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关键是谁提出最初的想法(3)

已有 1815 次阅读 2020-1-14 09:18 |个人分类:博士后研究|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关键是谁提出最初的想法(3)  


江秉华:克隆出HIF-1基因


1962年12月,江秉华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吉巷乡一个僻远的农村家庭。1984年毕业于中国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遗传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后分配于福建省中药研究所工作。1994毕业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1994-1997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是塞门扎的第二个博士后,参与了后期的克隆的工作;1997-2000 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分子与新药系做博士后研究;2000-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MBR肿瘤中心及微生物免疫与细胞生物学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0月9日,在回复《知识分子》的问题时,江秉华指出,王广良比他先两年进入塞门扎实验室,并率先纯化出 HIF-1 蛋白,但始终无法克隆出 HIF-1 基因。“我1994年进入塞门扎博士的实验室时,我的工作是根据 HIF-1 蛋白质序列,将 HIF-1 基因克隆出来。我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读博士期间,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寻找新的蛋白并克隆新的基因的工作。我采用类似方法,从1994年8月份开始,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终于在1994年12月克隆出 HIF-1 基因,该研究成果在1995年的 PNAS 杂志上发表。”江秉华告诉《知识分子》,他在这篇论文中的署名虽然并非在第一位,但是克隆 HIF-1 的工作是他完成的,而不是王广良。

10月12日,看到一自媒体介绍江秉华的工作后,王广良告诉《知识分子》需要对第一次接受《知识分子》访谈中关于基因克隆的时间进行修订:“课题是92年初开展起来,应该是在93年拿到纯化的HIF蛋白,根据测序获得探针后94年筛选基因库并拿到克隆。” 王广良同时表示,江秉华于1994年8月加入塞门扎实验室,“当时HIF的发现,纯化,测序的部分已完成,基因库的筛选工作也已经开展起来,江博士加入后参与并共同完成了基因库筛选工作,得到克隆。”

江秉华对《知识分子》说 :1995年PNAS 的文章中心内容是根据 HIF-1 的蛋白质序列克隆出 HIF-1 基因,这个工作是由我完成的。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对我来说,把研究工作做好,把科学问题解决清楚是最重要的事情。由于王广良博士当时在找新的工作,文章对他找工作比较重要。当时的作者顺序是王广良博士跟塞门扎博士商量后通知我,我没有反对。在这篇文章中,我的主要工作是根据 HIF-1 的蛋白质序列克隆出 HIF-1 基因 (体现在 Figure1和2)。

 

在塞门扎教授写的拉斯克奖相关的CELL文章(《Serendipity, Generosity, and Inspiration》)中,他把王广良的照片放在了中间,旁边还放了很多人的照片,就有他的导师,还有现为霍普金斯大学负责科研和国际合作的副校长,当时他是实习医生。江秉华认为,那篇 Cell 文章主要是发挥宣传作用,并没有体现相应研究人员的科研贡献。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214150.html

上一篇:关键是谁提出最初的想法(2)
下一篇:关键是谁提出最初的想法(4)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