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改论文比写论文更更更难 精选

已有 7193 次阅读 2021-5-25 12:44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写论文的时候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怎么写怎么写,信马由缰。心之所向,笔之所驶,颇有一日不觉几千字、下笔忽若有神助的感觉;改论文就不是了,三五个审稿人,有的“修改后录用”,有的“修改后重审”,修改论文的时候,大部分是围绕着审稿人的意见来修改,不是“我要我觉得”,而是“你要你觉得”。

 

写论文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所以怎么写全凭自己;但到了改论文的时候就不是了,三五个审稿人只是给你寥寥数语,话隐机锋、语含深意。你透过这只言片语,真真的很难猜透审稿人的全部想法,以至于改了半天,还未得圆满之感。

 

写论文的时候,你以为自己万事俱备;但到了改论文的时候,岂止是“只欠东风”,恐怕还要面对审稿人提出的“小船的容量不够”、“绳索的强度不足”、“人员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你不禁要问,写论文的时候自己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到了改论文的时候怎么还得重新采购一批新箭、新弓!何来经费,哪来时间?呜呼哀哉!

 

写论文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写的基本都对;但到了改论文的时候,不仅审稿人认为你不对,甚至三五个审稿人之间的意见还会打架,以至于让你莫衷一是。

 

写论文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件很有趣的研究;但到了改论文的时候,审稿人问你的研究有啥意义,你自己也在不断的问自己这研究有啥意义,问来问去,原本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变成了一件让人挠头的事情。笑着写完论文,却要哭丧着脸修改论文。

 

写论文的时候,你感觉自己是行业翘楚、国之栋梁;到了改论文的时候,你可能会意识到:我不过是一个小渣渣……

 

当然,如果审稿意见不错,你的感觉也许会是另一翻景象了。从自信点点到自信满满,从行业翘楚到填补本领域的空白,从初窥门庭到证得终极奥义……但别太得意了,论文发表出来是否果真如此,除了原本的那三五个审稿人,还会有更多的读者来了解你的研究。稍有不慎,你就会发现,原来的研究确实存在缺陷……快乐是你此刻开心,而幸福是你可以一直快乐。

 

再次呼吁:

1、审稿人出给审稿意见的时候,尽可能具体而微,这样作者修改时才能高效、有针对性;

2、审稿人出给审稿意见的时候,如有好的修改建议不妨提出来,而不是掖着藏着,作者还要去猜审稿人在想什么,猜了半天也不知道猜得对不对;

3、研究存在缺憾是正常的,不可能尽善尽美。审稿时应多一份包容的心态,一些疏漏如果能改进,应明确指出或给予机会。当然,对于总体水平极差的情况,有时候也有一棍子打死的必要,但这一定要求审稿人具有广博的见闻、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判断力;

4、面对新鲜的研究,审稿人应多一份博爱之心,这个世界因为多样性而美好,学科的发展因为内容多样而在百家争鸣中探寻大道。当基金、项目开始内卷到几个固定的研究团队的时候,表现上看是这些团队实力强大,但已经隐藏了学术权威不容置疑、知识固化的风险,比如这些圈子里的人用的可能都是祖师爷的理论,却难以容忍其他观点,这是不利于整个学科发展的。学科和科学要发展,是因为有新要素出现。而新鲜的事物不是一下子就成熟的,需要时间和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促进其发展。当我看倦了某些陈词滥调的时候,读文章的时候真的很渴望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新鲜的东西。

 

基于第4点,目前的基金评审一直都是专家话语权,学科内有限的专家就会造成圈子文化存在,而圈子文化就会造成利益圈子化和排外。如此环境之下,不在圈子里的新鲜的东西要想存活就会难上加难。

 

科学网此前有介绍新西兰、瑞士科研项目摇号分配的情况(参见陈德旺、李江老师的博文),中国未来的基金项目分配,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让更多圈子外的人进来参与一下呢?一个博士毕业五年内拿不到任何经费支持,除了指责他或她能力不行外,这个博士的科研很可能就这么废了。对于国家和地区而言,盘活废置的人才,和培养新的人才同样重要。特别是有些地区不仅培养不出来新人,还不盘活老人,这是很悲哀的。

 

希望未来不要出现这种现象:

培养的新人越来越多,而废置的老人也越来越多。

圈子里的人觥筹交错,圈子外的人无人诉说。

圈子里的人,营造着欣欣向荣的假象;圈子外的人,被遗忘在荒芜的角落。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00925-1288186.html

上一篇:博物馆的秘密-阅读笔记
下一篇:加榜梯田

16 郑永军 杨正瓴 杨顺华 汤茂林 褚海亮 梁洪泽 罗娜 檀成龙 黄永义 姚伟 孙颉 尤明庆 曾跃勤 冯兆东 帅凌鹰 刘永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