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兵
利用基金评审剽窃他人研究思想是偶然现象吗?
2018-12-30 13:01
阅读:6866

一年一度的中国基金大战开始了,在此说一件中国式无限可恨之事。

日前,某友与本人聊到同济大学某博士在某学科TOP期刊发表一重要论文,说的是该博士生巧妙地剽窃他基金申请idea。义愤填膺但又无可奈何。大致情形若下:


某友在某年申请了基金并获准,但在2年后突然发现某学科TOP期刊发表了一篇和他申请十分相关的论文,于是下载读完全文,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全文几乎和他基金思路完全一样。遂大怒。但一直不得其解,某友并不认识该博士生,但却认识并比较熟悉该博士的导师,该博士生导师是某学院副院长。立马就想到可能是该博士生导师评审了某友的申请书。有两种可能使该博士生巧妙地剽窃某友申请idea。一是博导让其博士生审稿,博士生自己觉得某友申请idea很好,又能很快实现,二是该博士生导师自己审稿时觉得某友申请idea很好,让其博士生赶快去做。但不管哪种情形,该博士导师应该是罪魁祸首。

      某友谈及此事十分痛苦和愤怒,因为他还未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更未申请专利,这意味着他的研究成果今后很难在国际TOP期刊发表。多年来的心血按中国目前评价体系,是付诸东流了。但无可奈何。一没有证据。二者该博士生巧妙地将论文改头换面。即使打官司也很难赢。于是十分痛苦。

      某友之事,在中国是一定程度的较普遍的现象。可以说这种研究即使成功了,也是可耻的成果,某种程度上是偷来的。

别人辛辛苦苦多年的研究,你半路杀一杠子,这和打劫有什么区别?

这种事件本人初步有如下几点看法:

1,据说这种现象的确有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普遍性。

这种现象的后果和恶果是扰乱学术市场,最受伤害的是真正的原创者,原创者几乎血本无归。

2。恶性循环。

这种现象必定使得很多知道这种事的人,必须 像地下工作者像防贼那样地设防。即使那样也会防不胜防。报告不敢作,作了也白作,申请也不敢申请,不写清楚又怕不中,写清楚又怕被偷去。

3,偷窃者的隐蔽性。

以目前这种中国式的官僚管理方式,偷窃者几乎毫无成本,而且有巨大利润,因为你无法找到证据。唯一的证据就是官方去查,而这是不可能 的,所以造成的局面是,偷窃者招摇过市,被偷窃者欲哭无泪!

请各位注意自家真有货的研究学者保护好自己的东西,无货的学者无须担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文兵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3389189-115437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