

  • Aguirre AA, Longcore T, Barbieri M, Dabritz H, Hill D, Klein PN, Lepczyk C, Lilly EL, McLeod R, Milcarsky J, Murphy CE, Su C, VanWormer E, Yolken R, Sizemore GC. The One Health Approach to Toxoplasmosis: Epidemiology,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Ecohealth. 2019; 16(2): 378-390.

  • Vannier EG, Diuk-Wasser MA, Ben Mamoun C, Krause PJ. Babesiosis.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15; 29(2): 357-70.

  • Chen Z, Li H, Gao X, Bian A, Yan H, Kong D, Liu X. Human Babesiosi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Parasitol Res. 2019; 118(4): 1103-1112.

  • Wang ZQ, Cui J, Shen LJ. The epidemiology of animal trichinellosis in China. Vet J. 2007; 173(2): 391-398.

  • Gottstein B, Pozio E, Nöckler K. Epidem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trichinellosis. Clin Microbiol Rev. 2009; 22(1): 127-145.

  • 许洁,曹建平,沈玉娟. 旅行者腹泻患者寄生虫感染研究进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 33(2): 110-119.

  • 杨小迪,徐常艳,王舒颖,高宏宇,梁金宝. 我国旋毛虫病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 32(5): 448-452,458.

  • 周霞,王慧,薛靖波,夏尚,周晓农. 国内外巴贝虫病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 31(1): 63-70.

  • 沈继龙,余莉. 我国弓形虫病流行概况及防治基础研究进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 31(1): 71-76.


联系我们

网站:https://zoonoses-journal.org

Zoonoses 是全球第一本快速报道有关人兽共患病知识的金色开源期刊。该刊旨在为人兽共患病领域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兽医和公共卫生学者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为临床医学、兽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最新发现、方法和观点提供快速展示和开放平台。杂志将刊载有关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真菌性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生物学、诊断、预防、治疗和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Zoonoses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科学家董小平教授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Lynn Soong教授担任共同主编。

向Zoonoses投稿的作者将享受如下优惠政策:免费发表、免费语言润色和图表制作、免费提供论文单页、版权归作者所有、快速同行评议、全球学术推广、作者宣传等。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92371.html

上一篇:Zoonoses,招聘青年编委啦!
下一篇:ACM 加入文章摘要开放倡议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