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科学超级巨星:所罗门•斯奈德

已有 3972 次阅读 2020-2-25 20:17 |个人分类:博士培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如一切恋情一样,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进程很难顺利,并常有一个痛苦的结局……关系结束后,双方常会怀有一些最强烈的感情:仰慕和藐视,欣赏和怨恨,悲伤、愤怒、痛苦及宽慰——正如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结束后一样。


                               ——Daniel Levinson:Seasons of a Man's Life


    

          儿子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最直接、最紧密关系的系所有两个:一是博士项目所在的遗传医学研究所(The McKusick-Nathans Institute of Genetic Medicine),一是博士导师所在的神经科学系(The Solomon H. Snyder Department of Neuroscience),这两个系所都是用其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在美国文化中,一直有对创始人尊重的优良传统,公司是如此,大学更是如此,大学的系所当然也不例外。Nathans(内森斯)是197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之一, 时年50岁, 当时是约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教授,系主任。McKusick(马克库斯克)与Solomon H. Snyder(所罗门•斯奈德)也曾做出过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

       因为最近刚买到新近再版的《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利用暑假好好再读一遍。弥补两年前好不容易通过学生在九龙湖校区借过《师从天才-》但没有来得及仔细阅读的缺憾。所以,我想先来分析一下斯奈德的辉煌业绩,已经讨论过的马克库斯(参见我的博文<医学遗传学之父:马克库斯克>)的学术功绩,看看这些学科创始人有何德何能可以享受用自己名字来命名一个学术单位的崇高待遇。

         斯奈德是一个很早就引起我关注的一位科学家。有两篇很有影响的短文都提到斯奈德。

        饶毅在科学网的博文中指出:“Avaram Goldstein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Solomon Snyder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John Hughes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发现痛觉的分子机理。Goldstein提出证明鸦片受体的方法,Snyder实验室的Candace Pert,纽约大学的Eric Simon和瑞典的Lars Terenius用Goldstein的方法发现鸦片受体,在英国苏格兰Aberdeen工作的John Hughes和导师Hans Kosterlitz发现第一个内源性鸦片肽。Kosterlitz已经去世。严格地说,李卓浩〔Choh H Li, UC Berkeley〕是第一个发现有镇痛作用的蛋白质,他在1964年发现B-Lipotropin 而且知道有镇痛作用,但未提出内源性的鸦片受体物质概念,而且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2002-10-6)

      方舟子在《学术评价有新招》中指出:“赫希认为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在当代物理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维腾(Edward Witten),达110。维腾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霍金的h指数也比较高,为62。生物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为沃尔夫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施奈德(Solomon H. Snyder),高达191,其次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160。生物学家的h指数都偏高,表明h指数就像其他指标一样,不适合用于跨学科的比较。” (《中国青年报·冰点》2006.01.11.)

         斯奈德1938年出生在华盛顿,17岁入乔治城大学,大学未毕业就直接转入乔治城大学的医学院。他热爱音乐,特别擅长吉它,大学期间靠教吉它挣钱付学费。同时,他喜欢哲学,读过尼采与弗洛伊德的著作,对心智的复杂深奥极感兴趣,立志成为一名精神病医生。1962年,斯奈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医学博士(MD)学位,并在旧金山的凯泽医院当实习医生。

       由于他新婚妻子必须在华盛顿完成大学学业,1963年,斯奈德暂时放弃做临床医生的理想而加盟了NIH的阿克塞尔罗德(Julius Axelrod)----一位曾是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的技工----实验室做博士后,在那里度过了二年多的美好时光,他们共同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神经药理学。师生二人彼此欣赏,相互仰慕。斯奈德多次满怀深情地说“我职业生涯中每件事情全要归功于阿克塞尔罗德。”; 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阿克塞尔罗德则在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当天,在一张诺贝尔故居照片上写道:“斯奈德:感谢你,由于你的帮助,我才能有今天”。

       1965年,斯奈德终于有机会既做一名精神病医生,又可以做一名药理学的研究人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向他敞开大门。在31岁的时候,斯奈德成为了精神病学正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1970年春天,英国文学专业学生、正在做餐馆鸡尾酒招待员的帕特(Candace Pert)打算读研究生,致力于研究生物学和行为学,不是分别研究,而是合而为一;她对大脑有兴趣。有人向她推荐了“怪才斯奈德”。帕特通过非正式办法,将自己的学历证书等材料巳放到斯奈德的书桌上。3天后,将近半夜时,帕特在家里接到了斯奈德打来的电话,“我们接收你了,现在正式申请吧。”当年夏天, 帕特成为斯奈德的博士研究生。

