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顾成华:新晋AAAS院士(20220430)

已有 3426 次阅读 2022-4-30 12:08 |个人分类:海外华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顾成华:新晋AAAS院士(20220430) 

  

在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AAAS)最新公布的2022年AAAS院士(或外籍院士)名单中,有一位较为陌生科学家Chenghua Gu(顾成华)赫然在目。可能因为她的本科是中国农业大学,而不是优秀留学生较多的北大、清华、中科大;也有可能是因为她几乎不回国参加学术交流,也几乎不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甚至她的中文名如何正确拼写都不能确定。

顾成华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兽医专业(1994年)。2008年,顾成华获得斯隆奖时,就有国内媒体表示为“不知道毕业于哪所中国大学”,若干年后才在统计斯隆奖得主的中国各校分布时,才有人列出顾成华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

根据顾成华实验室网站显示,1994-2000年,顾成华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的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项目(Graduate Program of Cell Biology and Genetics, the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Cornell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共发表论文5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其他合作作者2篇。分别是《生物化学》杂志(1/6,2000)《神经科学》杂志(1/4,1999),《显微镜研究与技术》(2/4,1999),《Adv Exp Med Biol》(2/3,1999),《FASEB J.》(1/4,1998)

2000-2006年,顾成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的David Ginty实验室做博士后,共发表论文五篇,其中第一作者三篇,《科学》(2005,1/10),《发育细胞》(2003,1/8),《生物化学》(2002,1/8);第二作者一篇,《基因与发育》(2004,2/11),第四作者一篇,《神经元》(2005,4/10)。2006年1月,顾成华拿到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系助理教授的教职。

在助理教授的初期(2006-2008年),顾成华没有发表任何一篇论文,依然凭借博士后的成绩(一作的《科学》论文)获得了美国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颁发的2008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arch Fellowship Award)。斯隆研究奖是1955年起每年颁发,专门奖励科学领域最杰出的年轻教授(the very best young facultymembers in specified fields ofscience),涵盖9大科学领域: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每位获奖者将分别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斯隆研究奖在学术界声誉很高,著名华裔学者李政道、李远哲、邱成桐、庄小威、明国莉、何志刚等均曾获斯隆研究奖。

2014年1月,顾成华用八年时间升任副教授(非终身教职)。同年,顾成华获得了美国国家卫生总署为鼓励创新科研而设立的NIH基金先锋奖(NIH Pioneer Award)。 NIH先锋奖是2004年创办的,该奖筛选严格,来自全美的医学、生命科学界科学家提出研究计划,最后阶段录取30余名候选人,由NIH的特别遴选小组担任主考官,进行面试,选出得奖者。获奖者同时获得25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和为期五年的实验研究资助。杜克大学林海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刘钧等获得过NIH基金先锋奖。

2016年,顾成华获得了首届HHMI早期学者奖(Faculty Scholars),该奖是美国三家声誉卓著的民间科研资助组织,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西蒙斯基金会(Simons)基金会和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 Gates)联手创立,为帮助早期(early career)学者克服其职业起步阶段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青年才俊提供经费支持和科研发展保障。首届84名获奖者,获得总额8300万美元的资助,同届还有12名华人学者,包括,何琳、张锋、利民、时海松等。获奖者是在其领域做出独特贡献的巨大潜力的早期职业科学家。具有4年以上(但不超过10年)经验的早期研究人员有资格申请此竞赛。超过220个机构的教师符合条件。杰出的科学家根据其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独立研究计划的结果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对1,400多名申请人进行了评估,并对其潜在的重大研究生产力和独创性进行了评估。五年拨款总额为60万至180万美元,包括间接费用。该奖项取决于满足捐赠组织要求的申请人及其机构,要求学者将其全部努力的至少50%用于直接进行研究。

2017年10年,顾成华突破了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十年制终身轨的年限,经过约12年的努力,以两篇《神经元》和一篇Elife通讯作者的身份,终于拿下终身教职(教授)。

2020年2月19日《自然》在线发表了顾成华团队的重要论文《神经血管耦合的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已经在高血压、糖尿病和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观察到这种耦合作用受损。因此,搞清楚背后的机制,不仅仅是解开了一个谜团,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顾成华团队,借助双光子显微镜技术,在活体小鼠的大脑中,解开了上述谜团。

2021年,顾成华从超过80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当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研究员。获选的HHMI 研究员是因为他们是有思想、严谨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发现。这些科学家或许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生物学、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看法。 HHMI研究员基本代表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根据其网站数据,目前大约有250位HHMI研究员。迄今为止,已有 32 位在职或前任 HHMI 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的分子生物学家阿尔代姆·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1967 年--)。2014 年以来,他一直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所的研究员。HHMI的研究人员在许多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 HIV 疫苗开发、微生物组昼夜节律研究、免疫疗法、SARS-CoV-2病毒以及 COVID-19的潜在疗法等领域。

顾成华的博士后导师David Ginty在指导顾成华时刚入选HHMI研究员,David Ginty在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时自己的导师Michael Greenberg教授也是刚入选HHMI研究员。Michael Greenberg与David Ginty也是AAAS院士。现在三代HHMI研究员、三代AAAS院士,聚集在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从事脑科学领域不同方向的研究,不失为一段科研佳话。

目前,顾成华实验室的任务是了解独特的神经血管相互作用的细胞和生理机制,包括血脑屏障和神经血管耦合,了解神经和血管系统如何协调发展、交流和协同工作以确保大脑正常功能的分子机制,并利用实验室的发现来治疗。顾成华实验室的主要方法包括小鼠遗传学、转录谱、脑内皮细胞特异性病毒感染、传统透射电镜、序列切片电镜和清醒小鼠在生理刺激(体感觉和视觉)下的双光子颅窗(体感觉和视觉皮层)实时活成像。最终目标是理解和操纵控制神经元和血液之间分子交换的机制,从分子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到系统水平研究体内生理学。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336354.html

上一篇:MCB群英谱:创业公司的主导者迈克尔·雷普
下一篇:探索决定人类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雷普实验室的科学贡献与发展方向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