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fycyy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xfycyyhang

博文

对当前科协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已有 8091 次阅读 2017-6-11 10:3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学术性, 科协改革

摘要: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期,本文认为需要深化认识近期中央定位的“科协三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并对新提法“先进性”的内涵进行了初步讨论;论述了当前科协加强学术导向性的重要措施――学术会议纪要的意义:提高学术会议质量、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提高科技工作者获得感等;对近30年我国学术交流活动评价“空前繁荣”论提出质疑,认为客观的提法应为“大发展与反思质疑并存时期”。论文循着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论证、提出建议的路径,对上述有关科协改革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科协性质 学术会议 纪要

20多天前,我收到重庆市科协同志发来的微信,邀请我撰写论文参加重庆科协改革发展研讨会。由于退休科协11年,要写一篇涉及科协改革的文章并非易事,但大半生科协工作阅历和坚持关注科协至今,见证了科协30多年物质与精神层面双重变化,尽管勉为其难,还是不揣冒昧地应允下来。循着一条发现问题、调取已研究尚未使用的资料、收集新资料、分析论证、提出建议的路径,写下几点认识与建议,与同行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科协三性”认识进行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并重

性质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近期中央定位的“科协三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对认识新时期科协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认识这个定位成为科协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科协诞生近60年始终具有三个重要属性:政治性、学术性(有时称科技性)、群众性。为区别近期中央定位的“科协三性”和以前科协的三个属性,不妨将中央定位的称为“新三性”,以前者称为“老三性”。我们看到“新三性”与“老三性”在政治性、群众性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先进性代替了学术性(科技性)。

先进是先行、先导、先锋的意思。在中国语境中,先进性往往与思想政治性联系在一起。显然“新三性”中的先进性不是指思想政治性或者主要不是指思想政治性,因为在“新三性”中,政治性已经在先进性前表述了。笔者认为,“新三性”作为新时期科协性质的新表述,它与以前的表述是连续的。如果将新表述与之前表述割裂开来,不仅是孤立、静止地思维方式,也不能真正理解“新三性”。但“新三性”又是认识的深化。与之前相比,“新三性”更具时代特性,这个时代特性表现为,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期,在科技界特别需要一支可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力量,而在中国现代国家管理格局中,显然非在科技界内寻求,在传统的中国“三科”(科委、科协、科学院及工程院)中,在尚没有完全显示出成熟的引领者前,具有“科技界代表”性质的科协,具有这种潜质或者说具有社会的希望。而这种引领作用再用之前学术先导性的表述已经不能满足。即使过去学术先导性一直是科协的常态,成为科协各种活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先进性要成为科协新常态,它即包含学术性,但又不局限于学术性。新常态是党中央对科协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导作用的一种期望。日前《人民日报》一篇评论可以看作为这种期望的表现之一:“当前,我国不仅存在着科研管理上的“行政化”、科研评价上的“唯论文论”,科学共同体自身发展中也存在着学科的“专业界限”、同行评议中的“小众化”、创新链产业链上的“部门利益”等障碍,因此,迫切需要一场新的思想解放,来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性学会,可成为科技创新中各种学说学派的首倡者,成为创新环境中各种进步观念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者。”(1)

尚勇书记在阐述科协属性时有如下一段话:“科协和科技社团具有两重属性,一个是政治属性,是党领导下联系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另一个是特殊属性,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组织。”(2)

笔者认为,上述“各种学说学派的首倡者”、“各种进步观念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者”、“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组织的特殊属性”、“学术先导性”,都可以看成对先进性的阐述。

认识先进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政治方向确定之后,先进性是评价科协组织价值的关键。我们看一个组织的价值,主要是看这个组织能否具有其它组织“未有的优越性质与能力”。科协的价值不是说它能满足科协的什么需要。当然满足科协自身需要也是科协价值层次之一,但更应当看科协是否具有其它物类“未有的优越性质与能力”,这是更高的层次。从这个视角来看,先进性就体现在“首倡者”、“思想先导者”、“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特质”等方面。中国科协的这个特质很重要,其作用发挥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特质。尚勇书记特别重视科协的“特殊属性”,意义就在这里。

应当指出,由于当今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属性,特别是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期,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具有的社会公共属性更为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了政治属性。从这个视角来看,先进性理应包含科协“科技工作者之家”这个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属性。

本文着重从先进性的内含之一学术导向来看它在科协改革与发展中的意义。

二、优化学术环境需要中国科协和学会培养正确学术导向

什么是学术性?学术性不仅仅是指系统的较专门的知识学问,它还包括学术思想、学术道德。学术性有三方面的含义:一、强调有系统的较专门的知识学问;二、强调学术思想和清正学风。三、强调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争论中的质疑、争鸣,对科学发展具有促进和先导性作用。现实环境中,一是功利引导过度而学术性引导不足,二是在学术交流中摈斥争鸣、质疑、批判的科学元素,这不仅助长了不良学风的恣意横行,也是丢失、软化学术导向性的结果。现在让学术性、学术导向性回归,就是让学术性更好地服务于优化学术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团体自主性发挥、更好地服务于学术交流学术民主氛围培育―――近二十多年,我国科研环境、学术环境持续不良,忽视学术性、学术导向性是其产生的认识根源之一。

