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99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na999

博文

自制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

已有 2241 次阅读 2022-5-19 11:17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


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基底侧方实照:


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基底下方实照:



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正面抗风效果视频:

https://blog.sciencenet.cn/video.php?mod=vinfo&pid=1917


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反面抗风效果视频-1:

https://blog.sciencenet.cn/video.php?mod=vinfo&pid=1918


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反面抗风效果视频-2:

https://blog.sciencenet.cn/video.php?mod=vinfo&pid=1923




发布博文“自制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说明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在本人于2009年前期申请且已授权的并已主动终止的“抗风伞”同名实用新型专利与同日申请的(也因主动放弃)已视为撤回的同名发明专利申请的发明基础上的重大进展,即在2009年本申请人就发明了“普通伞面设置若干带小孔的凸起,可从伞面下方向上通风的”以及“中空伞杆是空心通透带拐弯的可从伞面上方向下通风的”双向引流通风的“抗风伞”。2015年的本发明申请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在普通伞面顶部中心大面积下凹的喇叭花芯形而大大增加了从伞面上方向下的通风量与外形美观又实用的显著进步。本申请的发明创造“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是集新颖性、创造性、美观加实用性为一体的,是与目前公开的全部现有技术内容大不相同的“喇叭花形伞具”,显然是伞业界前所未有的,特别是抗风伞领域史无前例的颠覆性创新设计。本发明专利申请较之本申请人前期申请的且已视为撤回的普通伞形状的“抗风伞”发明专利来说,又增加了在伞业界具有颠覆性的区别技术特征,这就是前所未有的喇叭花形的既美观又实用的名为“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的设计原理与整体技术方案,本申请的“开张伞面呈环周双流线形(在抵抗强风从伞面上方进行破坏的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小持伞人的行走阻力)”是前所未有的,其抗风技术效果也是具有显著进步的,在这之前所有其他人有关抗风伞专利中,“伞具整体呈喇叭花形”的权利要求也是前所未有的。故本发明专利申请无论是从显著有效的抗风性,还是从美观外形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以及与之俱来的经济效益,在与其它相关的现有技术的对比考量中,都无疑具有显著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此,本申请人完全可以依法将自己的两级多项创新特征技术组合起来作出一件整体创新技术方案的唯一的一次本发明申请,而且因为本申请具有明显的授权前景,依法理完全应该得到专利授权保护都是很显然的。

本申请的这种喇叭花形设计创新思路是在本人的前期普通伞形的双向气流抗风伞发明专利申请之后产生的:有一次,当本申请人在网上看到一种牵牛花即喇叭花图片时,突然闪出一个想法——我这个抗风伞面如果设计成喇叭花形,那就可以在开伞时伞面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直径的下凹面,就会有收集伞面上方大风的作用而大大增加向伞面下方的通风量,从而提高从伞面上方向下释放风力的顺畅性,一定会增强伞具的抗风性!同样,本人前期(2009年)发明申请也是在本人的思考下形成的:那是有一次本人步行时遭遇一场大风雨,当时打开的雨伞被大风刮翻了数次,最后伞面的一个支撑条都断掉了。这次经历让本人专心思考了一番抗风伞的制做问题。当时看到市面上销售的抗风伞都是加强对伞面的拉力来抗风,效果都非常有限。本人心想,能不能换个方法抗风呢?当时突然想到,既然靠拉力拉不住大风中的伞面,那就反其道而行之,那就试一试以释放风力来抗大风,这就是摒弃定势思维技术偏见的“在伞面上下双向引流而抗风”的创新思路。于是,本人进一步细想出:抗风伞应该只通风而不漏雨,所以应该在伞面设置许多向下弯曲的小凸起,来达到从伞面下方向上引流释放风力而不向下漏雨的效果;那么,如何加大从伞面上方向下通风呢?然后就又想到,除了向下弯曲的伞面周边可以向下通风外,还可以在伞杆顶端开孔,并且直通中空伞杆至伞柄,以加强向下引流释放伞面上方的风力,再加上伞柄处带拐弯结构,可以将从上向下引流的风雨避开持伞人体而流向身旁。

故本人的“喇叭花形双向气流抗风伞”发明完全是自己两次创造性思索成果的一件总的整体设计,且本申请具有不可否认的发明专利申请所要求的“创造性、新颖性与实用性”三大基本授权条件。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89947-1339259.html

上一篇:[转载]解析中科大研究团队的电池阳极新技术,充电6分钟达到60%电量
下一篇:上海住所六一解封

1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