        1971年夏天,斯奈德出席了一个关于分子药理学的会议。会上的演讲者之一是斯坦福大学药理学家戈尔茨坦(A.Goldstein),他提出了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s)课题以及也成为范例被后人仿效的实验战略,但是他当时做的一些实验,用日后的标准看均算失败的。1972年初,斯奈德建议帕特搞阿片受体研究。1972年9月22日,帕特的实验成功。帕特与斯奈德立即合写出论文《阿片受体:在神经组织中的证明》在《科学》(1973年3月9日)发表。该论文在开头写道:“世上存在着一种特异性阿片受体.这方面的药理学证据极令人信服,但迄今尚无人能从生物化学角度直接证明它的存在。我们现在这里报告阿片受体结合的直接证明过程、其在神经组织中的定位及以下两者之间的密切比较―阿片制剂的药理学效力,与它们对阿片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他们两人的论文满足了戈尔茨坦两年前确立的所有验证标准。

       很快,美联社立即发布消息: 约翰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两名研究人员有了科研上的重大突破,它可能导致人们改进对毒品成瘾的治疗。一名教授和一名博士生首次在大脑中发现了传导毒品效应---如欣快感、无痛感及成瘾的部位。斯奈德与帕特做出的阿片受体的发现,开辟了全新的领域。人们不仅能对成瘾本质有新了解,而且亦能据此作为进一步研究成瘾问题的工具。但更主要的是,它代表了一个强有力的新技术(受体技术)可以用以整体上探索人体、神经系统及心智。例如,安定是否起到了镇静药的作用?咖啡因是否使人失眠?作为这些药的作用对象,一定存在着受体,并可像阿片受体一样加以研究。关于大脑中的众多神经递质,情况也是一样,这些递质每个均应有自己的受体。(参见(美)罗伯特•卡尼格尔著《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江载芬等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开放人文”之一,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1978年斯奈德被授予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Albert 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 for Basic Biomedical Research,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最高奖,号称美国的诺奖),而帕特却被排斥在外。帕特立即公开提出抗议。有传闻说,由于帕特的抗议,使诺贝尔奖评委会多名委员改变了意见,致使在最后一分钟把斯奈德拉了下来。诺贝尔奖通常在每年10月的固定日期宣布。但在斯奈德、科斯特利茨和休斯获拉斯克奖的第二年,诺贝尔奖评委会内显然发生了一场神秘的辩论,连宣布诺贝尔奖的日期都推迟了。最后,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给了CT扫描仪的研制者。瑞典人朴素的信念是:埋头科研,不沾丑闻。拉斯克奖引起的争议,在诺贝尔奖评委会看来已损害了斯奈德的清名。

        在40岁的时候,斯奈德成为美国神经科学协会的主席,他的学生聚会为他庆祝,将他的400篇论文复制编成4大本书作为贺礼。1980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了神经科学系,由斯奈德任系主任,一直到2006年才卸任让位给第二任系主任理查德•胡格尼尔(Richard Huganir)。40多年来。在斯奈德与胡格尼尔的组织与领导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学科一直居美国前五位。

       斯奈德不仅作出了值得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就,而其他的论文导致了别人获得了诺贝尔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琳达• 巴克(Linda B.Buck)读到了斯奈德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985 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嗅觉的论文《负责气味吡嗪的嗅受体蛋白的分离和鉴定》。该论文估计,“人类能感知1万种以上不同的化合物,甚至能够感知气味化合物的轻度改变”。于是在此基础上,巴克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一个嗅觉系统是怎么能够察觉数量如此众多的、性质不同的化合物?神经系统又是怎样将这样复杂的化学结构转译成多重的不同气味感受状态?从1988年3月起巴克开始全身心投入气味受体的寻觅之中,直到1991年3月投寄出题为《一个新的多基因家族可能编码的气味受体:气味识别的分子基础》的论文,后在《细胞》(1991年4月5日)上发表。斯奈德第一个表示对该论文内容的怀疑。在1991年就初战告捷,巴克坚持13年,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一直执着这个研究领域探索,终于修成正果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斯奈德再一次与诺奖擦肩而过。

         除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斯奈德还写了8部科学著作来构建他的神经科学。斯奈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美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不是专门研究哲学的美国哲学协会),还是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的顾问与首席科学家,几乎拿遍了美国生物医学方面的所有奖项。

        斯奈德具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实力与能力,也做出过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他能敏锐地发现科学问题,迅速设计实验并组织力量完成实验写出论文;他打一枪换个地方,追求短平快,战线拉得太长,有很好的明星效应。但是,缺乏像他的同事格雷德(Carol  Greider)那样,坚持在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上做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最终修成正果。82岁的斯奈德,唯一遗憾的是毕竟至今还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以后获奖的机会只是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现实上是十分渺茫的!

              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220371.html

上一篇:导师组(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的功能与结构(下)
下一篇:探索脑的奥秘:大卫•休伯尔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