科技社团和科学精英具有学术导向的优势。中国科协及其科技社团,联系着国家一大批科学精英,这些科技社团和科学精英是学术激励者与核心,起到学术引导和凝聚点的作用,他们的特殊能力是提出各种独立思想,引领学术潮流。历史上科技社团和科学精英比较集中地体现出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他们带领的科学单元也往往成为科学家向往的圣地。

2016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导向机制不完善”,要“健全导向机制”,我认为科协就存在学术导向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本来科协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学术性、学术导向性,这是科协服务于社会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属性。而学术导向机制不完善,学术导向作用发挥不好,则是造成学术氛围沉闷、学术道德危机的原因之一。健全学术导向机制成为优化学术环境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期,科协不仅需要强调思想政治导向也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学术导向。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引导科技工作者从项目导向、课题导向转向学术导向。

尚勇书记在今年1月的讲话中将“创建优良学术环境,培养正确学术导向”作为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认为在这方面,“学会能够发挥出比政府部门还要大的作用”。(3)优化学术环境需要中国科协和学会培养发挥学术导向作用。

三、学术会议纪要是学术导向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学术会议纪要的淡化与缺失是学术导向弱化、不健全的表现形式之一。

钱学森非常重视学术讨论结果,他说“每次讨论有结论,有一点也好,说清哪一点上不明白而待研究也好。决不能不了了之!”

学术会议纪要是学术活动的高度浓缩与精华,是学术导向的重要体现。

现在科协的学术会议很难见到纪要。高质量的学术会议纪要更是凤毛麟角,只在少数国家级学会网站和高校学报中偶遇好点的学术会议纪要。

科协及学术团体的学术会议纪要与报道,不是在学术上多着墨,而是突出报道出席会议的长官与领导,似乎是写给上级领导看的,而不是写给科技工作者看的。学术报告只是轻轻地点个题目,更少见学术观点的交锋与质疑。当今学术活动报道已经无法满足科学家扩大视野、启迪思维、使无以为继的科学研究持续的需要。反映出学术会议纪要与报道“受外部干预过多”的不正常现状,或者反映学者学术性的迷失,这不利于学术环境的改善。纪要的弱化与缺失,使科协及学术团体淡化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理念,值得科协与学术团体重视!

纪要见证一场学术会议,它对参会者的意义不仅在学术交流之中,也在学术会议纪要与学术会议报道之中,对未参会学者起到分享学术会议成果的作用。纪要可能对学者学术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对时代的学术进程与研究格局,对学术生态都产生影响。

好的学术会议纪要包含:学术会议基本情况(议题、时间、地点、参会人员、论文数、板报数、会议报告人数、论文集等),重点介绍学术讨论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提出或展示了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对本学科本领域发展的建议,对科技动向的分析,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搞清楚需要深入研究等。纪要特别需要重视不同学术见解与争议的问题,因为争议可能预示着新的学术生长点。

四、强化学术会议纪要,使“小众化”的学术活动为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服务。

纪要是学术团体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重要形式,它对科技工作者扩大视野、启迪思维、使无以为继的科学研究持续等起到支撑的作用。

我们常说,学术交流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意味着在学术会议中可能埋藏着金矿。然而这个金矿不会自然显露,金矿的挖掘需要技巧。学术思想从激发到采集、优化,其路径是有规律可寻的。

学者对外界的认知是独特的。好的学术会议纪要,可以将学术会议激发出的个性化的思想火花,优化、传播、共享,没有这一工艺,好的思想火花就可能湮灭。现在学术会议的一个问题是缺乏挖掘采集金矿的人,这对学术会议的损失很大。钱花了,人的精力花了,但学术会议的效益不大,只收获了学术会议的“边际效益”,而创新思想的核心价值可能失落,或者只在“小众”范围产生部分效益。实践中,学术会议产生的创新思想,有可能被学术会议组织者与参会人员忽视,因为创新思想是隐性的而且稍纵即逝,有的不一定成熟只是思想火花,有时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此时不能折断他们激发科学火花和科学点子的翅膀。此时给创新思想者提供空间并使之共享,就是学术交流管理者的职责,纪要则可使之显性化。既然是思想火花就可能不成熟,而将思想火花纪要之,则可激发更多的学者思考研究。

写好学术会议纪要,不仅是学会的基本职责,更是“小众化”的学术活动为未参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重要形式,是学术活动接地气的重要形式,对此科协与学会不可不重视。

