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学会研究:享受科学生活》后记(1)

已有 2364 次阅读 2020-1-21 09:06 |个人分类:博士培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西方的博士生教育已有近八百多年的历史,其间经过数次变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有关如何描绘攻读博士学位的书籍,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

第一类是综述体。代表性著作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学飞教授等著《西方怎样培养博士》(200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79页),它是以西方博士生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为实例,较系统地描述了这些国家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和现实状况,分析归纳了其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为我们了解与理解西方博士生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该书是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委托的“法、英、德和美博士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专著出版的。

第二类是随笔体。代表性著作是《科技导报》主编冯长根教授在 “主编心语”栏目撰写的系列文章汇集而成的《如何攻读博士学位》(201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18 ),该书以博士生为读者对象,围绕博士生们为获得学位所进行的各种日常事务展开论述,旨在指导博士生打造成功科研生涯的理想开端。该书有较强的务实性、针对性和可读性,对博士生走向不同阶段的成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作用。

第三类是自传体。代表性著作是心理学者岳晓东的《与真理为友我的哈佛求学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280页)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求学六年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它涉及了作者的读书经验、打工经历、生活趣事及有关哈佛大学的种种趣闻轶事,立体般地展现了作者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反映了作者在哈佛共度博士学院的艰辛和快乐。

第四类是家书体。代表性著作是俞天白、俞可的《留德家书:一个本土作家和他留德博士儿子的人生对话》(2006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89页)。该书真切展露父子间的心路历程。在作家儿子留学德国,从大学到硕士到博士博士学位的14年往来的300余封家书,作家父亲与博士儿子之间的细致而真切的对话,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如何切洋葱,完整真实地传达着社会转型期之下父辈与子辈眼中中西方文化范畴、社会价值、人生选择的胶着与坚持。

第五类是博文体。代表性著作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国家岩土中心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Geotechn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王善勇研究员的《海漂——一个“青椒”的追梦之旅》(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287页)。该书取材于作者近些年在科学网上发表的系列博文,经过作者和出版社编辑精心地构思和整理,将以讲故事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向大家展示了作者在香港读博士,在美国做博士后,以及在澳大利亚的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心路历程;道出了一个青年学者在学术之路上奋斗的酸甜苦辣。该书带你走近当代“青椒”,一窥“青椒”们的修炼之路,体验学术圈的生存之道,感受“海漂”们的别样人生。

《学会研究:享受科学生活》在充分吸收上述著作的精华,结合作者自身的学术积累与实际体验,秉承作者上一部著作《学会学习:享受留学生活》倡导的宗旨,记录了儿子从一个青年学子成长为一位青年科学家的心路历程,从而构成了《学会学习:享受留学生活》的续集。如果说,《学会学习:享受留学生活》主要讨论如何读好国外大学,则《学会研究:享受科学生活》主要讨论如何读好美国博士,前者重点是学习,后者重点是研究,两部书共同构成海外留学的经验与体会。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215062.html

上一篇:如何度过“心灵探索的灰暗期”?(3)
下一篇:《学会研究:享受科学生活》后记(2)

2 刘立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