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fycyy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xfycyyhang

博文

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统一”? ——与冯大诚老师讨论

已有 5130 次阅读 2018-6-25 16: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 目的, 质疑, 批判

 

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统一”?

       ——与冯大诚老师讨论

 

对科学“其目的是为了达成统一”的质疑。从科学研究本质和初心来看,科学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探索自然世界奥秘,没有之一。自从科学管理成为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之后,达成共识或者说是统一认识,成为社会进步的需要,但科学的精髓在质疑—创新—再质疑—再创新,统一从来就不是科学的目的,统一更多的是政府和社会的需要,比如政府规划科学发展、社会进行科学普及的需要。科学从来不看重统一,恰恰是它的反面:争鸣—批判—创新—再争鸣—再批判—再创新。求同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质疑则是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与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不同,我们的政治思维看重统一,“智者求同、愚者求异”。科学文化中有“共识”一词,科学文化即看重求同更看重求异,在特定时期,求异比求同更重要。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短板不是缺乏统一,是缺乏质疑批判。

2009年“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具有强烈质疑批判精神、健全科学纠错机制的典型,它可能成为近几十年我国科学文化醒目拐点之一。“钱学森之问”提出已经十年了,至今还没能破解,表明科技体制机制障碍依然重重,科学文化依然严重滞后,表明“张扬科学理性,倡导批判精神”依然任重道远,也表明当前科学文化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2016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制度改革从增强科技硬实力转向软环境的优化,将“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的科学文化元素纳入政府文件,其在科学理念与价值观上有了新的突破,意味着科学体制改革创新包含更多的科学精神,从这个意义来说,它成为科学治理的一个转折点,是对2009年《钱学森之问》的一个正面回答与肯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看到由于“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缺乏实施细则,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远未形成科学共同体的行为准则。

质疑的精神气质与批判的科学精神决定了科学研究者与学者需要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这是科学发展内生性机制的需要,也是揭示学术造假、保持科学纯洁的需要。

笔者认为科学目的的讨论,关系到当前科学环境优化与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特提出与冯大诚及同行讨论。欢迎批评、指正。高峡

参见:《科学网》冯大诚博文《从“外婆事件”说文化与科学的一个重大差别》——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2874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1292-1120803.html

上一篇:学术交流是解码思维创造力的一把钥匙
下一篇:学术交流如何正面回应教育“去行政化”

4 马德义 李剑超 罗祥存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