学术会议纪要体现的是学术精粹和精神元气,难度很大,非下功夫不可。

五、写好学术会议纪是提高学术会议质量的重要内容

学术会议纪要是学术团体学术引领的重要载体,是学术会议质量的体现,是敬科技工作者之心之道。写好学术会议纪要,科协与学术团体责无旁贷。鉴于当前学术会议纪要普遍淡化与缺失,建议将写好学术会议纪要作为科协提高学术会议质量的措施之一加以扶持强化。

8月初中国科协改革与协调办公室推出重点推进的10项改革任务,其中第5条有学术交流机制改革,优化学术环境。建议将扶持高质量的学术会议纪纳入其中。

地方科协也需要重视学术会议纪要。《重庆市科协2016年资助学会活动项目表》资助学会活动15项,每项活动资助金额1至3万不等。其中在“项目主要内容”中对学会活动规模、人数、专家等项有明确要求。建议将高质量的“学术会议纪要”也纳入其中加已考核。

六、对近30年我国学术交流活动评价的讨论

如果在此提出一个问题,请问搞过学术交流工作的科协及学术团体的同志,您对我国学术交流满意度如何?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评价,据我所知,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种评价认为情况很好,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学术交流体制机制问题较多。您的评价属于哪一种?近期笔者见到高评价的一个意见认为,从1986年中国科协三大之后“全国学会数量迅速增长,学术交流活动空前繁荣。”对这一评价笔者有不同看法。特利用科协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之机,提出来与同行交换意见。

笔者认为,前一句话符实,后一句话“空前繁荣”不仅与实事不符,而且与当前科协的改革发展态势不协调。

事实是,自1986年钱学森对我国学术交流活动提出质疑之后,我国少数科学精英及一些科技工作者包括“海归”,对我国学术交流质疑批评之声就从未中断过。主要的批评有:学术讨论气氛不浓、封锁闭塞、一言堂、学术不够民主、有等级和身份方面的顾虑和限制、缺乏学术民主的氛围、学术讨论“客客气气”“人云亦云”、“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等。质疑批评一方,有曾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周光召等科学精英及许多科技工作者,主要表现在民间。以学术交流管理高层为另一方,比如上述“空前繁荣”论者,对上述质疑批评几乎视而不见。在实际操作层面,以扩大学术交流规模、数量、形式及科学技术工作者参加人数等为工作重心。这种格局持续到现今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由于这个评价涉及到我国学术交流活动是否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是否需要对学术交流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重大问题,在此不揣冒昧地提出来讨论。

笔者在今年5月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近30年我国学术交流活动客观评价应为:“大发展与反思质疑并存时期”。(4)

欣喜的是,近30年来,我国对学术交流存在问题的认识不断清晰,对学术交流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比如2007年中国科学院在《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强调,“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学术交流‘避免受权威、权势及其他利益影响’”。(5)2014年4月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一篇调查报告,题目是《我国科研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6大问题反映突出》,包括“学术交流渠道不够畅通”,“科研人员对学术交流赋值较低”等。《调查报告》的结论是:“调查发现,科研人员仍然普遍感到创造力难以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缺乏系统高效的创新管理能力,成为当前制约科研环境改善的主要障碍。这也意味着创新管理和文化问题正在取代科技资源总体投入不足,成为影响科研人员判断科研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类科研机构探索更加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机制。”

2016年1月尚勇书记《在2016年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下一步改革中,要对学术会议进行大的调整,不图规模和数量,而要重质量、抓精品,搭建真正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6)3月他又指出,“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关键在于减少对科研机构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优化学术民主环境,必须大力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7)

特别是2016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为科学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和学术环境优化掀开新的篇章。文件将培育学术交流学术民主氛围作为优化学术环境的科技宏观政策之一,罕见地将“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写入政府文件。上述指导性文件和重要讲话拉开了深化学术交流体制机制改革的序幕。只有深刻认识附着在我们学术交流机体上的沉疴宿疾,改革再造学术交流体制机制,确立现代学术交流理念与规则,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才能使学术交流这个创新源泉不断涌现出活水,才能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迸发出来,到那时,只有到那时,学术交流“空前繁荣”的局面才会出现。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发挥科学共同体的平台作用》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7/350530.shtm

(2)中国科协网《尚勇到吉林省调研科协工作》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136067/17327105.html 2016年08月

(3)(6)尚勇:《在2016年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8213/n38244/n16898626/16996966.html

(4)高峡的博文:《近十年学术交流研究脉络》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1292-979881.html

(5)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国网 2007-02-27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7-02/27/content_7872279.htm

(7)尚勇:科技创新有能力担当第一驱动力的重任http://www.cast.org.cn/n35081/n38213/n38244/n16898626/17021786.html

2016年8月18日 完稿

收入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编《科协改革纵横谈》2016年11月第一版

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 联合出版2016年11月第1次印刷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1292-1060136.html

上一篇:“变相学术不端”呼吁学术治理体系加强
下一篇:科学家不能拿学术规范开玩笑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