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细读”多伦多大学:“处心积虑”的助学

已有 1627 次阅读 2020-3-13 07:49 |个人分类:本科教育|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上大学的主体是大学生,如何上好大学当然主要依赖于大学生自己的努力与天赋,同时也需要学校构建能够帮助所有大学生都可以上好大学的平台。多伦多大学就是“处心积虑”地构造了一个“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助学平台”。

       我们先看每年出一版的供学生自由选课的年历(Calendar)。这是一个有528页、大约是4.2M容量的文件。第一页是文理学院院长的献辞,表现出大学高层领导对学生的尊重之情与欢迎之心。接下来是关于学籍的重要通知以及本学年的日程安排,让每个使用本年历的所有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本学年的学习安排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合理、有序的渡过紧张而热烈的学习生活。这一个纲,纲举目张。此外,学生注册、学生服务机构、奖惩制度、学位获取规定等等,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规则,收揽无余。学校事务的信息公开,便于希望学生熟悉,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每年不厌其烦地公布,即使不作修改;也由于每年公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略做修改。总之,学校“政务公开”极大地降低教务人员的解释成本,消除了管理者的“寻租机会”,很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守法受益。

       这本年历的最大篇幅是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其课程简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它让学生知道多伦多大学可以开出什么的专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兴趣选择所学的专业。虽然对某一个专业都有一些具体规定与条件,但原则上可以任意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十分清楚:自己想学什么,可以学什么,应当学什么,能学什么;如果不合适,可以改学什么。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明白,除自己所学专业之外,还有很大的知识空间,可以自由翱翔。这样,不仅是对人类知识体系的初步了解,消除“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的“虚妄的自负”(海德格尔),对他人所学、对别的专业的尊重。这就是进入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本年历也很详细的揭示了每一专业的学习内容与具体要求。多伦多大学实行的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体制,在整体上是实行学分制,规定取得学位需要的学分总量(20学分),通识教育的最低要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1个学分),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必修课程、限选课程)。这实质上是描述了各个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但在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按照学年制的方式进行的,规定每学年具体必修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遵循科学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业,并逐步走向专业化与精细化。

        例如,在一年级几乎所有生命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都是一样;二年级在生命科学下的细胞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与微生物学、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免疫学、生理学等专业开始有部分侧重不同的主干课程,当然也有要求相同的共性课程;在三年级,分子遗传学与微生物学专业开始分方向,如果进入分子遗传学方向的话,必修课程主要是包括学科主体的分子遗传学领域的课程,这有两种类型——理论课程2门MGY311Y1(分子生物学)与BCH340H1(蛋白质),从中心法则到蛋白质;实验课程2门BCH371H1(生物化学实验)与MGY312H1(遗传分析原理),从生物化学到微生物学。这样,充分体现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内容,即依据物理、化学的原理来解释遗传现象,并在分子水平上(不仅包括中心法则的演绎,也包括核酸及其产物(蛋白质)的生物化学,也包括微生物学方面的成果)研究遗传机制及遗传物质对代谢过程的调控。三年级的必修课程还包括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课程BCH335H1(核酸与重组DNA 技术)。在这个教学计划中,简要地勾勒分子遗传学(是在生命信息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来研究遗传与变异的科学)的结构线索:基础是生物化学,主体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等,分支是微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将在四年级展开,这是当代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统计基础上发现遗传问题提出假说,通过微生物学在细胞层面证实假说验证理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些课程编号上,十分清晰地告诉学生,你的知识结构是由那些学科构成的,什么是基础,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扩展。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多伦多大学如何提供助学的硬件设施: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几乎所有的教室都与院系教室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在一起,一般楼下是听课教室、研讨教室,行政办公室,楼上是教师办公室、实验室,这样便于上课的学生与做实验的学生及时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到院系办公室办理学籍、课程管理方面的事务。主讲教授在自己办公室里的每周一次有固定时间(“工作时间”)接待学生询问,回答与学业相关的任何问题。大学就是师生的集合体,师生只有经常接触才是上大学的基本形态,这就是大学的学术氛围。没有师生忙碌的的身影,没有多层次、跨学科的交流,大学岂不就变成了“远程教育”、“自学考试”?

