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也谈“跨校选课”难以推进的原因

已有 3134 次阅读 2021-7-18 19:25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718日,《中国科学报》以“‘跨校选课’政策难以推进的“根源”在哪里”为题探讨了“跨校选课”政策难以推进的原因,详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7/461538.shtm

 

该文主要从宏观视角而论,看起来很宏大很有道理的样子。不可否认,该文提到的原因确实存在,而实际造成“跨校选课”政策难以推进的原因也是多方面。但该文遮遮掩掩,并没有直接捅破“跨校选课”难以推进的原因。

 

造成“跨校选课”难以推进的最主要原因,是无利可图。

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风不振。

 

说白了,费力不讨好,或者费力讨不到多少好处,政策号召短期尚可见到效果,但长此以往,做“冤大头”的自然不多。

而学风不振,就算学校、教师层面有利可图,学生不主动,还是无功而返。

 

用大实话分析一下:

学校层面,本校课程从体量上已经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否则各种评估也通不过了,为啥还要费力气引进外校课程,其动力何在?对于优质高校而言,人家开放不开放课程都已经是优质高校了,帽子都已经扣在那里了,人家不需要自己证明自己是优质高校和名师;而普通高校,为啥他们普通自己还没点数儿吗?普通高校拿出几门自认为优质的课,在当下这个追捧“双一流”的年代,你觉得对于优质高校的学生而言有多大吸引力?而且,学校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啥?收获情怀?如果情怀这个东西这么普遍、务实的话,教育质量也不至于如此了;如果情怀这个东西这么普遍、务实的话,教育部也不需要发文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了。我估计更多的人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吧,逼不得已,拿几门课充充门面就行了。没有利润,哪有动力?就算有动力,比如一门课给你十万二十万的建设经费,你觉得这点钱对于高校而言有吸引力吗?甚至这点钱就不够课程维护和运营的钱,到了老师层面有可能还要倒贴钱、倒贴时间。我国大部分高校是公立高校,利润这件事你可以想想,但想要落实,恐怕就难喽。还有一个例子我不知道是否恰当,权且列出来供参考吧。每年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候,不乏一些老师诟病周末监考挤占自己的休息时间、监考费低而迟到等风险高,在毕业要求已经取消四六级的限制后,为啥高校还“热衷”于按部就班的举行四六级考试呢?恐怕除了为学生服务外,查一查考试报名费的流向,也能有点眉目吧。

 

老师层面,本校的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周一到周五,要想巧妙的实现“跨校选课”,恐怕有些老师要牺牲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吧。问一问,这些老师缺少评职称的教学工作量吗?恐怕不会缺。再问一问,这些老师每周或一个学期的若干周都要投入自己的时间来管理这些“跨校选课”的课程,他们能收获啥呢?以我们单位的课时费为例,副教授一节课税前60块钱,一门32学时的课全上下来,税前不过是1920元。这点钱对于高校老师有多大吸引力呢?换个角度,为了完成“跨校选课”的教学任务,老师需要投入到备课(跨校上课不能自己砸锅吧,只能做得更好更惊艳,否则丢人丢到其他学校去)、上下班途中(晚上上课如果自己没车的话交通还是问题、还会产生额外的交通费)、批改作业、出试卷等等,把这些因素再考虑上,是不是这税前的1920元又缩水了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参与实体“跨校选课”的老师,基本是在做慈善了。从经济性而言,目前的“跨校选课”吸引力何在?还有一个风险,学生能坚持下去吗?名师出去,如果挂科率极高,甚至超过本校同期课程,是不是面子不太好看呢?那么会不会因此而放水呢?就算名师不要面子,如果还是出现后期学生越来越少的局面,是不是也会有挫败感呢?

 

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在已经很繁重的本校课表外再参与跨校的课程,他们不需要时间吗?他们不需要搭路费吗?如果本校的课程出现调课,有可能就会上课时间冲突。而且就像原文分析的那样,学生能得到啥?最多是学分互认,目前还不可能得到校际的学历认可。不可能你学了几门清华的课,毕业的时候就发你清华的毕业证吧?至少目前还没看到这种可能性。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现了这种可能,也许是好事也说不定。而且,有多少老师认为,本校的学生如果能把自己该学好的课程学好,就已经功德无量了?学风不振,应该不是个案吧?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算是学术大牛上这种课,前几次也许学生看看新鲜,如果讲课一般、无利可图,能坚持下来的学生有可能会逐渐减少。

 

这就好像,大家开会的时候讲情怀,好像都有情怀。但真正要把情怀落实下去的时候,有些人就已经悄悄的溜走了。坚持下来的虽然承受着别人的赞美,但背后有多少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吧。

做教育呢,不仅要有情怀,还得务实。情怀解决想不想的问题,务实解决能不能做好、能不能持续做好的问题。

 

破解这一困局的最主要举措,应该是让各方都尝到甜头。有了甜头,动力才足。至于其他措施,特别是喊口号,恐怕是不行呦!

 

关于“跨校选课”,还有几个观点想分享一下:

1、目前网课的考核比较水,网课可以做补充,但不能和线下课程完全等同;大面积推广网课学分互认,从目前而言弊大于利,不建议大面积上马,更不推荐跨省层面用网课来实现学分互认;

2、我不认为“具体操作措施落实到位十分困难”,实际上如果想干的话很容易,关键是想不想干、能不能干好的问题。甚至来说,这件事没有电脑都一样能干。“具体操作措施落实到位十分困难”,这不过是一句托词罢了。

3、如果有利可图,“好学校”资源共享的意愿有可能也会增加。有些“好学校”给企业做培训,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吧。

4、学生层面是比较无解的,学风不佳,会导致有情怀的老师有可能逐渐情怀变淡。但同时,学生层面如果解决好了,就算不跨校选课,可能都会是另一番景象。

5、需要深刻反思为啥高校“门户”观念的影响如此巨大,光反思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现实当中得到回应,否则以后普通高校的生存会越来越艰难。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00925-1296008.html

上一篇:高考报志愿的几个提醒
下一篇:再谈在线课程与在线教学

4 褚海亮 尤明庆 张鹰 王凌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