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中国为什么需要“教学型教授”?

已有 3621 次阅读 2019-11-28 15:30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学, 职称, 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中国为什么需要“教学型教授”?

 

“教学型教授”曾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并引发高等教育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的热议。赞成者认为:“教学型教授”的设立符合高校教师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评的要求;而反对者则认为,“教学型教授”与大学教授名实不副、不过是过渡性现象,甚至预言10年后“教学型教授”会消失。随着“教授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被清出教师系列”这一新规出台,争议变成了硬性要求:教授必须要给本科生上课!以往的讨论一般从教授设立的本源、教授的职责、教授的评聘条件等展开,却忽略了我国特殊的国情,本文主要谈一谈:中国,为什么需要教学型教授?

第一,我国基础教育的选拔性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分层的特点。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主要以选拔性考试为主,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无不充满了选拔性的意味,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高考,分数决定命运,分数也决定了不同高校中的学生因分数而被分层。处于塔尖的北大、清华坐拥高分学霸,而一般的地方院校只能在本科线甚至专科线附近去等待自己的“天之骄子”。一定程度上,这种因分数而导致的人才分层可以客观的反映一所高校生源的平均质量。不幸的是,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占大多数的并不是凤毛麟角的北大、清华,而是普通甚至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地方院校,与拥有优势资源的名校相比,地方院校更多的是培养应用型甚至是实用型人才,这种学校、这些学生,难道还要咬着研究不放而弃教学型教授而不顾吗?

第二,我国的教育现实不同于西方国家。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跨入到大众化教育。但遗憾的是,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所执行的选拔性考试、填鸭式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度。发达国家的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性、个性张扬等特点,发达国家学生对院校、对专业的选择性更多,而且目的性更强,其基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品格与其高等教育所要求的人的素质是具备高度衔接关系的,以至于即便某些名校教学质量一般,其学生依然具备完成学业的品质。而我国的教育中“高考前十分紧张,大学后特别放松”的现实已长期存在,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这种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国大学生整体上还尚不具备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独立性、自律性、进取性等品质,甚至一部分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是盲目的、课程学习是迷茫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上课继续放水,是不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教学型教授的设立,不仅是对常年投身教学一线的教师的褒奖,也对水课教师敲响了警钟,在“教授”头衔紧张的现实下,设立“教学型教授”是符合我国教育现实的。

第三,科研营养不良也在呼唤设立“教学型教授”。现有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时都在吸纳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应该说,这些人才在专业视野、科研能力上应该不至于太差。但入职后,职称评聘中往往更加注重省部级甚至是国字号的科研项目。每每项目放榜之际,名落孙山者大有人在,以至于五年甚至十年拿不到一个科研课题的人也是有的。没有课题,研究的经费、论文的版面费等都会捉襟见肘。没钱还想搞科研,不是不可能,只是太穷酸。即便是天才,也有可能遭遇科研营养不良。而我国科研营养不良的人,很可能还不是一个小数目。加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在中西部地区科研营养不良的,应该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是苦守着基金本子一改再改、年复一年的等待花开,还是看到新的希望、换一个目标培育桃李?须知,“教学型教授”的评聘,绝不可能是一年甚至两年就能实现的。在一个人精力有限的条件下,让他专心教学,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那些科研经费充足的人,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他们又怎么知道,有些人五年、十年设置十五年都拿不到一个纵向课题,长期的科研营养不良,导致的是恶性循环:成果越来越少、竞争力越来越差。

第四,我国应建立中国特色的“教学型教授”。“教授”这一理念来源于西方,但是否我国在职称评聘上也要完全借鉴西方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高等教育应该是与我国基础教育相匹配的,二者不断调整动态推进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教育有其特殊的国情背景,我国的人才培养也有不同于西方的要求,这就需要建立具备中国特色的“教学型教授”。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教学型教授”不等于不搞研究,“教学型教授”也不等于不发表论文,“教学型教授”是对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教学水平有目共睹、学生评价有口皆碑的高校教师的褒奖,这种褒奖打破了以往注重论文、依靠科研成果来对高校教师展开评价的模式,获得褒奖的人是用时间、青春、甚至是一次次自费科研的失意所换来的,他们用十数年的好评换一个“教学型教授”的头衔,有何不可?此外,为什么我国的“教授”非要学习人家呢,就不能有一些创见性的尝试和探索吗?

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教学型教授”是否名实相副?评聘过程是否公平公正?

不要让“教学型教授”变成另一顶争名夺利、拉帮结派的帽子,这才不违背“教学型教授”的初衷。

第五,十年后,还会有“教学型教授”吗?

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教学型教授”是一种过渡现象,但这个过渡的时间,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绝不是十年就能完成的。这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基础教育的育人水平、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情况等。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当前上大学还是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作为评价标准,那么,人才的分层就将长期存在、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将长期存在,再加上高等教育扩招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不用我说,中国的教育现实摆在那里,你再怎么讨论,也不可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指望科研大牛小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教学是需要时间投入的,开个公开课可能起到拓展视野的作用,但远远远远达不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作用。在这方面,也许名副其实的一流“教学型教授”,更加大有可为!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00925-1207936.html

上一篇:如果允许一稿多投呢?
下一篇:取消清考,不如收费重考

5 王安良 罗春元 宁利中 郁志勇 张照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