       我在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楼的阶梯教室,听过计算机课程,是关于“进程调度”,发现了教室课桌的特别。桌面用比较毛糙与深色的复合面板,便于在课堂做笔记与使用鼠标,以防止打滑。桌面上还有一个沟槽,可以放笔不至于滑落;桌面口用铝合金封口,防止进出的学生不留意被划伤。椅子是可活动的,可以根据个人的身材大小前后移动。同一行的同学走过,坐着的同学可以不必站起来,移动一下椅子即可。由于前后比较宽大,有的时候甚至别人走过都不必移动。桌子的前方下面,还有一个横立的供踏脚的圆柱,既方便了后面的同学踏脚,也护卫了前一排同学不被后面同学的脚碰到,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在图书馆里,我遇到一位在室内带墨镜的学生,是男是女,我辨别不出来。当时,我很奇怪,刚才我进来的时候外面正下着雨,怎么会有人带着墨镜?更奇怪的是,他(她)居然牵着一条大狗。哦,盲人学生。他(她)在导盲犬的引导下,找到位置坐下来。学校图书馆为各种残障学生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管理人员主动上来询问有什么需要,同学们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图书馆里设有学业帮助中心,接受志愿者将上课的听课笔记免费复印,提供给在听课与记笔记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免费使用。作为学生之间互助的“中介”,学业帮助中心接受需要听课笔记同学的申请,公布后再接受同上这门课程学友余力的学生志愿者无偿提供自己的听课笔记,并签订“合同”,听完课后及时提交,“中介”迅速复印,等待需要者来取。学生“供、需”双方并不见面,让献爱心的同学真诚纯洁,让受帮助的学生保有自尊。类似地,“中介”还负责为“学有吃力”的同学提供一对一的课外辅导,有同学提供课外的“家教”式答疑解惑,也有老师帮助学生论文修改方面的指导。当然,这些都是在课程设置中辅导课之外的。对于通用性的课程辅导,一般不收费用;如果是特殊、专门的课程辅导,因为供给者少且需要付出额外劳动,则可能支付一点费用。但不收“中介”的费用。如果学生在学业上很吃力,一学期有50%的课程未能达到某种的程度,学校就会安排专门的人“督促学习”,诲人不倦的督学。“以学生为本的大学”就是这样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顺利完成学业的尽可能周到满意的服务!

       最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多伦多大学为学生前途的设计与关怀,经过几年观察,终于让我似乎体悟到多伦多大学体制的精妙之处。多伦多大学三个校区的体制,不是美国的多校区体制,每个校区各有特色、各有重点,校区之间各自独立、平行发展,如加州大学体系,而不是加州州立大学体系;也不是法国的多校区体制,每个校区几乎是一类系科,或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如巴黎大学集团),或者是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英萨大学),几乎是一个、二个学院的集合体。多伦多大学式“一主两翼”式的多校区体制,形成了“以学术为导向的主校区”与“以职业为导向的分校区”的“一校两制”,在学术与职业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以学术为导向的主校区”,提供大量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等“无用的学问”,培养文明社会的“大用的栋梁”;同时开设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课程,培养科学世界的“学术精英”。特别是暑期提供的在老师“真实的科研项目”指导下的社会调查、科学研究项目,直接进入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 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这就是圣乔治校区最迷人、最有魅力的地方。

      而“以职业为导向的分校区”,补充了很多适应就业需要的“宽口径、重实务”的课程,为学生顺利走向职场铺平宽敞的道路。尤其是独具特色的CO-OP项目( Cooperative education,带薪实习),为学生获得工作经历,增加就业率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学校作为连接公司和学生的“中介”,沟通与满足公司与学生的双向需求,既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又能实际进入公司工作,CO- OP项目完成后由学校和公司联合发放结业证书。 CO- OP项目是找专业工作的最佳途径。几乎所有的公司在雇人时都首先考虑曾经是否是自己的CO-OP人员,因为CO-OP人员对公司的业务和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公司也已考察过他的职业品质。此外,CO-OP的真实工作经验是应聘其他公司的坚实基础。 这就是士嘉堡校区最大的“卖点”,也是吸引学生就读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多伦多大学支持学生按照自己上大学的宗旨与定位在“一校两制”的助学平台上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学术精英”还是“职场精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模式不同。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223237.html

上一篇:“细读”多伦多大学:BIO250Y1述评
下一篇:“细读”多伦多大学:暑期研究(1)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